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6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文件明确零碳园区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内容:(一)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光热、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及周边新能源

首页 > 配售电 > 增量配电 > 政策 > 正文

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

2025-07-21 09:36 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6日,山东发改委发布《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

文件明确零碳园区主要包括以下10方面内容:

(一)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光热、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积极有序推进园区及周边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以就地、就近消纳为原则,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持续推进园区绿电按照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分布式自发自用和虚拟电厂等模式规模化发展。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

(二)持续提高绿色能源利用水平。支持园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核能供热、光热、地热、生物质能等热能资源,推动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综合利用的供热体系。加快中长期蓄冷、蓄热设施的部署。积极发展氢能,推进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模式,探索绿氢、绿氨等未来能源应用方式,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利用,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持续推进园区用能低碳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统筹推进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

(三)积极构建绿电输配网络。发展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应用先进电网技术,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持续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建设高比例消纳绿电的新型增量配网、智能微网,提升园区配电网的负荷承载力和运行灵活性。加强新能源和园区电力输配网络衔接,推动网源协调发展。推进园区试点建设构网型、孤网运行、自备性质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支持具备建设条件并符合相关政策的园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建尽建。

(四)加强需求侧资源调控能力。积极发挥我省园区负荷相对稳定的优势,拓宽需求响应主体范围,挖掘需求响应潜力。鼓励园区发展具有充放电能力的需求响应主体,支持园区采取尖峰电价等手段引导电力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强化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工艺和生产流程,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方式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五)积极有序推进储能项目建设。支持零碳园区探索发展新型储能,积极推进储电、相变材料储热等储能方式应用,因地制宜发展锂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能、飞轮等先进储能技术。支持园区统筹建设燃气热电联产及高效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系统,建设多元储能电站、储热储冷装置等设施。探索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

(六)培育绿色低碳高端产业。将零碳园区作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以绿制绿”模式,探索新兴产业低碳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脱碳路径。充分发挥高比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吸引力,谋划布局有绿电需求的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氢氨、新型储能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化利用网络,推进工业余压余热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七)持续推动园区建筑低碳降碳。园区内新建民用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工业建筑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造;既有厂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等通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更换高效节能设备等方式进行绿色低碳化改造,逐步达到国家现行节能标准或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园区建筑可再生能源电力、热力和燃气的替代比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动高效直流电器与设备应用,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力争做到园区建筑屋顶光伏应装尽装,太阳能光热等建筑用能积极有序发展。

(八)提高园区绿色交通物流水平。完善园区“物流+交通+人流”绿色出行体系。优化园区大宗货物运输结构,因地制宜推进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推进园区新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和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园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醇)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车网互动技术应用。提高绿色运输比例,引导园区大宗货物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电动和氢燃料载重货车、物流车辆,绿色燃料船舶等绿色运输方式。

(九)强化园区碳汇和碳综合利用能力。引导园区根据产业特点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支持低成本二氧化碳富集、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多元协同捕集、碳捕集利用与工业过程耦合等技术综合应用。推荐园区发展林业碳汇,提升园区植被覆盖率,通过打造绿化景观、湿地恢复等生态手段提升园区碳汇能力。

(十)构建园区绿色智能管理系统。推动园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可预测用电负荷、实时监控和调配园区能源系统的智能管理平台。建立园区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促进园区及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核算体系。重点支持园区深入应用智能AI 技术,在优化园区电网平衡调度、新能源消纳、多能协同互补、需求侧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电力、热力、物料等能源资源的灵活调度能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