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解读《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支撑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工信厅科〔2025〕33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就《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是加快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时,我国面临着实现碳达峰目标愿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任务部署、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等新形势、新要求,统筹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标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问:目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现状如何?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围绕标准化顶层设计、重点标准供给、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宣贯实施等开展一系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十二五”以来,以引导性、协调性、系统性、创新性为原则,结合我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求、绿色制造战略部署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先后印发实施《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成套成体系地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
二是推动重点标准制修订。聚焦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绿色制造、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任务,深度发掘产业标准化需求,组织有关标准化机构开展重点标准制修订,累计发布实施千余项绿色低碳领域标准,为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提供标准支撑。
三是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依托节能服务进企业、工业节能监察培训、绿色低碳发展培训等宣贯活动,面向地方工信主管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重点企业等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等级、重点行业绿色工厂创建评价等标准培训,累计参训人员超万人,标准化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四是加强标准应用实施。“十三五”以来,持续深入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工业节能诊断,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遴选,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标杆培育,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培育遴选等工作,加强政策、标准联动,多措并举强化标准宣贯及应用,引导企业对标达标。
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实施方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工作总体要求和2027年、2030年的分阶段目标。二是实施三项重点行动,包括:标准急用攻坚行动,围绕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及大宗工业固废、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和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行业亟需标准研究,补齐标准供给的短板及弱项。标准创新引领行动,围绕工业绿色微电网、清洁低碳氢、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以及数据中心、能碳数据统计核算、数字化能碳管理等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新兴领域,推动关键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以标准创新引领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标准提升更新行动,围绕节能节水标准更新、绿色制造标准迭代升级等方面,以标准升级带动工业用能、用水结构优化和能效、水效提升,支撑完善绿色制造标杆梯度培育体系。三是强化基础保障,围绕加强统筹协调、政策保障和能力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高质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各项工作。
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下一步组织落实《实施方案》方面有哪些考虑?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实施方案》宣贯解读,清单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领域重点标准研究,强化标准宣贯实施与效果评估,持续增强绿色低碳标准化效能,为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标准保障。
一是统筹推进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低碳标准化总体组职能,组织研究编制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低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基础性、综合性标准研究。按年度编制重点标准制修订清单,加强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调,提高标准立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二是加强标准宣贯应用。充分发挥标准化机构、行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面向企业持续开展标准解读宣贯活动,引导企业知标、学标、对标、达标。加强标准与规划政策衔接,强化标准在绿色低碳相关规划、产业政策中的应用,推动将标准纳入检验检测、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持续提升标准应用效能。
三是加强标准化能力建设。强化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发布、贯标、评估、复审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绿色制造、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打造标准化应用典型标杆,加强各行业标准化机构合作交流,提升标准化人员能力,助力标准研制“快”、供给质量“优”、作用发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