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贵州电网有限公司电网规划研究中心 陈巨龙 杨婕睿 李庆生 王健 李雪凌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要求针对电动汽车用电需求,合理完善分时电价。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各地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这为电动汽车利用谷电时间充电,进一步降低充电成本创造更好条件。2023年,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与单位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结合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日间补电需求,可在日间设置部分时段执行低谷电价。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居民充电桩分时电价机制。为深化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引导新能源汽车有序用电,降低用电成本。
贵州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现状
随着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与电价政策已成为推动绿色交通转型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省内充电站数量虽快速增长,但分时电价机制的滞后性逐渐暴露,用户充电成本高、电网负荷不均衡、居民需求响应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须对现行电价政策进行系统性优化。
(一)未充分考虑电动汽车用电成本
贵州省现行分时电价政策虽已覆盖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但定价机制仍存在与新型充电场景适配不足的问题。当前峰谷电价体系主要针对执行两部制电价的工商业用户及充换电基础设施,未能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场景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标准。例如,充电站运营需额外承担电网扩容、专用变压器安装及设备维护等成本,而现行电价未将此类专项支出纳入核算框架。目前,充电运营商在高峰时段需承担较高的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占充电总成本的比例较大。然而,现行政策未对这些额外成本提供针对性补贴,导致企业难以通过调整电价来减轻负担。如果长期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不仅会使公共充电桩利用率持续低迷,还可能引发私人充电设施的无序扩张,形成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未充分发挥电价信号的引导作用
贵州省现行分时电价机制虽将全天划分为平段、高峰、低谷三个时段,其中覆盖工商业用户(含充换电设施),峰谷价差达4:1,旨在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在电价较低的时段进行充电,从而平衡电网负荷。然而,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的实际引导效果可能存在差异。与部分通过扩大峰谷价差提高夜间充电比例的省份相比,贵州省在充电时段分布上仍存在改进空间。现行价差可能未能充分激励电动汽车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导致平段时段电网负荷仍然较高。尽管该机制在促进工商业的错峰生产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这一新兴负荷类型,需进一步研究差异化的价格引导策略,以更好发挥电价信号在调节充电行为中的作用。
(三)未有效覆盖居民充电需求
目前,分时电价政策主要针对公共充电场站设计,而对居民区私人充电桩的用电特性缺乏适配性。省内大部分新能源车主倾向于利用夜间家用充电桩补能,但现行政策未明确将居民家庭充电桩纳入峰谷分时电价的执行范围,且居民用电阶梯电价与分时电价机制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此外,政策未设立专门的居民充电桩电价标准,导致用户充电仍受限于普通居民用电的阶梯计价规则,实际节省成本有限。这种政策空白不仅增加了用户经济负担,还造成公共充电资源紧张与私人充电桩利用率低并存的矛盾。
贵州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优化策略
为解决当前分时电价机制与实际充电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贵州省应构建基于地域特性与用电场景的动态电价体系,通过制定时段划分、差异化定价策略和动态调节机制,实现电网负荷均衡与用户成本优化的双重目标。
(一)基于充电桩类型的差异化时段划分
现行分时电价政策需构建负荷特性与时段划分的协同机制,依据不同充电设施服务场景、电网承载能力及用户行为特征实施差异化时段管理,构建“集中式设施成本导向、居民充电负荷引导”的双轨调控体系;在时段划分方面,应充分考虑不同场景的用电特性。
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指服务于特定行业车辆集中补能的专用充电场站,包括物流园区充电站、公交场站专用桩、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等。根据《关于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黔发改价格〔2023〕481号),此类设施执行工商业分时电价体系,时段划分应遵循“成本优先、错峰填谷”原则,即时段划分需以控制用电成本为核心,将高峰时段设置为日间运输作业集中期与晚间工商业用电高峰期,充分反映实际用电成本;谷时段则延长至夜间至次日清晨,利用风电出力低谷期与电网低负荷窗口降低运维成本。
针对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议实施“配电容量分级管理”:需结合地理位置与配电条件灵活调整时段。对于新建小区,由于配电容量较为充裕,可将谷时段延伸至傍晚至次日清晨,覆盖居民生活用电低谷,而高峰时段则集中在早晨通勤和傍晚用电高峰;对于配电设施受限的老旧小区,则应细化规则,将谷时段压缩至深夜,并通过电价调节引导用户避开晚高峰充电,避免电网过载。
(二)分类充电桩的分时电价差异化设计
分时电价机制需针对电动汽车集中式充换电设施与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实现经济性与公平性的平衡。对于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议扩大峰谷价差,探索平衡分散负荷成本的疏导路径。例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在高峰时段可适度上调电价,利用价格信号抑制日间充电需求。同时,可对参与需求响应的运营商给予容量电费减免,激励其主动参与电网调峰。
对于居民家用充电桩,应制定独立的分时电价标准,打破现有阶梯电价的限制,鼓励居民在电网负荷较低的时段进行充电,从而优化用电行为。高峰时段电价仅做适度上浮,既不加重居民负担,也有助于缓解公共充电资源紧张问题。
(三)动态调节机制与后评估系统建设
为确保电价策略的灵活性,需构建动态调节机制和后评估系统。构建以电网负荷峰谷差缩小、新能源消纳率提升以及用户用电成本降低为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同时联动充电设施利用率、市场主体响应度及社会公共效益等多重参数,通过智能算法实时计算最优电价区间。具体措施包括:每季度基于电网拓扑结构优化进程、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匹配度以及用户充电行为演化趋势等多维度数据开展效果评估,重点监测配网设备利用率、峰时段负荷转移系数、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等关键指标。例如,当某区域新能源消纳率突破阈值而充电设施利用率低于基准值时,系统自动触发分时电价梯度强化机制,同时适当放宽谷时段电价下调幅度,并增设可再生能源消纳奖励因子,形成“多维感知—策略生成—动态纠偏”的闭环调控体系。通过量化评估电网运行效率、市场响应度与用户舒适度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下电价政策工具的多目标动态均衡。
相关启示与建议
贵州省在优化电动汽车充电站分时电价机制方面的实践,为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网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完善分时电价政策设计,不仅能够提升电网运行效率,还能引导用户侧实现绿色转型,达到多方共赢。
(一)优化时段划分有助于引导用户主动削峰填谷
根据不同场景的用电特性制定差异化时段划分策略,有助于平衡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与电网负荷波动。例如,将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的高峰时段与工商业用电高峰期对齐,同时延长居民充电的谷时段,可强化电价信号对用户充电行为的引导作用。用户借此调整充电时段享受优惠,逐步形成“低谷充电、高峰避让”的用能习惯,从而有效缓解峰谷负荷差、提高新能源的消纳效率,为电网灵活调节提供实践依据。
(二)分类充电桩的差异化定价设计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公共充电桩与居民私人充电桩实施差异化分时电价策略,可以在兼顾经济效益与公平性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高频使用的公共充电场景,通过扩大峰谷价差,激励运营商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并降低偏远地区运营成本;对居民充电桩则可探索阶梯电价与分时折扣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以缓解配电容量不足的问题。这种分类施策既保障了公共充电网络的可持续运营,又提升了私人充电桩的利用率,从而缓解公共资源紧张与私人设备闲置并存的矛盾,实现电网资源、用户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协同优化。
(三)动态调节机制有助于保障电价政策的长期适应性
建立以多目标优化为核心的动态调节机制,能够实时响应电力系统波动与用户用电行为变化。通过定期评估峰谷差率、新能源消纳率等关键指标,并结合用户反馈动态调整电价区间,确保政策始终与电网运行及用户用电舒适度相适应。例如,当某区域谷时段充电占比持续偏低时,系统可自动启动临时性电价下调策略,快速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这种“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不仅提升了电价政策的灵活性与科学性,还为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助力实现能源供需双侧的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