“中国电力国际合作论坛”于2014年10月23—24日在北京展览馆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主任许海东出席了10月23日举办的分论坛——“电动汽车国际合作论坛” ,并做了“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的主题演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主任许海东做主题报告以下是文字实录:许海东: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论坛,电动汽车非常的热,为什么?因为汽车是一个消费品,与在座的各位都息息相关,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大家都

首页 > 储能 > 电动汽车 > 评论 > 正文

许海东: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或达300万辆

2014-10-29 17:54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中国电力国际合作论坛”于2014年10月23—24日在北京展览馆召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主任许海东出席了10月23日举办的分论坛——“电动汽车国际合作论坛” ,并做了“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的主题演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主任许海东做主题报告

以下是文字实录:

许海东: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论坛,电动汽车非常的热,为什么?因为汽车是一个消费品,与在座的各位都息息相关,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大家都认为电动汽车可能是代表方向,虽然它解决不了交通拥堵的问题,它可以解决能源、环保的问题,从目前大数据上来看,以后智慧网络可能会成为在行车过程中的指导线路,做相关的定位,所以我们说汽车以及电动车的发展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因此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消费品是大家最关注的,那么在电动汽车发展这一块承载着很多的东西,在中国传统汽车上面可能比发达国家要落后一些,很多人就觉得在电动汽车上面,我们是不是能够做一些更多的合作,能够在这上面去缩短一些相相应的差距,而现在中国的企业以及我们国家政府正是按照这个方向。

曾经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国务院负责这一块的马凯总理曾经专门为电动汽车带着工信部还有协会的会长在全国一些大的主要生产企业进行电动汽车的考察,了解这个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它的未来,最后决心国家在电动汽车这一块所给予的投入,坚定这样一个方向。所以从国家到工信部、中国的汽车企业以及与电动车相关的很多企业,电池、电机等等都对这一块非常重视。

下面我简单把一些情况给大家作一些介绍。我发言的题目是“促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更多的我可能是先介绍一些相关的情况。分四个内容,第一全球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在加快,虽然在电动汽车上面碰到了很多的难点,难度也很大,但是应该说还是在加快;第二作为我们国家来说的战略和相关举措;第三是产业和市场发展的一些重点;第四是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目前,全世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预测,总体来看分的很清楚,包括柴油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的、汽油混合动力的、纯电动甚至燃料电池的。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判断是在2020年以后,可能传统汽车要呈一个下降的趋势,而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可能会提速并承担一定的重担。

我国的战略、相关举措及发展目标,因为各个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都非常重视,也制定了本国的发展计划和发展目标。大家可以看美国,是在2020年要插电式的这种电动汽车,是要让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让消费者负担得起是什么?就是不需要政府补贴。大家都知道我们新能源出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进行一些相关的补贴,我们的消费者才能够承担得起,但是美国提出的目标是在2022年要成为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的生产这样的插电式纯电动的电动汽车。日本销量要到15%-20%,2030年的销量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德国提出来更具体,有点像我们国家,直接用保有量来提,2020年达到100万辆,2030年要达到500万辆。英国提出来电动车24万辆。法国累计产量200万辆,也相当于它的保有量。韩国120万辆,小型电动车的普及率要达到10%。也就是说各个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并且加大了相关的投入,要尽快把电动汽车形成相应的产业化。作为日本,把日本专门提出来是因为日本的情况有些特殊,大家知道日本重点推是混合动力,并且是镍氢电池的,这是最成熟的。本田也推出一款混合动力的,也是非常的成熟。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新能源的目标要提高到2010年提的指标来说比较低,因为混合动力我们现在不说它了,它是最强的,而是说纯电动。插电式和我们的纯电动,从原来的5%-10%上升到15%-20%,把这个目标也提速了。

日本相关的战略大家也可以看到,从创造初始需求开始,基础举措到支持改善性的研发最后到有效的基础设施,日本做的都比较踏实,特别是包括燃料电池的汽车,明年就开始商业化,并且在全国相关的领域要做加氢装置,当然这都属于新能源。但是它的电动汽车这一块我们曾经问过,为什么丰田做纯电动,他们的答复是:“我们的技术已经准备的很好,就是看市场的需求。”丰田有一个特点,电动车在驾驶过程中要和传统汽车驾驶的特性以及使用的特性要一致,不能让消费者说因为这是电动车,所以就跑得短了,100公里就得充电,它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技术已经准备,但是并没有往外推,所以它推的是混合动力,大家开丰田的混合动力能够感受到和传统汽车驾驶起来是同样方便,性能上是不降低的。而我们有时候经常是因为电动汽车,所以驾驶性能要降低,没办法,因为现在还解决不了。但是去让消费者来承受这些并不好,但是丰田在这一点上掌握的很好。

美国也在修订相关的目标,十年内要成为家庭能够承担的,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的插电式的纯电动汽车。成本要降下来,要和传统汽车相当,然后充电行驶里程要达到450公里。特斯拉这么火,如果特斯拉也只能跑150公里的话我想它不会那么火,这就是消费者的使用特点,我们现在加一箱油四、五百公里大家觉得比较方便,如果出去一百多公里,从我本能来说,因为我们也经常的去试驾一些电动汽车,我们也开,包括北汽专门有一台电动汽车放在我们协会让我们进行试驾,去给他们提出相关的意见。其中很大的一个担忧就是开这个车出去,我是老盯着电表,那个电量5公里一跳,你现在开着说电表上显示还可以开37公里,你就开吧,这个37公里基本上不会动的,大概开过几公里出去以后一下电变成你还能开32公里,就是5公里5公里一样的跳,所以你有时候出去觉得很担心突然没电。现在电动汽车在加速性能上面比传统汽车都要好,大家也知道特斯拉4.5秒,我们在传统汽车里面,0-100公里的加速能跑进10秒的曾经有一个“10秒俱乐部”,就是指这个车的加速性能非常好,但是在电动车上面这一点很容易做到。特斯拉只有4.5秒,我看北汽的车不一定在10秒俱乐部,但是车开提速非常快,这一点是有他们的优势。

美国的相关措施大家可以看到,四大核心的投入,电驱动系统是最核心的,电池最核心,然后驱动系统,另外还有一个轻量化,因为电池已经很沉了,所以要从车身,从整个轻量化研发还有管的控制,从这四个方面来推动整个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

德国大家也可以看到,2009年德国政府批准提出了三阶段的目标,2012年达到100万辆,2003年达到600万辆,2005年是要覆盖所有的区域,即充电设施和充电桩都要覆盖所有区域。也就是说到那时,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可能会替代我们传统汽车,因为他认为使用起来已经非常方便,他的充电设施,他的区域已经全部覆盖。两大重点领域,一个是电池,一个是能量安全可靠性,这是三个阶段。2014年是市场准备,明年开始市场启动,另外成熟市场2015年以后。总体的结论是2012年以后市场推广进程加快,这是指我们电动汽车。世界新能源汽车这一块要加快了,整个大家可以看到,到最后几年从开始5万辆、10万辆、15万辆已经到了22万辆,值得高兴的是中国今年尤其是第三季度我们的新能源车产量一下子上来了,说明在前期准备下我们现在开始适当的发力了。

在中国,我们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有明确的目标,也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国家政策体系,出台了相关的规划,我们也是从技术准备到产业化和市场的准备,然后到相关的发展期。应该说是非常细致的,这中间我们国家在实验阶段从政府到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从它的示范工程、“十城千辆”,一直到扩大示范各种各样的措施,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进的力度国务院马凯副总理直接负责,刚才开场我也讲到了,马凯副总理在决定这个之前,专门召集工信部的苗部长以及和我们协会的董杨会长专门在深圳、安徽、上海进行调研,也是跑了很多厂,直接听取厂里面的情况,直接看厂里面生产设施相关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国家领导人做这种决策的时候也非常的慎重,也非常的细致。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从深圳到安徽,安徽是奇瑞和江淮,然后再到上海,这一路很细致的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从国务院领导到部级的联席会,到相关联络人员的会议都有相关的布局,另外也制定相关推广核心任务。

我们的大目标,2025年中国要成为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因为我们国家已经连续5年是全世界的产销大国,去年的产销量到2200万辆,今年还会增长。新能源汽车里面我们有这么大的市场,新能源汽车这一块我们也要成为最重要的市场。大家看我们的目标,2014年9月份已经到了3.8万台新能源汽车,并且很多记者和媒体惊喜的发现,一些新能源的电动汽车车型,中国现在已经在世界上能排到前面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产量上来了,在我们的销售量上面能排到世界的前面去了,因为我们自己的销量上来,相关的资料大家可以看。按照我们的规划,2020年达到50万辆,2025年保有要到300万辆,目标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销量全球领先,有世界知名的能源企业和品牌,有世界知名的汽车产品,这就是国家提出相关目标。

现在来判断,中国从培育期已经进入到发展期了,相关的车型基本上国内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都已经在中国推出了电动汽车,或者新能源的汽车。1-9月的累计销量达到3.8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8倍,我们不是百分之多少了,而是2.8倍,所以预计我们今年下来,刚才说6万辆,可能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提高到20%以上,新能源汽车的五分之一是在中国销售的,这就是中国市场大的好处。

新能源发展的重点,这一块大家做电动汽车的,或者报道电动汽车这一块的都比较熟悉,我不过多的展开。电池、电机、刹车、转向、空调这些可能是我们重点需要进行合作攻关和相关研发来解决的。重点是做到产业化,敢提这个很不容易的,因为很多都是在做一种实验,包括日产的凌丰为什么在美国卖,因为他的出租市场必须维持着,美国出租市场要维持着,但是那个车也一样在商品化上面做的并不是很好,这个是世界知名的,它已经引渡到中国,我们在启辰车型上开始应用这个技术。在动力电池上面相关要培育核心的供应商,比如动力电池,这些著名的企业。驱动电机也有这样一些著名的企业,另外在国都有一些相关的分布。

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电动车没有充电设施,没有充电桩很难去解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非常不方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块是一个重点,我看今天也有很多能源的人参与,尤其充电桩前几年都非常感兴趣,现在的加油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未来的加油是不是就他们控制了?我们的很多产业都在进来,比如电力这一块,充电设施,充电桩我们是不是放在加油站里面,不一定了,所以大家也都在做一些相关的。一个是合适的比例,充电桩和车要配比,另外慢充为主,快充为辅。另外在市区一些干道要统筹规划,另外进入小区的屏障,要进小区,这是一些基础设施的。

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有几个,第一个目前来说汽车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外地的不清楚,北京的清华、北理工都是开展非常多的关于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研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我们是管反垄断的,当然不是发改委的价格垄断,是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也就是企业合并的经营者集中,有时候汽车行业的审查,商务部的反垄断局会给我们,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和奔驰成立合作电动汽车,审批当时就是报在我们这里,再接着后面,包括去年我们说三星在天津成立关于电池方面的机构,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国外企业以及和中国的企业,都在开始转向电动汽车,或者说一些零部件方面发展。包括丰田镍氢电池也是在中国要进行本体化。当时商务部还给了附加条件的批准,它的经营者集中,不容许把这个技术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对它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要对非丰田系统的车厂销售镍氢电池。因为丰田的混合动力一直用的镍氢电池,核心是什么?安全性。锂电池比镍氢电池还差一点,但是丰田在镍氢电池技术掌握非常完善,他也一直用。第二个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这是走出去,引进来都有很多。另外完善出口信贷、保险,从国家这层面支持新能源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出口。有一些企业我们也通过境外注册商标,以及境外的收购培育国际化的一些品牌,包括最知名的是万向在美国收购一些著名电动车的厂商,和特斯拉齐名的厂商开始培育国际化的品牌。另外建立各种多边、双边的合作机制,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方面进行国际交流和协调,合作探索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型商业模式,这一点大家也都了解。

政府间的合作,今年的7月8日清华大学,德国的总理默克尔和工信部部长苗部长一起按下了充电开关,标志着中国和德国在充电的接口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充电桩的插头前世界四种标准,美国、日本、欧洲、中国,现在中国和欧洲、德国的达到一起了,美国也一样,今年大家都知道马上北京要开APCE,今年我们在工信部的委托下开了两次APCE的汽车对话会,其中美国人在汽车对话会上就提出“同一个APCE,要同一个插座”,就是为了新能源,当时APCE日本、韩国、中国我们都没有响应它,但是美国人一直在提这个,就是想在这一次会上形成一个一致意见,但是我们没有同意,因为我们已经和欧洲在做这方面的合作了,如果在一个APCE下面要把美国的标准统一过来。

这次活动上面大家看过报道,八辆车代表了八个企业,从宝马、奔驰、奥迪、大众、北汽、长安、华晨宝马以及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腾势,这些前面都介绍了,很多德国的企业和中国的企业合在一起,中德的插电标准我们现在达成了共识,会有更好的推广。其他的企业,是刚才我说到的,我们在做2010年11月份成立反垄断的申请,当时报到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奔驰和比亚迪双方合作,要成立一个合资公司,生产电动车以及研究、生产,并且范围,申请的地域是向全世界。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生产出来以后,这个车以后要向全世界,地域界定是全球市场,2010年的11月份,外界不一定很知道,但是今年它的车已经开始出来了,已经是上市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些启辰的辰风,东风日产凌丰的技术用到了启辰上面,民车进入到中国,中国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所以这些是我们相关的合作,随着今后的发展,我想电动汽车中国和世界的合作会越来越广泛。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