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皮书中总结到固态电池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成为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新战场,企业及各大研发平台也在不断对固态电池现有问题进行攻关:如通过掺杂、界面工程等的方式改善离子传输问题;通过添加剂、涂层、结构设计等改善锂枝晶生长问题
硅负极在室温下具有3590 mah/g的高理论容量(相对于li3.75si),以及0.4 v(vs li+/li)的嵌锂电位,同时,硅材料在合金化反应中锂化动力学较快,硅负极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形成锂枝晶
wang等比较了27 ah商用方壳lfp电池在2c、1.5c、1c、0.5c下的过充热失控行为,发现充电速率增加会加速锂枝晶的生长,促进热失控。
一个是锂金属枝晶,锂金属虽是目前已知能量密度最高的负极材料,但锂枝晶的生长不可避免会产生短路。另一个是用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容量高,但也容易衰减。
然而锂金属负极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锂枝晶生长及体积膨胀问题,限制了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银粒子可以引导锂离子均匀沉积并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而且泡沫铜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体积膨胀。
结果表明,锂电池研究活动正显著加速,锂硫电池、锂枝晶生长抑制、电池回收和金属回收等新兴主题快速发展,而材料研究如二硫化钼纳米材料、氧化铁电极材料则具有显著的高学术影响力。
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例,尽管离子电导率较高,但为避免锂枝晶在锂金属或碳基负极中形成,并引发短路,电池通常需在较低电流密度下运行。
这种策略可以实现llzo/li界面的紧密接触、高电荷转移动力学和低界面阻抗,同时调节li+通量并限制锂枝晶的形成和生长。...然而,如何改善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界面接触成为一个挑战,主要是因为锂金属表面的局部锂离子通量累积、锂沉积/剥离不均匀和空隙等问题易导致较大的界面阻抗和锂枝晶生长。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具有不易燃、耐高温、化学活性低等特性,且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传统液态电池在安全性上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在大电流下工作负极出现锂析出沉积有可能出现锂枝晶,从而刺破隔膜导致内部短路;第二是液态电池采用有机电解液,当电池在温度过高或内部短路等异常情况下,存在自燃甚至爆炸的危险
总结到固态电池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成为新能源领域竞争的新战场,企业及各大研发平台也在不断对固态电池现有问题进行攻关:如通过掺杂、界面工程等的方式改善离子传输问题;通过添加剂、涂层、结构设计等改善锂枝晶生长问题
此外,固态成分有助于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然而,半固态电池仍含有部分液态电解质,安全性虽稍优于传统液态电池,但完全未达到全固态电池的水平。
具体包括复合正极离子、电子导电网络构建、高稳定电解质薄膜开发、无锂枝晶高库仑效率锂金属负极开发等,以满足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 统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需求。
(韩国华城电池厂事故,图源海外媒体)从储能安全发生的根本原因来看,传统磷酸铁锂的石墨负极会产生锂枝晶,可能引发内短路继而热失控起火,而且石墨具有可燃性可能加速火势蔓延。...在钛酸锂电池结构中,钛酸锂作为负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晶体结构,其电位相对于锂金属更高,即使在充电后期、低温或高倍率状态下,也很难达到还原为金属锂,因而几乎不会析锂或形成锂枝晶。
国轩高科电池研究院三元分院副院长汪亚军也指出,在快充模式下,锂离子瞬时脱嵌并迁移嵌入负极,这就要求负极具备极高的嵌锂能力,否则可能出现析锂现象,严重时会产生锂枝晶,导致电池寿命下降甚至出现短路情况。
02.固固界面及锂枝晶问题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接触较差、负极侧锂枝晶生长的问题,以及硫化物固态电池工作期间需要几十到几百兆帕压强保持界面良好接触,均限制其性能的发挥及提升。...负极界面,除了锂枝晶生长问题,界面形貌演变、电解质分解和化学-机械衰退,均会导致高界面电阻和电池失效。
据黄海宁透露,在材料创新层面,兰钧新能源创新的采用隔膜抗热收缩自闭孔技术,隔膜表面同步涂覆氧化铝陶瓷层,可有效的防止内部小概率的颗粒和锂枝晶等刺穿隔膜,具备极高的本征安全。
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液态电解质易燃易挥发以及锂枝晶现象,导致电池一旦受到冲击或短路,或有失控爆炸的风险,而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则没有这种后顾之忧。
而钠电池负极材料硬碳与锂电池的石墨层状结构不同,不易析出钠金属,即使析出微量钠金属,也是平铺状,而不是锂枝晶的尖锐状。钠电池具有高倍率、低温充放电性能较好的优势。
高机械强度的固态电解质仍难以完全抑制锂枝晶生长、实现锂金属均匀沉淀。...而在锂金属负极的开发过程中,锂枝晶生长、活性锂不断消耗,导致可逆性差;另受到工艺设备的影响,超薄锂金属负极的制备还存在困难。其次,在制造工艺上部分生产设备需要定制。
业内人士指出,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比较高,已接近电解液电导率水平,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快充上优于氧化物固态电池;硫化物也有较强的抑制锂枝晶能力,是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中目前认可的理论潜力最高的材料体系。
主要缺点:首先是离子电导率最低(与其他两种技术比较),须加热到60℃~85℃以上,离子电导率才会提升;其次是因为聚合物电解质较柔软,所以锂枝晶易穿透电解质,造成短路;第三是能量密度受限,由于聚合物是有机物
材料创新层面,兰钧324ah商储共用电池,隔膜采用抗热收缩自闭孔技术,隔膜表面同步涂覆氧化铝陶瓷层,可有效的防止内部小概率的颗粒和锂枝晶等刺穿隔膜,具备极高的本征安全。
“本申请改善了金属锂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能够抑制金属锂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大了金属锂负极的比表面积,引入了亲锂的纳米位点,从而能够引导金属锂均匀沉积,可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此外,三维骨架包覆活性锂
南都690ah超大储能电池采用低膨胀低锂耗负极、高温极致稳定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技术,稳固阳极界面、均匀锂离子分布,解决了电池阳极坍塌和锂枝晶难题,同时以正负极双重补锂技术,全生命周期补偿锂损失,保证了储能系统五年
一方面,钠离子内阻高于锂离子内阻,短路发生后电池瞬间发热量少,温升较低;另一方面,钠离子的活性高,在一定条件下钠枝晶比锂枝晶更易发生自消融,进而避免了电池短路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