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将9个城市以及30个项目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标志着车网互动从前期的探索研究、局部示范阶段,迈入推进规模化应用试点落地的新阶段。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与电网之间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是构建高质量充电设施网络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规模化车网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新型电力系统、综合能源管理为基础,由第三方资源聚合商采用市场化模式和技术手段组织电动汽车用户,充分挖掘电动汽车的电力负荷可调节潜力和分布式储能资源,形成电力电量商品出售给灵活资源需求主体的商业行为。
车网互动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策导向看,电动汽车车网互动建设路径已经明确。国家相继出台文件大力推进车网互动建设,2023年12月,我国首个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文件《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了车网互动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到2025年,初步建成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2024年7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开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专项行动,要求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从发展前景看,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充电设施总数达到1281.8万台,同比增长49%,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到38%。由于新能源汽车集中充电与居民用电高峰时段高度重合,充电高峰时段过于集中,无序充电将对电网运行造成冲击,因此通过车网互动技术,推动其主动参与电网运行调节,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从试点情况看,车网互动已逐步趋向成熟。近年来,我国在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制定推广、车网互动资源聚合参与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试点验证,以及双向充放电技术可行性验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年3月,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跨省联动的大规模车网互动活动,吸引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个省份的63个城市,共超过10万辆次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互动电量达到50万千瓦时。此外,山东聚合充换电设施等调节资源构建虚拟电厂,最大调节负荷达到3.66万千瓦,已经实现电力现货市场模式下常态化、规模化车网互动。
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仍面临
诸多挑战
车网互动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待加强。一方面,高频次充放电对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尽管电池技术已显著提升,但车主仍面临频繁充放电加速电池衰减、电池损耗售后难等问题。另一方面,充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不足,私人充电桩普遍缺乏智能调控功能,难以适配电网负荷动态调节需求。同时,面对大量分散式新能源汽车的车网互动需求,电网控制计算能力、通信速度和可靠性面临挑战。
车网互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针对车网互动的标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行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标准均未对车网互动功能作出有效规范,新能源汽车聚合参与电力交易的相关数据交互、运行调控、信息安全等标准体系仍有待建立健全。此外,不同厂商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接口尚未统一,导致车、桩、网协同效率低下,难以支撑车网互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车网互动的商业模式有待创新。当前车网互动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车网互动反向放电的价格机制尚未明确,参与电能量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机制尚在探索,主要靠赚取充放电价差的收益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车网互动充电桩的成本远高于常规直流充电桩,当前一台15千瓦的车网互动充电桩价格达到2万元以上,是相同功率常规直流桩价格的2~3倍,车网互动的收益难以覆盖充电桩的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
技术、标准、市场多措并举
夯实应用基础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大电池高频双向充放电循环寿命和安全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推动高可靠、高灵活、低能耗的车网互动系统架构及双向充放电设备研制,推进光储充一体化、直流母线柔性互济等电网友好型充换电场站关键技术研发。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和平台建设。车网互动横跨汽车、电网、交通、充电、通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需从协同角度加快车、桩、网各环节统一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充放电设备、并网技术、信息交互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基于跨行业信息融合体系的车网互动平台,实现交通、能源等跨领域数据的深度融合,通过数据信息共享,为车网互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加力构建市场化商业机制。优化完善配套电价和市场机制,推动居民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全面应用。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场站对电网放电的价格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充换电设施灵活调节潜力。加快推进以虚拟电厂聚合车网互动资源参与现货等电能量市场,推动常态化参与系统运行调节。
(作者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