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的青松,金黄的银杏,挺拔的山峰,与淡淡的轻烟、飘渺的浮云和谐共处,使冬天的王屋山雍容中透着俊秀。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清秀典雅的小村庄,这里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与农家风情交汇融合,构成了一幅曼妙旖旎的多彩画卷。
12月2日,天朗气清,阳光和暖。笔者来到王屋山下,走进刚刚获选河南省“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的济源市王屋镇五里桥村,探访其“美丽”光环背后的故事。
变压器旁:支书聊起发展史
整齐划一的建筑,古朴雅致的小楼,纵横交错的宽阔村道,生态停车场、娱乐广场和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徜徉其间,舒适、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考虑到春节期间观光旅游的人多,用电量大,供电所新增了这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在村西头,笔者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周备军,他正站在变压器旁与济源供电公司王屋供电所长宋保战唠嗑。“你看,基础设施都齐全,家家住着小别墅,空调、冰箱、电脑基本普及,咱这不比城里头差吧。”说到村里的发展变化,年近花甲的老支书一脸自豪。
“沟脏,水臭,地薄,人穷。”谈起以前的光景,周备军感触很深。五里桥村处于王屋山脚下,全村132户、512口人,受自然条件限制,生活十分艰苦,到处土坯房、烂泥路,590亩“望天收”的耕地,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10年,在市、镇两级扶贫资金支持下,该村统一规划,集中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
“当初担心电跟不上,我跑了趟供电所。谁知他们提前就规划好了,设计上全是高标准。施工期间宋所长多次过来检查用电情况,房子还没住人,电线入地、电表安装已经到位了。”说到电力服务,周备军打开了话匣子,“电力有保证,发展就有底气,五里桥的变化一天一个样。”
五里桥是通往王屋山景区的“咽喉”,游客登山览胜后,时常选择这里休闲住宿。旧村改造后,受旅游产业拉动,村民的日子日见红火。
“目前,村里正在筹建夜市、超市和综合性宾馆。今天找宋所长过来就是商量用电的事。”顺着周备军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该村靠近公路南北两侧的山坡已着手平整。
“只要村里的新项目上马,电力配套设施就立即跟进。”宋保战说。
电厨房里,村民讲起致富经
电砂锅里焖着土鸡,电饭煲里煮着稀饭,电磁炉上炖着野菜。几样精美的农家小凉菜已搭配妥当,通上电的炒锅指示灯闪烁着,已经开启的抽油烟机欢快地转动……走进周爱莲的“农家乐”,她正在厨房里忙碌着。
“再过半小时客人就该到了,咱得提前备妥。”她说今天她家有客人预定了饭菜,现在单等他们到了就炒热菜。她指着厨房告诉笔者,“现在电好使,炒菜做饭既干净又轻松,你看俺家厨房,微波炉、消毒柜,啥样的电炊具都有。”
周爱莲告诉笔者,现在是淡季,客人相对较少。开春后生意会一天好过一天。今年高峰的时候,她家每天能接待五六桌客人,安排20来人住宿。以前的穷沟沟,现在成了香饽饽,老百姓呆在家里照样致富。去年以来,五里桥村经营“农家乐”的有20户,户均年收入8万元左右。目前有20多户正在装修,即将投用,还有10多家已经开建。
“要是没有电,可就啥也玩不转了。”在周爱莲看来,电的“功劳”还不止这些。村里建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电送到了净化设备跟前;村里办鱼塘,供电所定期检查增氧用电设施;村里搞绿色养殖、种有机蔬菜,电“走”进了田间地头。
“鱼、虾、菜、肉,我们这里全是绿色食品,如果有机会了带朋友过来尝尝。”临走周爱莲不忘推介她的“农家特色”,递给笔者一张名片,“到时候来啊,俺给你优惠。”
霓虹灯中,大妈扭起广场舞
夕阳慢慢隐没山头,余晖散尽、暮色渐合,家家户户开始透出点点灯光,“电在地下走、灯在小楼亮”,使清秀典雅的五里桥村沐浴在静谧祥和之中。不一会儿,娱乐广场的霓虹灯开始闪烁,节奏欢快的音乐声弥散在小村的上空。用过晚饭的村民们三五成群,陆陆续续向广场走来。
62岁的素芬大妈披着蓝色丝巾,穿着淡红的外套,和老伴走在人群里,脸上洋溢着笑容,“这舞跳惯了,一天不出来俺这心就痒痒。前些时老伴还说俺老来俏,这不现在也跟着赶起了时髦。”
一曲终了,到了跳舞的间隙。大妈告诉笔者,现在是旅游淡季,也是农闲时节,“农家乐”的生意也清淡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比较多,所以跳舞的以中老年人居多。春、夏、秋三季人气都很旺。跳跳舞、健健身、唠唠嗑,然后回家看电视、休息,既充实、也开心。她说,“日子越过越舒坦,这人也越活越年轻了。”
周备军告诉笔者,他们在做大“农家乐”产业的基础上,还将下力气做优特色农业。目前正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农林观光、林下养殖和鲜果采摘等项目,充分利用电力、水利等资源,演绎“靠山吃山”的新内涵,建成“美丽乡村”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