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升级。美国针对全球贸易的“大网”正在逐渐收拢。上周,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日、韩及东盟在内的14国发出信函,宣布自8月1日起大幅提升关税,并明确警告将打击“为逃避高额关税而转运的货物”。这一行动,让曾被视为规避关税“安全港”的东南亚,瞬间成为风暴眼。从华盛顿的视角来看,其行动的理据清晰

首页 > 储能 > 储能材料 > 正极材料 > 市场 > 正文

美国关税大棒挥向东南亚,中国“新三样”转运模式告急?

2025-07-17 09:14 来源:高工锂电 作者: 高工关注

围堵升级。

美国针对全球贸易的“大网”正在逐渐收拢。

上周,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日、韩及东盟在内的14国发出信函,宣布自8月1日起大幅提升关税,并明确警告将打击“为逃避高额关税而转运的货物”。这一行动,让曾被视为规避关税“安全港”的东南亚,瞬间成为风暴眼。

从华盛顿的视角来看,其行动的理据清晰地呈现在贸易数据中。自2018年以来,越南对美出口额激增的同时,其从中国的进口额也几乎同步增长。

另有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4年间,中国在美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越南和墨西哥的份额则显著上升。这被美方解读为贸易“重新路由”的确凿证据,也正是此次精准打击的靶心。

越南与美国达成的初步协议极具代表性:经由越南转运的商品将面临40%的高额关税,其中锂电池赫然在列。

印尼则同意对本国对美出口商品征收19%关税,但也附加了针对转运的惩罚性条款。

其他东盟国家面临的潜在税率从32%至40%不等,已接近转运惩罚的水平。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美国似乎并未仔细甄别“转口贸易”与“绿地投资”的区别。近年来,中国企业的东南亚布局已远超简单的产品出口。

宁德时代在印尼的电池厂、国轩高科在越南的工厂、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的基地,其投资模式更接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定义的“绿地投资”:

不仅转移组装线,更将相当一部分零部件制造、甚至上游材料等高附加值环节真实地部署到当地。

包括星源材质、新宙邦、龙蟠科技等在内的锂电核心材料厂商,亦在东南亚落地、规划了产能布局。

这本应是满足东道国要求、规避“转运”嫌疑的深度本土化战略。但美国发出的信号实在模糊:

以电池产业为例,一个生动的场景是:一个在中国生产的电芯,运到越南仅作最后的电池包组装后出口,这是否会被视为转运?

更进一步,如果电芯本身在越南生产,采用了越南当地的正极、隔膜和电解液,但其关键的负极材料和集流体依然从中国进口,那么这个产品的原产地究竟是哪里?

以增值程度为核心的判断标准,其具体的计算方式又是什么?增值率需要达到多少才能被认定为本地生产?

悬而未决的“转运”定义与原产地规则,让这些重资产投资的前景同样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

不只是关税升级

要理解当前的风险,必须认识到这并非一次战术性升级(将对等关税与针对特定行业、国家的精准打击相结合),而是一场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

多家机构认为,这是自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以来最大规模的关税提升。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美国最终落地的平均有效关税率将超过20%,为1910年来最高。

其背后,根植于特朗普2.0政府三大核心理念的混合驱动,使其比单一动机的保护主义更具持久性。

首先,是对抗中国的国家主导型产业政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直言不讳,对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等“新三样”加征关税,旨在反击其非市场行为。

其次,是重振国内制造业的“经济民族主义”,关税与“大而美”法案等国内产业政策形成互补,旨在激励企业将供应链迁回美国。

最后,是对贸易逆差的零和博弈式执念。直接将美国定义为“损失”和对方“胜利”,实际上是将国际贸易视为一场竞争而非合作。

这种做法公然背离了WTO“最惠国待遇”的基本原则,即要求对所有贸易伙伴一视同仁,被中国外交部指为“触及多边贸易体系的底线”。

此外,财政需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大而美法案”减税幅度远大于减支的背景下,关税成为了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但对美国自身而言,代价或将同样巨大。耶鲁大学的预测显示,关税将导致物价上涨2.1%,相当于每户家庭损失2800美元,并导致实际GDP永久性地缩小0.5%。

在全球层面,一个更深远的变化已经发生。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从过去的“效率驱动”转向“安全和阵营驱动”。

数据显示,地缘政治上“亲美”与“亲华”两大集团间的贸易增速,已比集团内部贸易增速低了近5个百分点。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日益碎片化的全球格局。

滞后的冲击波:从市场疲劳到产业阵痛

尽管关税警报频传,金融市场的反应却异常平静,美元温和回落,美股保持坚挺。摩根大通的报告将此归因于市场的“关税疲劳”,以及企业通过提前囤积库存、调整采购地等战术手段进行的短期缓冲。

但这份平静具有欺骗性。据其预计,关税的滞后影响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四季度库存耗尽后完全显性化。届时,成本压力将直接传导至全球企业的利润。

另有分析师警告,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将抑制美国这一最大市场的长期需求,并向上游的全球供应链传导。

在关税尚未实施前,美国部分必需消费品价格已在一季度上涨,而对于非必需品,问题不仅是涨价,更是需求会否因此消失。

这场冲击波对中国锂电产业的打击尤为精准且沉重。美国是中国锂电池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24年出口额超过150亿美元,占中国锂电池出口总额高达25%,其后才是德国和韩国等国家。

在最悲观的假设下,如果这部分出口全部被替代,意味着中国将失去一个价值超15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而这场外部冲击,恰好发生在中国国内锂电产业一个较为脆弱的时刻。

供需错配带来的价格内卷旷日持久,目前,旨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反内卷”(实为供给侧改革)尚处于信号释放的初期,但国内需求侧的刺激政策却显得乏力。

在当前相对逼仄的政策空间下,“以旧换新”政策的提振效应可能在下半年逐步减退,而市场又缺乏强劲的同步复苏信号。

在这种背景下,出口将带来的“优质需求”的萎缩,可能导致“单纯依靠去产能”的改革陷入供给与需求同时下行的困境。已有电池企业表示,“储能电池若不出口,在国内还是亏损”,这正是这种困境最直白的体现。

与此同时,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博弈信号也在不断升级。在围绕关税的两轮谈判(5月10日于日内瓦,6月上旬于伦敦)后,双方暂时设定的对等关税“暂停键”将截止到8月12日。

与此同时,中国在7月15日正式调整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在电池技术方面,新增了“电池用磷酸铁锂制备技术”、“电池用磷酸锰铁锂制备技术”等三条控制要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求意见稿中,相关技术主要针对高强度、高压实类的磷酸铁锂和快充类磷酸锰铁锂等下一代产品和技术;而在终版中,对磷酸铁锂的参数范围限制,已缩窄至更接近量产应用的产品。不过,被列为“限制性”而非“禁止性”条目,意味着经审批后仍可出口。

此举被视为一种精准且不屈服的技术博弈姿态。

从“转口”走向“扎根”

面对彻底改变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正在被迫加速、彻底进化。从过去的“借道出海”,升级为“深度扎根”。

这意味着从“贸易转运”(trade rerouting)向IMF所称的“贸易再配置”(trade reallocation)的结构性转变。

荣鼎集团的报告证实了这一趋势:比亚迪、上汽、奇瑞等车企正在显著加快在欧洲、墨西哥、巴西等地的本地化生产设施建设。比亚迪在东南亚提出的“即时采购”的模式,更是从侧面印证了其构建本地化供应商生态的战略意图。中国的电池制造商在海外布局时,同样倾向于将整个供应链一同带出。

然而,核心的困境在于,这种“深度本土化”的“正确”战略,是否足以应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即便企业进行了真实的绿地投资,满足了东道国对增加值和就业的全部要求,但只要其背后是中国资本,且处于电动汽车、电池这样的敏感行业,就始终面临风险。

针对“新三样”的围堵,或许总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如果反转运关税不足以达成目标,更严苛的原产地规则、对东道国的直接施压、乃至新的非关税壁垒都可能接踵而至。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企业全球布局的底层逻辑已从过去以劳动力和物流成本为核心的“效率模型”,彻底转向了以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为核心的“合规与安全模型”。

对于致力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需要支付更高税率的时期,而是一个需要在一个反对自由贸易的、碎片化的全球格局中,为应对随时可能变化的规则而不断调整身位的,充满挑战的新时代。

原标题:美国关税大棒挥向东南亚,中国“新三样”转运模式告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