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开始施行,煤电两部制电价机制正式进入中国电力市场。在此背景下,1月25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环友科技举办“以电力部门低碳转型为出发点的容量市场探讨研讨会”,会议旨在探讨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于煤电定位转型的推动作用,邀请能源和电力政策领域核心专家、学者和行业资深人士,研判容量电价政策的实施对电力市场和电力部门低碳转型产生的潜在影响。
会议由绿色和平东亚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高雨禾主持,环友科技理事吕妍和绿色和平东亚政策和对外事务总监雍容致辞。
图片©严荼/Greenpeace
吕妍在发言中表示社会组织、企业、政府间的合作会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前景和空间。她表示随着风电光伏的高速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持续推进,对于煤电未来发展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图片©严荼/Greenpeace
雍容在致辞中强调,2024年是全球煤电消费进入拐点之年,也是中国煤电转型的关键之年。容量电价的出台,如何推进电力市场改革,引导煤电、可再生能源、储能等市场参与者各司其职、公平竞争,如何发挥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于煤电公正转型的推动作用值得各方的共同探索和讨论。
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康分别做主旨分享。
图片©严荼/Greenpeace
尹明在分享中指出,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变”成为常态,这主要是电源侧引入越来越多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新能源发电的必然结果,因此,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调节和平衡是电力系统运行中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他强调,容量电价核心逻辑是成本回收的同时支撑有效容量保障。此外他总结,容量电价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转型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有效发电容量机组长期投资支持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二是有助于通过市场手段保留必要的有效发电容量,确保更好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所具有的间歇性、波动性;三是有助于相关发电企业统筹市场化收入与固定收入之间的关系,采用更加合理的策略参与现货市场。
图片©严荼/Greenpeace
王康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新型储能容量价值及商业模式,他强调针对储能的容量收益至关重要。从新能源发展历程来看,他表示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的接入,但常规电源没有增长,这导致系统供电充裕度日益紧张,电网有效容量的需求持续提升。根据近年来电力平衡情况,他强调电力部门“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长时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以及针对用户侧的需求管理来弥补有效容量不足的短板。因此他总结,新型储能的作用一方面保障新能源消纳,另一方面提供容量支撑,因此容量的收益对储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现阶段,由于储能的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建立,仅针对煤电的容量电价具有局限性。
图片©严荼/Greenpeace
圆桌讨论环节由《能源》杂志副总编王秀强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陈宗法,伦敦证交所中国碳组负责人、高级分析师靳博阳,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产业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心主任袁祥飞博士,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王康,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博士围绕煤电容量电价的定价机制、对于其他系统主体以及电力低碳转型潜在影响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煤电的容量电价机制为煤电电价带来了结构性调整,直接影响了煤电的经济性和收益。陈宗法表示,如何保障电力长期稳定供应,实现更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是电力系统正在面临的挑战,容量电价的出台,有利于体现煤电对电力系统的容量、支撑、备用价值,有利于煤电企业固定成本的回收、稳固煤电板块的收益,减少电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他也提醒,在容量电价机制下,如何优化调整煤电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提升煤机灵活调节能力、工控系统自主可控能力,也会是煤电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靳博阳则表示,目前煤电还未完全过渡到调峰电源的角色,因此容量电价对于容量价值的体现相对有限。关于谁应该优先享受容量电价的问题,他认为条件具备时,应考虑进一步优化分摊机制,将容量电价倾斜给那些反应速度更快、灵活性更高、能给电网快速提供出力的机组上,直至建立符合我国电力系统特点的容量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激励更高效、低成本的容量机组的出力,从而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尹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市场的价值变现、价值体现还不够。面对未来电力系统多类型、多时间尺度的平衡性问题、长期充裕性问题,需要对系统内所有能提供容量价值的市场主体给予价值认可。因此他表示,未来很有可能是对全类型电源进行容量价值的估值和认定。
袁祥飞认为,现阶段容量电价的出台既明确了现阶段煤电作为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的角色定位又为储能等其他有提供容量价值潜力的电源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价格信号。同时他也强调公正转型的重要性,需要为煤电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在技术基金、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此外煤电企业也应通过增加对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积极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发展。
多位嘉宾表示容量电价作为一种固定的财务补偿,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未来还需要加强市场化手段传导。电力市场是关于如何分蛋糕的问题。基于稳定终端用户电价的前提,电力市场的“蛋糕”规模有限,但容量电价的出台仍需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关于容量电价出台后,如何理解煤电和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关系,王康表示,现阶段的机制并未体现出绿色属性。除了政策驱动,亟待有配套的绿色发展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去激励拉动对新能源的投资预期,在煤电让出更多空间时,能够有更多的新能源被消纳。陈宗法也强调仅有煤电容量电价是不够的,兼顾能源电力安全和低碳转型还需辅助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体现多方共同发力,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尹明认为,煤电容量电价应该是一个过渡性措施,未来容量补偿机制,容量电价机制,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容量市场中。他补充,煤电容量电价的核心并不在于让投资成本能够经过多少年快速回收,更重要的是发挥导向性作用,释放了需要针对现阶段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市场结构调整的信号。
对于未来容量电价制度将如何演进和发展,靳博阳表示,不同省份根据自身能源结构和实际情况已经做出了不同的调整,未来容量电价也不会一成不变。此外,他强调,容量电价也需要考虑不同机组的性能。针对不同性能、容量的煤电,灵活性和调节能力不同,可根据启停时间、可调节出力范围、边际电价等区别确定容量补偿,直至建成容量市场。此外随着时间演进,到2035年后,大量煤电或将进入退役进程,届时容量电价支付总额也会逐渐降低。
除了煤电,储能作为同样具备容量调节功能的电源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也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容量价值。王康表示,从综合性能来看,储能性能更符合完全备用的紧急电源的角色。他认为随着长时储能等技术手段的推进,储能的调节价值更大,未来应该给予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储能产业同样的容量电价支持。但同时他补充,现阶段储能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新能源配储、锂电池电站等技术水平、设计标准、调度规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新型储能发展可能转向压缩空气等与电力系统兼容性更强的技术路线。
尹明从国际经验的角度分享了德国的电力市场中对于平衡性、灵活性资源的创新。其背后的逻辑是将平衡责任下放到了市场的底层,下放到了用户、发电项目和企业上。从底层安排规划各市场主体的平衡能力、调度能力,以自平衡、自调度的方式把问题就地解决。
他补充,德国模式的市场机制意味着对整体调控体系进行调整,将省调、地市、甚至县这个层面也要进行调控的实体化,其中对于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应用,他表示这既需要针对跨省跨区的集中式调控也需要细化到乡镇园区的分散式调控模式,集分结合,责任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