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正成为全球储能企业竞相角逐的新“蓝海”。
继2024年7月中国光伏企业密集宣布在中东落地光伏、风电项目后,储能企业也加快了出海中东的步伐。
短短半年内,中东储能最大订单数次易主:从阳光电源的7.8GWh到比亚迪的12.5GWh,最终由宁德时代以19GWh刷新纪录。
事实上,自2016年沙特阿拉伯提出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以来,中东储能市场的潜力便备受关注。
近两年,国内储能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潭,2024年国内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降超40%,部分企业系统价格已逼近成本线,出海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不二之选。
与此同时,欧美等传统储能市场贸易壁垒加剧,关税居高不下,持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东市场凭借庞大项目规模和高利润空间,成为全球储能企业的出海首选目的地之一。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华为数字能源、海辰储能、远景储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科华数据、上能电气、南都电源、盛弘股份等企业在中东市场斩获储能订单。
GGII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将超250GWh,中东将成为继中美欧之后的全球新增储能第四大装机区域。
01“2030愿景”指引中东市场大爆发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中东储能市场接连上演订单争夺大戏,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纪录在短短半年内三度易主:
2024年7月,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签约7.8GWh项目,创下中东及全球储能订单新高;
今年年初,比亚迪中标沙特电力公司12.5GWh项目,刷新中东地区纪录,成为首个突破10GWh门槛的中国企业;
随后,宁德时代以19GWh订单拿下阿联酋RTC项目,成为全球首个“全天候”光储千兆级项目的核心供应商,再次改写行业历史。
这一连串纪录的更迭,正是中东储能市场大爆发的缩影。在距离检验“2030愿景”建设成果倒计时5年的关键时间节点,2025年中东储能市场的大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驱动、能源转型需求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东作为传统油气出口地区,面临全球能源转型的压力与内部经济多元化的迫切需求。国际油价波动迫使中东国家加速新能源布局,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
同时,中东计划通过绿氢出口重塑能源话语权,而绿氢生产依赖廉价光伏电力与配套储能。例如,沙特NEOM项目规划中,储能与绿氢产能深度绑定。
2016年,沙特阿拉伯首次提出“2030愿景”,定下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8.7GW的发展目标,如今这一目标已翻倍至130GW。
继沙特之后,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等其他中东国家也相继定下自己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

沙特、阿联酋等国的“2030愿景”提出超百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而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与电网薄弱性催生了配套储能的刚性需求。
02中企抢攻中东,竞争图谱初现
以“GWh”为单位的超大规模订单、显著高于其他市场的利润率以及中东各国能源转型政策与宽松的外资准入条件,吸引了中国企业纷纷入场中东储能市场,并逐步形成“双轨竞争”格局:头部企业依托技术集成与规模优势主导大型项目,中小企业通过差异化策略填补细分市场。
以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华为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多通过“技术+资本+本地化”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阳光电源凭借PowerTitan液冷系统的高能量密度可节省55%用地和AC存储一体化设计,连续中标沙特7.8GWh、阿曼880MWh等项目,其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定制化解决方案+长周期运维合约”;
宁德时代凭借电芯核心技术实施“电芯定义系统”,以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例如,宁德时代为阿联酋RTC项目提供19GWh天恒系统,通过标准化电芯降低边际成本。
华为则以“智能组串式储能”切入沙特1.3GWh离网项目,依托ICT能力提供能源管理系统增值服务。
以海辰储能、上能电气、晶科电力等为代表的中小厂商则多选择通过“技术差异化+生态协同”破局。
海辰储能在2024年沙特利雅得的展会上推出了针对沙漠应用场景的液冷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高等级防护设计和宽温域运行设计,能够承受沙尘暴和极端温度等恶劣环境,同时支持12小时以上的超长放电周期,满足中东地区独特的需求。
上能电气针对中东地区高温、强风沙的恶劣环境,上能电气设计并提供了适应极端气候的储能和逆变器产品,以“设备专精”角色嵌入头部企业供应链。
晶科电力联合中东本土开发商成立合资公司,提供全生命周期运维,降低业主对厂商持续经营能力的担忧。
03出海中东与全球储能生态重构
新兴增量市场的超额利润空间无疑是吸引中国储能企业逐鹿中东市场的核心因素。
但更为重要的是,中东市场的争夺正影响着全球储能生态的重塑以及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话语权。
高工储能董事长张小飞博士在2024高工储能年会上指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的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以及第二阶段的营销出海、制造出海和研发出海。第三阶段则是标准的出海,即标准制定与生态建设。
而通过中东市场这一新兴市场,储能企业或可绕过欧美等传统市场,提前开启第三阶段出海模式。
中东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储能系统的技术要求极高,需要适应当地的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这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构建技术标准和生态体系的机会。
在欧美市场仍陷于贸易壁垒与认证体系的拉锯战时,中国出海中东的先锋正在中东构建覆盖电池管理系统、液冷技术、智能维运平台的全套技术体系标准。
例如,阳光电源在中东市场成功签约了多个大型储能项目,其提供的液冷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应对高温环境,推动中东市场跳过传统风冷技术阶段,直接进入液冷时代。此举倒逼欧洲储能开发商加速技术迭代,2024年欧洲液冷储能渗透率同比明显提升。
华为与沙特ACWA Power合作建设的2.2GW光伏+1.2GWh储能光储项目,首次将智能组串式储能架构引入中东,系统循环效率提升至98.2%,远超欧美主流技术。该项目成为中东电网运营商制定储能技术标准的参考模板。
随着“中国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持续输出,全球储能生态链条也正在加速重构。
中国企业在中东构建的“技术+资本+本地化”的生态闭环,形成对传统欧美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一新的行业模式正在向其他新兴市场扩散。
例如,中东的光储一体化项目模式为非洲和拉美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储能市场从单一的欧美主导格局向“多中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