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国锂电池产业陷入深度调整期,凭借扩张实现的产能红利已经消失殆尽,多数企业开始收紧扩张步伐。宁德时代,显然是个例外。
不久前,宁德市生态环境局就“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一汽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技术改造)工程报告表”进行公示,标志着项目技改工程正式获得受理。
这是继济山东宁基地、福建罗源基地、河南洛阳基地、山东东营基地、重庆赛力斯“厂中厂”等项目后,宁德时代在产能上的又一次加码。根据已披露的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新增规划产能至少达到了210GWh。
一场隐秘的产能竞赛,正在头部企业之间展开。

宁德时代联手三家车企
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由宁德时代、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共同持股,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超大容量储能电池及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相关售后和技术咨询服务。
自2020年9月首条电池产线投产后,时代一汽已为一汽、东风、长安多款的新能源车型提供高镍体系等优质动力电池产品,产值超百亿元。

据了解,时代一汽选址宁德市霞浦县,规划有年产10GWh的时代一汽动力电池项目、时代一汽年产20GWh动力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以及凹版厂房及附属配套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产锂离子电池规模30GWh。
此次技术改造,时代一汽计划在现有一期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产能加码。
电池方面,拟对现有一期X1厂房6条电芯生产线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在不改变原有主体工程及设备的情况下新增若干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一期动力电池产能增加10Gwh,并新增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能力。
PACK方面,在一期X3模组厂房新增两条PACK生产线,新增装配焊接等设备,增加PACK电池包生产能力。
时代一汽认为,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要求。
头部企业扩产的背后,往往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的景气度。
2024年,锂电产业迈入竞争深水区。前两年大规模扩张导致的阶段性供需失衡问题依旧存在,企业产能扩张进入理性期,投资扩产项目显著减少,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提高现有产线的开工率。当年,我国锂电池新增规划产能约590GWh,同比降近60%,规划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同比减少68%。
2025年,锂电行业处于产能出清与转型调整期。这场大洗牌中,受产能供需失衡及下游车企降本压力双重影响,电池行业竞争加剧,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奈退场,手握充足订单、有着明确客户需求的头部企业则逆势扩张,投资扩产仍相较活跃。
由此可见,当技术迭代与落后产能出清将成常态,技术、成本以及全球化服务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具备产能全球化布局、多元化产品结构、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更具优势。企业需在周期中平衡好产能与价值的关系,在技术创新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未来,锂电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产能竞赛再度上演
去年下半年以来,锂电行业形势明显好转,头部企业开工接近满产。同时,新技术也打开新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2025年电池企业便开启了新一波产能扩张。
比亚迪:5月6日,长沙弗迪电池有限公司PACK产线扩建项目环评获批。该项目位总投资10亿元,扩建后可年产19GWh电池包。
7月16日,绍兴弗迪年产15GWh锂电池及配套项目获批,该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核心产品的智能制造。
中创新航:5月28日,中创新航宣布与邯郸市产投集团及邯郸市城运集团订立合资协议,中创新航与邯郸方同意通过现金出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
6月25日,中创新航与武汉经开区签约,启动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武汉基地四期项目建设。项目计划新建6条生产线,规划年产能约40万套动力电池PACK,计划于明年上半年投产。
国轩高科:2月24日,唐山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能源重卡电芯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GWh新能源重卡动力电池生产线。
4月25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拟将原募投项目“年产20GWh大众标准电芯项目”变更为“大众标准电芯产线项目”,建设内容拟变更为年产28GWh动力锂离子电池。
欣旺达:今年3月,泰国投资委员会宣布,已批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旗下子公司在泰国投资超过7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电池工厂。
7月16日,浙江欣旺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二期环评文件获受理。项目由浙江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投建,建设后形成年产20GWh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
亿纬锂能:1月5日,亿纬锂能启动荆门高新区超级工厂二期(60B)基桩工程。荆门超级储能工厂规划年产能60GWh,其中二期(60B)设计年产能或达43GWh。
2月16日,亿纬锂能首个海外工厂开始生产运营。该工厂投资约4.223亿美元,目前已具备年产6.8亿只圆柱电池的优质产能。
从上述几家企业的动态可以发现,在市场需求、技术革命的共振下,锂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动力+储能”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储能电池成为各家扩产的重点方向。同时,受海外贸易壁垒影响,尚未完成海外产能布局的锂电企业在海外销售方面将面临较大挑战,海外也成为企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不过,如此大规模扩产并非没有风险。
一方面,全球锂电市场风云变化,海外市场更是捉摸不定,一旦市场销量不及预期,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产能空置问题成为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真金白银砸向产能竞赛的代价,就是资金承压。因此,哪怕是坐拥2600亿现金的宁德时代,也不得不选择通过港股上市补充海外现金流。
如今,港股凭借国际化资本渠道和宽松的融资环境,已经成为锂电企业实现国内外协同发展的重要选择。未来国内锂电行业赴港上市队列有望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