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21日,以“人工智能深化协同,能源科技求索创新”为主题的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会上,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高峰代表编制团队发布了《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能源互联网总体上经历了

首页 > 输配电 > 配电自动化 > 报告 > 正文

成果发布|《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正式发布(含解读)

2025-07-01 16:33 来源: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2025年6月20日-21日,以“人工智能深化协同,能源科技求索创新”为主题的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会上,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高峰代表编制团队发布了《2025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能源互联网总体上经历了概念孕育、初步研究、启航阶段和实质性推进四个发展阶段。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奠定了能源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调。

2018年国家能源局委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编制《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为持续展现和审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成果,在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定期编制《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今年已是第6个年头。

报告由清华大学电机系、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抽调骨干人员构成年度报告小组开展专项工作,康重庆担任“年度报告工作小组”组长;郭鸿业、张宁担任编写组组长,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每年会从政策、产业、科技角度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新,并且深入通过示范项目、问卷调研和专家观点的搜集进一步统一围绕能源互联网发展全方位的更新描述。

每年的框架都差不多分为12个部分,去年开始加入第8部分-能源互联网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今年在这个专题下进一步深化完善。

首先讲下政策热点分布。跟去年年度报告相比我们发现2024年政策热点一个重大的变化多了发展规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处于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起步之年,发展规划相关的政策频繁密集出台。

能源互联网标准的情况,2024年能源互联网标准新增145项,我们可以看到到现在能源互联网相关标准共有278项,意味着我们去年能源互联网的标准发布超过之前的总和,说明标准引领这件事凸显。

在产业方面,2024年能源互联网企业增加11余万家,累计突破40万家,去年做的报告在已经实现百倍增长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数量基础上去年有50%的数量增长,这也体现了能源互联网产业带动效应巨大。

我们还有专门的技术描述,今年报告的特色是围绕虚拟电厂又进一步深化并更新了相应虚拟电厂的政策和实施规模,另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今天大会的主题。通过分析能源互联网相关的研究机构、论文专利等等产出可以评判能源互联网学术创新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机构逐年持续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近五年研究生培养数量稳定在400人以上。

围绕能源互联网建设指标,这是具体量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今年白皮书特别加入了算力规则,大家都知道AI的尽头是电力,算力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负荷形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到截至2024年算力规则达到280EFLOPS,这个E是百亿亿。算力用电量相当于持续每年20%的增长数量,所以我们作为能源互联网需要非常关注用电和服务AI发展重要的考量。

我们每年更新能源互联网相关的特色项目,今天有多个配网协同、数字电网、虚拟电厂等等方面示范的更新,详细内容可以参照白皮书具体的文字描述。能源互联网公众生态现状相关社会组织已经达到1千多个,首次突破1千家。

围绕碳及绿色衍生品交易政策与发展现状,2024年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我们相关政策从部级升到国务院,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等政策开启了碳及绿色衍生品交易新阶段。围绕碳这次新增了技术内容-电碳计量和电-碳耦合耦合规划与低碳运行技术。

围绕能源互联网十大关键事件去年2024年因为是能源革命十周年,所以相关政策包括能源法的确定都非常重要,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是新型储能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我们也根据主要行业专家、院士2024年的观点梳理更新了多位重量级院士专家的观点,细节时间关系不展开。我们希望这个年度报告作为一个持久工程聚集行业、社会各界对能源互联网的共识,从可持续发展为政企学研金用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思考。

感谢国家能源局对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工作的充分信任,感谢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及创新联盟各成员单位和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编写组成员的辛苦付出和媒体朋友的关注与报道,我们报告本身也是国家高端智库的品牌报告,也感谢清华大学智库中心的支持和指导。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