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标准滞后于国际标准对我国企业出海的影响
封红丽1 沈春雷2 周喜超2
(1.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 2.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期。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吉瓦左右。对于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美国对我国出口锂电池加征关税且北美UL 9540A等储能标准迭代升级,欧盟陆续出台《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产业新政,导致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形成。此外,我国安全认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缺失或亟待升级,对我国储能产业出海形成新掣肘。因此,我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速构建国际认可的储能标准体系,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储能产品主要出口国及当地储能标准
(一)储能产品主要出口国分析
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出口规模达197.1吉瓦时,同比增长29.2%,其中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占比分别为68%、32%。2024年,我国企业储能产品订单主要出海地区为欧洲、北美、东亚、东南亚和澳洲,分别占比31%、20%、10%、9%、9%。传统市场为欧洲、北美和澳洲,新兴市场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
美国仍为我国储能出口第一大目的地。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储能电池对美出口额达15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5%,是我国储能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柱。德国、韩国紧随其后,中东市场增速显著,沙特、阿联酋等国家通过新能源项目招标吸引我国企业深度参与。
(二)海外市场对储能标准要求
1.美国对进口储能标准要求
美国对进口储能产品的标准主要包括UL 1642、UL 1973、UL 9540、UL 9540A、NFPA 69、NFPA 72、NFPA 855、HMA、FRA等,具体标准内容见表1。
表1 美国进口储能产品主要标准

其中,NFPA 855和UL 9540A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关键标准。NFPA 855(固定式储能系统安装标准)中也引入了UL 9540和UL 9540A的要求。NFPA 855是合规指南,UL 9540A是测试工具,两者形成了“规范要求-测试方法”的共生关系。NFPA 855明确规定,若储能系统通过UL 9540A测试,可突破容量和间距限制。例如,原NFPA 855-2021要求室内单系统≤50千瓦时,单元间距≥3英尺;通过测试后,试点项目允许单系统达200千瓦时,间距缩短至1米以内。为强化执行力度,违规企业将面临最高50万美元的行政处罚,较此前罚金标准提升3倍。UL 9540标准是全球第一个储能系统及设备安全标准,首次提出储能系统的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及热失控防护要求,但未明确热失控火灾蔓延的测试方法;UL 9540A是评估电池储能系统热失控的测试方法,构建了四级测试体系,即“电芯→模组→单元→系统安装”,形成完整的热失控风险量化模型。
UL 9540A第五版(全称为ANSI/CAN/UL 9540A-2025《电池储能系统热失控蔓延测试》)由美国UL实验室在2025年3月12日正式发布,完成迭代升级。新版标准标志着储能安全标准从“被动防火”向“主动预警”的战略跃迁。该标准不仅被美国、加拿大列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更被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等国际主流市场纳入储能系统安装法规,覆盖美、加、澳、东南亚等关键市场,为企业出海提供了统一技术框架。此次技术升级着重强化了热失控蔓延的多维防控体系,新增了极端环境模拟测试模块,覆盖从电芯级失效分析到系统级防护验证的全链条安全评估。标准实施后将有效提升储能电站的灾害防控等级,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目前NFPA 855-2026版本也正在征求意见。UL 9540A第五版的更新直接推动NFPA 855的修订,大规模火灾测试的全面应用备受关注。NFPA 855标准的修订则更具实操性,明确了储能系统安装、尺寸、隔离以及灭火和控制系统的要求。新规不仅明确储能系统与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更对灭火装置配置提出硬性要求,即功率≥50千瓦的储能设施必须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且灭火剂需具备抑制电池复燃的特殊性能。NFPA 855-2026新增了附录,详细规定了如何基于UL 9540A第五版的测试数据审批项目。UL 9540A-2025新增的主动预警模块,直接驱动NFPA 855-2026对早期火灾探测系统的强制要求。
NFPA 855与UL 9540A的协同模式被多国借鉴。美国《国际防火规范》《加州消防法》等地方条例直接采纳NFPA 855与UL 9540A的组合要求;新加坡与澳大利亚直接引用NFPA 855的安装规范,并强制要求UL 9540A测试报告;欧盟虽没有全盘采纳,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要求的热失控测试方法与UL 9540A高度相似,未来还需通过测试数据互认减少企业合规成本。
2.欧洲对进口储能标准要求
欧洲对进口储能产品的标准主要包括EN IEC 62619、EN IEC 62620、EN IEC 63056,IEC 61000、IEC 62477,CE/UCKA EMC、CE/UCKA LVD等,具体标准内容见表2。
表2 欧洲进口储能产品主要标准

此外,欧洲部分国家对储能标准有各自不同的附加要求,具体见表3。
表3 欧洲部分国家对储能产品附加标准要求

出口到欧盟的储能产品,需满足“法规框架+安全标准 +环保要求”三位一体的严苛体系,涵盖电池、电力电子、系统集成全链条,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是关键影响因素。《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2023/1542于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但关键条款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24年2月18日开始)涉及电池尽职调查和CE标记;第二阶段(从2025年8月18日开始)要求便携式电池可拆卸;第三阶段(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最严格,涵盖碳足迹和回收材料要求。新法规对电池碳足迹、标志标识、限用物质、电池回收、关键材料回收利用、合规评价认证、尽职调查、电池护照、耐久和性能要求、信息系统构建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核心要求见表4。此外,要求必须在销售国注册EPR(如德国EAR、法国SCRELEC)并支付回收费。
表4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2023/1542核心要求
从出口储能产品至欧盟标准角度,具体涉及以下几点:
一是安全性标准。2025年启动强制尽职调查。对电池有害物质管控要求,SLI(启动-照明-点火)电池需提供从废物中回收的活性材料所含的钴、铅、锂或镍的含量信息,均不能超标。
二是产品碳足迹标准。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并逐步满足更严格的碳排放限制和材料回收率要求。2024年4月30日,欧盟在新电池法的配套细则《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及附件》中进一步明确了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此外,碳足迹数据需ISO 14067认证。
三是电池护照标准。自2027年2月18日起,所有电池均需附有二维码。扫描该二维码后,用户可查看原标签信息、电池制造商出具的欧盟符合性声明以及尽职调查报告等。此外,轻型运输工具(LMT)电池、容量超过2千瓦时的工业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电池还需配备电池护照,确保其生产、使用和回收全过程的信息透明化,才有资格在欧盟销售。
四是关键材料回收标准。到2030年,锂、钴、镍等关键材料的回收率需达到欧盟指定标准。对于锂材料要求到2027年回收比例达到50%,2031年进一步提升至80%;钴、铜、铅、镍等材料2027年回收目标为90%,2031年达到95%。
二、我国储能标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尚待完善
亟需制修订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与建筑安全相关标准。明确不同类型、规模、位置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要求。建设单位需合理进行防火设计,明确电池室等部位的最大容量、防火分隔、防爆泄压、防火封堵等要求,配置可靠消防设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二)消防验收或备案暂无统一标准
国内储能消防验收标准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标准体系分散、技术要求存在差异、测试方法不一致、地方执行尺度不同等方面,且大多重“纸面验收”,轻实际灭火效能验证。如不同标准由不同部门主导,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或冲突,各省市(如广东、江苏、北京等)制定的地方性消防要求可能存在差异,企业难以统一执行。如国家或地方主管部门通常只对储能电站的建筑进行消防验收和备案,对储能电池舱等设备不予备案,且目前在项目备案、建设管理等流程上各地尚未形成统一、明确且针对不同规模电站细化的管理标准体系,导致一些地区储能电站项目已通过消防验收或备案且已投运,而另外一些地区储能电站项目已暂停或无法通过验收或备案,导致项目停运。
(三)运维检修等相关标准细则尚待确立
储能电站相关运维、检修等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虽部分出台,但内容总体来说相对粗泛,只能起到方向性指导作用,实际应用到储能电站的运维检修指导上还有待细化。储能电站运维涉及电力系统、消防安全、环保监测等多领域,但现有标准未打通跨行业接口。应急处置SOP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电池健康评估(SOH)无统一方法,环保与退役处理无细则。数据管理与分析要求不足,如国内标准未强制要求存储单体级数据,导致故障回溯困难。储能电站运维责任主体与分工不明确,缺乏类似光伏电站《运维服务规范》(GB/T 36558-2018)的专项标准,出现故障时易推诿扯皮。巡检与监测标准不完善,对内阻、SOC校准、绝缘电阻等关键指标缺乏强制监测要求,巡检周期模糊。企业也因缺乏细化标准,可能采用“最低成本”模式运维,如减少巡检次数、简化设备测试流程,导致隐患排查不及时。
(四)国内热扩散标准滞后于国际标准
国内储能系统热扩散测试的安全标准亟需升级。一是国际标准更注重全尺寸系统级测试和量化热释放率(如UL 9540A),而国内标准多基于单电池或小型模块级测试,系统级测试较少。如国际UL 9540A和IEC 62619均要求全尺寸储能系统测试,包括多电池热失控连锁反应评估,对大规模系统级热扩散的验证更全面。二是国际标准触发方式更灵活,覆盖更多风险场景。国内常用针刺或加热触发,条件相对固定。国际上如UL 9540A允许多种触发方式(如过充、加热、针刺),更贴近实际故障场景。三是国际标准对热失控的量化指标更严格,尤其是气体毒性和火灾参数。因此,国内储能标准还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完善趋严,才符合出口要求。
(五)亟待制修订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
当前电池产业高速扩张,但缺乏统一的绿色设计标准,导致产品在材料选择、生产工艺、回收利用等环节存在资源浪费与高能耗问题。同时,由于缺少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企业难以准确量化产品碳排放,消费者无法对比产品绿色属性,政府和行业也难以制定精准的减排政策,制约了行业绿色转型。明确电池绿色设计标准,可从源头规范企业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可再生、低污染材料,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建立,能够统一碳排放核算方法与边界,使企业清晰掌握产品碳排情况,针对性地改进技术,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应对欧美等地区日益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
三、对我国储能企业影响分析
(一)出口至欧美市场将受到冲击
欧美通过UL 9540A-2025、NFPA 855等储能标准升级,以及《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设置本地化产能、提出碳足迹认证等壁垒,导致我国企业合规成本陡增,冲击我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出口。
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为美国。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启动“本土电池替代计划”以及标准升级等政策落地,对我国动力电池冲击相对较小,对储能电池影响程度更大。从加征关税角度考虑,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新能源车占新能源车总出口的比重为1.4%,对应动力电池出口规模不足1.8吉瓦时,占比很小。但储能电池领域我国对美出口额达62.7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量57%,对应约35~40吉瓦时需求规模。预计2025年我国对美出口量同比下滑超80%。从标准趋严角度考虑,UL 9540A第五版作为储能系统安全测试的核心标准,在热失控防控、测试方法、数据透明度等方面进行了显著升级,将直接影响我国储能产品设计及市场准入。一是全尺寸测试范围扩大,测试对象从单一储能集装箱扩展至多柜并联系统,导致我国厂商需重建更大规模测试平台,单次测试成本或超100万美元。二是量化指标更严格,明确了火焰高度限制和气体毒性阈值,导致我国厂商需改进灭火介质(如从七氟丙烷转向全氟己酮)或增加气体吸附装置。三是触发方式多样化,强制增加过充+针刺复合触发(模拟最严苛故障场景),替代原有的单一加热触发,导致我国厂商需通过更复杂的安全设计。
欧盟新电池法规的实施增加了我国电池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准入门槛。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法规对再生材料使用比例设置的硬性指标与我国现有认证体系存在制度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再生原材料溯源认证机制,导致企业难以提供符合欧盟标准的再生材料比例证明文件。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尽职调查规则的升级重塑了市场评估标准体系,欧盟采购商已将ESG合规性作为首要考量要素,对长期依赖价格优势的我国电池产品构成挑战。
(二)本土化和多元化布局加速
一是本土化生产布局加速。《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及美国加征关税与《通胀削减法案》提出的本土化措施,将推动我国电池企业调整全球布局策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已启动欧洲生产基地建设,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这种“属地合规”模式虽增加初期投资,但能有效对接欧盟绿色补贴政策,长期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二是倒逼我国储能出口转移至亚非拉等新兴市场。近几年来,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在能源转型战略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新能源装机需求加速释放。2024年,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已占我国储能总出口额(按美元计)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欧美贸易壁垒将加速我国储能产品向新兴市场转移。
(三)成本压力快速攀升
美国本土90%的储能项目依赖我国的磷酸铁锂电池,关税战将直接推高我国电池出口成本。美国对华储能电池的关税从2024年的10.9%暴涨至2025年4月的125%,6月降至65%左右,直接导致单柜储能设备成本增加。美国还同步升级了UL 9540A储能安全认证标准,对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企业需额外投入上亿元改造生产线,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技术研发压力。为满足欧盟对碳足迹追溯、电池护照管理、回收利用率以及安全等强制性要求,企业面临四重成本压力。一是需要更换更环保但成本更高的原材料,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建立零碳生产工艺体系;二是必须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管理系统,特别是电池护照涉及的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加密保护系统;三是建立或完善回收体系,包括回收网点建设、运输网络搭建以及专业回收处理设施的投入等;四是检测认证、合规管理等方面,导致成本将增加30%~50%,还要承担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审计等新增合规成本;五是安全认证成本,如欧盟提高了CE认证门槛,仅2025年一季度,我国12家储能企业的出口设备因防火涂层厚度不达标被退回,企业需要重新整改和认证,导致成本攀升。国内储能消防标准(GB 51249)与NFPA 855存在18项技术差异,某企业出口欧盟项目因消防设计整改增加成本12%。
(四)供应链协同难度上升
全供应链的协同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的责任,还涉及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及下游回收企业的协同合作。锂、钴等关键原材料海外依存度高,国际政治波动加剧供应链风险。企业需要通过合作或海外布局保障供应,但标准缺失导致合作谈判难度加大。同时,由于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水平不同,协调难度较大。例如电池制造商可能更关注电池生产技术的提升,而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对回收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如何促使供应链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欧盟电池法案,是出口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技术和管理升级压力增大
为了达到美国UL 9540A等标准要求,储能电池必须通过“热扩散”测试,而国内相关标准尚未完全对接,企业需额外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为了达到欧盟规定的材料回收目标和回收效率要求,企业需要提升电池回收技术水平。目前国内部分电池回收技术与欧盟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或开发更先进的回收技术,如高效的电池拆解技术、材料分离与提纯技术等,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企业必须构建健全的合规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全方位符合出口国储能标准。如我国电池企业需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碳足迹管理能力,搭建完备的电池护照系统,以契合全生命周期监管的严格要求。碳足迹测算涉及复杂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对企业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
四、相关建议
(一)加快国内储能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修订热失控防护、动态响应、防火涂层等安全标准,制定消防管理、火灾监测预警等标准规范等,加强与储能电池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衔接应用。二是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并网、运行等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三是加快制定修订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四是加快完善储能产品测试认证评价标准体系,涉及前端的制造、后端的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五是细化运维检修、储能电站电池及3S系统部分的大修技改定额等相关标准。
(二)深度参与国际储能标准制定
一是提升国际话语权,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IEC、IEEE等国际标准编制,推动我国标准国际化,如阳光电源等企业已参与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国标制定。二是推动跨国储能标准互认,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减少欧盟碳足迹核算等技术壁垒对我国企业的限制。
(三)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和管理升级
一是加强对骨干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新型材料加大扶持力度,保持储能产业技术领先优势,突破原材料与集成“卡脖子”环节;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建立零碳生产工艺体系;推动储能技术国产化替代,提升电芯、变流器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降低成本。二是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四)多渠道搭建对内对外协作交流平台
加强国内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沟通协作,实现抱团出海,相关部门、商会、金融机构等提升服务质量;国企在海外可通过成立“投资基金”等方式凝聚合力,更好适应海外市场新形势。针对对外采买度较高的储能核心原材料,加强与海外资源国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出海创造更好环境。构建国际市场交流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精准研判海外市场。
(五)拓展多元化海外市场以分散风险
一是加快海外本土化布局。贴近海外用户市场部署生产基地或合资建厂,建立海外本土化供应链,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这种“属地合规”模式虽增加初期投资,但能有效对接欧盟绿色补贴政策,长期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二是加快拓展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在能源转型战略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亚非拉等新兴市场新能源装机需求加速释放。要抢抓市场新机遇,加快拓展海外储能新兴市场,重点关注中东地区(沙特、阿联酋)、东南亚地区(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印度)、南非、南美(智利、巴西)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