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抵销1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暂停了多年之后,近日重新开市“交易”。开市当日,中国海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了全国首单交易,交易量共计25万吨CCER。中国海油为什么购买25万吨CCER,打算怎么用?记者就此采访了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公司监测中心副经理曹保久等人
首单交易背后:有效盘活碳资产
“中海油CCER交易量占比超过首日交易总量的60%,这是中国海油在全国CCER市场启动后的首笔交易,对有效盘活碳资产具有重要作用。”曹保久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中海油购买的25万吨CCER将用于抵销能源生产环节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何抵销?
CCER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有自愿的就有强制的,要想知道CCER是怎么回事,就需要先了解清楚与之对应的“强制”概念——碳排放配额(CEA)。
碳排放配额(CEA)通常指在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由政府按照一定核算规则,发放给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权凭证和载体。
与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不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一种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产品,旨在通过量化核证的方式,对在中国境内的可再生能源、碳汇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认证。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两类基础产品就是CEA和CCER。”曹保久说。
“当控排企业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超出配额量,可以在碳市场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而当排放量低于获得的配额量,则可以在碳市场将多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企业,或者自己‘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交易通常在碳排放交易所进行。”曹保久告诉记者。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买CCER呢?
“经过核算,当买入CCER比买入CEA便宜时,企业会优先购买CCER来完成履约清缴。”曹保久介绍,“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并网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等一些具有减排效果的项目,减排量经第三方机构审核并获得国家主管部门备案与签发后,即可出售给相关单位用于抵销其排放量。”
使用CCER抵销部分碳排放,通过市场机制为碳排放履约提供灵活性,同时也为高碳行业循序渐进谋划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赢得了时间,从而更好地展示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购买25万吨CCER为了啥?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提速”。
“目前,中国海油有7家控股在运营燃气电厂,每年碳排放量大概在700万吨。根据燃气电厂的运行先进性来讲,有一些老的机组大概一年会有30万吨左右的减排量需求,交易的25万吨自愿减排量可以抵销5%的碳排放量。”监测中心低碳监测与评价部经理张景奇介绍。
记者了解到,达成首单交易的双方分别为中国海油旗下的海油发展与气电集团,双方以海油发展煅后焦工程余热利用热电联产项目减排量为交易标的物。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前,海油发展、气电集团、中海信托就碳资产盘活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的部署。2021年,海油发展与中海信托联合发行的全国首单以CCER为基础资产的碳中和服务信托——‘中海蔚蓝CCER 碳中和服务信托’,本次交易的25万吨CCER便来源于此。交易完成后,海油发展获得碳资产的增值收入。气电集团所购入的CCER,将用于所属电厂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三个周期的碳排履约。”张景奇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
海油发展安全环保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万岭表示,“作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的碳交易支持机构,海油发展在履行集团公司赋予的碳交易支持机构职能的基础上,继续为重点企业做好国内外自愿减排机制下的碳资产开发工作,并提供全国及地方碳市场的碳交易技术咨询服务,助力中国海油碳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
“每个周期的控排企业名单和配额量是不同的,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仅限于电力行业。”张景奇坦言,未来,更多高碳排行业、企业将被纳入控排名单,总体趋势为控排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配额则越来越紧缩。
“利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机制,通过购买一定的减排量,用于抵销我们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这样不光有利于我们降低履约成本,也践行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张景奇讲述。
中国海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达成全国首单交易,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是一种碳抵销机制,该机制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构成中国完整的碳交易体系。”张景奇坦言,这样有利于支持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发展,激励更广泛的行业和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交易首日,中国石化碳科公司等机构也参加了首批交易。
此外,在1月22日举行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上,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四家项目开发单位负责人签署了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
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若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计算,预计年碳交易量或超过100亿吨,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