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后光储的联合运行,结合了光伏发电的低边际成本以及储能放电的时段可控这两个优势。
其在用户的电费节省以及售电公司在现货市场中的套利和降损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不俗的作用。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师傅说电”)
而且储能作为优秀的调节资源,不仅可以匹配本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曲线,还可以通过交易合约来匹配市场中的其它光伏电源,实现跨越空间的源荷互动。
除了这些电能量的应用外,在容量方面,表后光储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常规方向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降低用户月实际最大需量。

单独光伏来说,虽然可能因为降低用户的月下网电量而导致需量用户拿不到9折的基本电费折扣,但光伏本身只发电不用电的属性使得其不会增加用户的月实际最大需量。
甚至如果源荷匹配得好的话,还可以降低月最大需量,进而节约基本电费。
单独储能来说,对用户月实际最大需量的影响就可能存在增需和减需的结果,毕竟充电时段价格低,那么同样也会吸引用户用电,就有可能抬高月实际最大需量,进而增加基本电费。
光储联合运行虽依然会存在和光伏一样降低下网电量而导致拿不到9折的需量电费收益,但因为可以提供相对可控的放电量,所以肯定会在用户侧有一些独特的容量应用可以挖掘。
但在分析具体应用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解释下与电力系统容量有关的概念。
什么样的容量应该被付费
整个电力系统向用户提供电力这种商品实际上是提供了两类服务。
一类是电量服务,也就是想用多少电量就可以给你提供多少电量的服务,对应收取电量电费。
一类是容量服务,也就是想什么时候用电就什么时候可用的服务,对应收取容量电费。
第二类服务可能会让一些人费解,为何还要收取这样一项费用?
本质上是因为电力系统是重资产,高投入的行业,先期投入的发输变配电设备如果使用率不高,也就是产生的消费电量不多,那么势必无法收回合理的投资回报,进而会降低行业投资者的投入兴趣,结果就可能是没有充足的电力来保证任意时刻的需求都可被满足。
那些稳定可靠,随取随用的重资产设备就需要一些不论用不用都该付费的权利,也就是容量电费。
所以,什么样的容量应该被付费,必须是稳定可靠的容量,也就是约定好的容量随时都可以提供的话,那就可以收取容量费用。
这个容量的意义并不是我们说的装机容量,比如说一个10MW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是不可能随时提供出10MW的容量出力的,那么这类电站本质上并不具备提供稳定容量的功能,所以也很少会被授予容量电费,或者会按照一定的折扣来授予。
例如山东现行的电源侧容量补偿政策,对光伏电源给予的结算容量为其当天发电的平均功率。
但煤电、气电等就可以提供稳定的容量,所以这类电厂基本都在执行两部制的电费,源侧的两部制,针对的是收钱的方式。

而抽水蓄能电站也可以在某些时段稳定的提供容量支撑,这点独立储能电站也能提供,所以我觉得在源侧不强制配储,独立储能容量租赁业务可能不复存在的未来,类似的独立储能有关的容量补偿政策也会成为全国性的规定。
电力系统的两类容量
既然一个电力系统承担着一定程度的容量功能,再细分一下,为了使得何时想用就何时能用的服务可以时刻被满足,那么需要电力系统做足哪些准备呢?
有两个方面,即任何时刻都要有充足的发电容量以及输配容量。
前者对应的就是电源侧各类发电机组、储能机组的容量电费,前面也介绍过,而后者就是电网公司收取的基本电费,也可以称作容需量电费。
那么一个用户每月交出的电费中,就会包含这两部分费用,只不过呈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发电侧的容量电费多以度电价格的形式来收取,这个价格可以是政策直接指定,也可以是费用分摊的折价。

而输配电的基本电费则以容需量×单价的形式。

所以,不是说一个两部制电力用户交完基本电费就完成了对所有应付容量费的责任,那只覆盖了电网输送设备这一边,电源侧的容量还有对应的方式进行付费。
目前源侧的容量电费以计划性的容量电费补偿机制在执行,即政府部门根据合理成本和回报周期来设定单位容量的补偿价格,然后面向全部用户进行分摊。
未来远一点的话,会使用容量市场来替代容量补偿机制,那么每个时段的容量就需要用户去容量市场上竞价,相当于从市场的角度就已经形成了电能量+容量的两部制市场。
光储的容量应用
聊完一些概念,我们回到光储的讨论。
光储一体的作用如果按照两部制来拆分,那么对于电能量,就是削减了网侧的供电量,对于容需量,就是降低了放电时段用户对于电力系统的容量需求。
实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儿。
只不过,电力用户的基本电费缴纳依据要么是变压器整体的容量,也就是可能使用的最大容量,要么是当月实际发生的最大需量,前者相当于事前约定,后者相当于事后结算。
当然对应的价格也不一致,目前单价是1:1.6的比值。
所以光储放电的时段是否能降低这个事后的月实际最大需量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对用户负荷功率预测做得好的话,那么光储还是可以实现精准打击,降需降费不是问题。

而对于源侧的容量电费,在没有执行容量市场时,看不出光储的容量功能优势,不过也是因为降低了电力系统的供电量,那么这些自发自用电量也就无需缴纳那些网供电量要缴纳的各类容量电费,一定程度上也是给用户减少了一些源侧的容量费用。
虽然现在表后光储所面对的容量应用场景有限,受制于市场机制和结算的原因只能锚定基本电费,但是其能够提供的稳定容量功能却可以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发挥作用。
比如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场景,因为充电负荷是短期集中性的,并不是均匀分散在每天的各时段中,那么其需要的容量支撑也可以视为是间歇性的。
表后光储在这个场景里就能发挥作用,在白天准备好充足的电量,在一些谷段充电负荷较高的时段提供电力,那么整个场站就可以超越“变压器容量”进而给更多的充电负荷提供电能量。
这种模式下节约的就是增容变压器的一次性投资费用,而且远期来看也很有可能节约基本电费,因为2030年前暂时免收的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站基本电费是否会一直不收,谁都不说准。
小结
电力系统向电力用户提供了两类容量功能,有充足的源侧容量供给,也有充足的输送通道容量,当然给这种服务付费也是必须的。
表后的光储确实可以为用户稳定提供一定时间段内的电能量,那么势必也会降低这个时段内对电力系统的容量需求。
所以表后光储在容量方面的应用还是可以挖掘的,当然如果日后容量市场建立,我觉得那将会是它大放异彩之处。
但回到当下的情况,虽然在一些特殊场景下,表后光储可以提供一些软增容的功能,但想要在更多的场景里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一些更加综合的尝试。
前不久发布的绿电直供650号文中允许绿直用户向电网申报容量的规定获取会是一个启发点,而由此得出的经验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小型工商业这边。
原标题:表后光储在电力系统中的源侧与网侧容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