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制电费用户,依据企业的负荷情况选择最优的基本电费缴纳方式是基本电费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事关交没交冤枉钱,但这也仅仅是在选择维度。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师傅说电” 作者:黄师傅)
不论是当月发生的用电量还是当月的实际最大需量,无外乎都是企业用负荷用电的结果。
如果企业已经在最优的基本电费缴纳模式下,基本电费支出的费用占比当月总电费依旧很大的话,同样还是会抬高用户的电度均价。
这就不仅仅在于选择,还要在于治理维度。通过调整用户负荷使用习惯,或者增加相关技术措施,将用户实际最大需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先诊断,后治病,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在诊断方面,给出3个判据,其中1个涉及电气,2个涉及财务。
电气判据:月用电量与月实际最大需量
实际最大需量反映的是某用电单位在当月的用电功率峰值。
如果仅从定义和数学的角度上看,月用电量和月实际最大需量没有太多的因果关系。不过对于一家连续生产,正常经营的企业来说,二者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
即、用电量越大,实际最大需量也应该越高。如果发生了相反的情况,可以初步判定用户可能存在集中用电或者冲击负荷的情况,可结合线下进行排查。
之所以强调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是因为两部制用户从当月的第一天用电开始,就会一直累积用电量。但实际最大需量虽然会被后来更高者所替代,但并不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如果每天用电情况差不太多,那么需量的更替也不会差距过大。
最怕的还是用电天数不多,但已经产生了需量基本电费,那么最终也会堆高用户的平均单价。
下图是某用电企业一年的月用电量和月实际最大需量图,其目前是按照实际最大需量缴纳基本电费,相较于按容量缴纳已是最优选择。
![1.png](https://img01.mybjx.net/news/UploadFile/202401/6384169826755559177307164.png)
图中可见,实际最大需量的趋势和用电量的增减并不同步,相似用电量的前提下,实际最大需量相差也很多。
这种最大需量和用电量不匹配的情况,有一定概率可以说明该用电企业,要么生产天数不够,要么负荷存在冲击的现象。或是大功率设备同步启动拉高短时用电功率,要么是设备启动电流较大。
财务判据:基本电费占比
这个判据其实与之前提及过的“容改需”判据类似,不过这次通过占比来判定的的并不是用户是不是可以做容改需,而是用户目前缴纳的需量基本电费是否合理。
同样是经验判断:
若比例≤15%,大致合理。
若15%< 比例 < 25%,可能不合理。
若比例≥25%,大概率不合理。
还是上述用户,统计其全年每月基本电费占比整体电费的比值。
![2.png](https://img01.mybjx.net/news/UploadFile/202401/6384169826757159881536409.png)
可见最低为21%,最高已达到34%。用户当前已经是按实际最大需量缴纳的基本电费且优于按容量缴纳,但基本电费占比依然过高,故大概率用户实际最大需量存在冲击性负荷等问题,需要详细排查。
财务判据:度电均价
度电均价=总电费/总电量
因为总电费中,占比大头的是电量电费和基本电费。其中电量电费因为分时的原因,造成分时电量会直接影响平均价格。
同样,作为占比第二多的基本电费,如果比例过大,同样也会带高度电均价。
还是以上述用户为例子,全年每月的度电均价如图:
![3.png](https://img01.mybjx.net/news/UploadFile/202401/6384169826755158857307164.png)
均价的拉高除了因为高价时段(尖峰和高峰段)用电量占比较大外,就是因为基本电费占比较高。
上述电量和需量趋势、基本电费占比以及度电均价均可以从电费单上直接得出分析结果。
交叉验证后可结合能源管理系统和线下调研具体排查原因。
治理建议
因为供电公司计量的实际最大需量是整个用电企业的用电功率,而为了找到拉高最大需量的位置点,我们不仅需要在空间上将用电单位割细,还要在时间维度上查看功率峰值时,各用电单元出力情况。
不过,需量较大的问题产生原因各异,并没有统一方法可以削减。
目前针对大功率设备同时开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错峰运行。冲击性负荷可以增加软启动等方式,而一些储能设备也可以对需量调节带来一定作用。
需量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打散的用电数据,还需要结合目标企业用电习惯、生产工艺、运营逻辑等等。属于非常复杂的科目,除上述比较简易的判别和处理方式外,不建议投入成本做更为详细的探究。
总之,通过选择最佳缴纳方式缴纳基本电费后,用户的基本电费依然会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电气和财务判据简单判定,再结合线下调研和更为详细的、时空颗粒度更为细致的用电数据进行诊断,再对下药。
所以,企业电费的问题,不仅在于选择,还在于治理。
![4.png](https://img01.mybjx.net/news/UploadFile/202401/6384169826762366251820489.png)
选择的前提是知道有选项以及如何测算选项,而治理的前提是熟悉负荷的运行情况。而二者的首要前提就是了解政策,清楚地知道电费的来龙去脉。
下一篇,分享一个基本电费管理的具体案例,是我一直奉为基本电费管理的天花板级案例。
划重点
- 用户月实际最大需量与月用电量有相关性。
- 基本电费占比或度电均价可反应当前基本电费是否合理。
- 冲击性负荷或设备同步启动等可能是造成最大需量过高的原因。
如果您也对相关电价电费的研究感兴趣,可以联系我,咱们一同讨论、学习和进步。如果您有实际的用户电费账单看不懂或者想要做些分析,也请您联系我,我会尝试帮您解读。
宏观双碳,微观电力,期待与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