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以来,多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先后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引导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
在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结构中,什么样的市场体制机制能够有效协同资源?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11月15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夏清受邀出席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主办的”2023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围绕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困难与挑战,进行深入讨论与探讨。
产能“过剩”是一种表象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表示,中国双碳的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新能源这个赛道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比如分布式光伏发展非常快,电网由于没有足量的调节资源难以消纳,另一方面,我们新能源配比诸多储能却未能得以利用。所以,这种“过剩”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机制没有到位,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
储能需要“真实”的价格机制
技术、机制、商业模式三大创新的核心是机制创新,因为只有合理的机制才能使得技术创造的价值得到认可与补偿,也只有机制创新才能孕育着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的机制就是要让各种资源根据其创造的价值和成本来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能源系统效率。中国新能源发展已经实现产业自信,我们需要加快市场机制创新。然而,到现在为止,90%的电量是在中长期交易完成,只留了10%给现货市场;市场竞争还是发电侧为主,大部分新能源、需求侧资源都还没有进入市场;在这样的机制下,新能源的全部波动性没有通过现货市场的价格传导到用户,以体现不同时段用电价值,像储能等灵活性资源也就缺乏真实的价格予以价值度量,必然难以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现在社会上担心新能源增长太快,以至于电网难以消纳。其实只要现货市场机制到位,新能源全部进入市场,有显著差异、反映新能源波动性的分时节点电价,必然激活分布式储能遍地开花,促进就地就近消纳新能源,极大减轻大电网消纳新能源的压力,以新能源加储能的方式逐渐替代火电。
新能源需要新的“平衡”机制
夏清还认为,在平衡机制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来适应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是分散的,同时,负荷也是分散的,因此,人类应尽可能采用就地平衡的方式来消纳新能源,像德国采用的就是“平衡单元”的模式。如果所有的供需不平衡的波动都让大电网承担,必然增加大电网提供灵活性资源的成本。新能源比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机制改革适应其发展。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价格机制让这些资源有效协同起来,从供给侧改革走向需求侧改革,要激活所有用户使用绿电的意愿,从需求驱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的协同发展。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结果,唯有机制是创新源泉和动力。
电价机制需要考虑“资产利用率”
固定资产在不同的利用率下成本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发输配固定资产承担基荷,一年运行8760个小时,那么它是经济的;但如果一年只运行200小时,那么其固定资产每度电的成本折算下来,与基荷相比,则相差了40倍。为了尖峰时段的负荷,投资发输配固定资产,还是经济的吗?随着交通和建筑负荷电气化程度正趋高,与传统负荷增长相比,这些负荷可能更难预测,这种难以预测的负荷变化,需要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且配置更灵活的灵活性资产来应对,否则传统的发输配固定资产在负荷发生转移或变化的时候极易成为搁浅资产。
为了解决那200小时的高峰,就应该让源网荷储互动起来,让储能承担这些尖峰负荷,储能就创造出极大的容量价值。这在国外已经有案例,300MW/450MWh的电池储能项目,在夏季预留250MW的容量,用于提升输电线的容量,50MW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非夏季期间,储能电站的全部容量均可以参与电力市场的能量、辅助服务市场,资产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机制就是使得让各种资源根据其创造的价值和成本来实现优化配置,使得整个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重资产的能源行业需要能够反映资产利用率的电价机制,以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随着新能源比例的不断提升,新型能源体系将形成以固定成本为主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