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项目受理申请暂停以来,我国碳交易体系主要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碳排放配额(CEA)交易为主。暂别5年后,生态环境部透露重启CCER信号,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CCER重启对实现“双碳”目标有什么作用?方法学编制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交易前景规模如何?碳定价方面有何考量?9月25日,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第十五期“绿金汇”沙龙给出了答案。
围绕“CCER重启对‘双碳’战略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来自行业主管部门、涉碳行业协会、产业智库等多领域的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CCER重启带来的影响,并对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CCER重启是一个积极信号”
“‘十二五’时期,控碳排放目标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中,并且把任务分解到各省份,对各省份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这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强制落实目标。”会议上,国家应对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如是说,“2011年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2012年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当时主要考虑到想用市场化机制来帮助落实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全国碳市场很早就明确未来要覆盖8个行业,但这8个行业以外其他行业怎么办?CCER机制应运而生。”马爱民说道,“通过CCER机制的建立,来调动全社会行业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业企业的履约成本。”
马爱民指出,目前碳市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要重新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谈到CCER重启带来的积极作用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CCER重启是一个积极信号,不仅体现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管理环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复苏和市场回暖的良好趋势,以及企业减排降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巨大市场空间。
马爱民认为,CCER强调自愿性,通过这一市场机制可以调动全社会的减排积极性,提高大家对于“双碳”的认识,从而为“双碳”目标的落实服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学术带头人阳平坚从绿色金融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国碳市场规模庞大,CCER可以吸引企业自愿地进入交易市场,进而丰富我国碳交易体系,优化碳交易资源结构,提高碳交易水准,并且可以很好地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到‘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上。”
“CCER自愿减排市场有效扩大了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增加了交易品种,降低了控排企业履约成本,提升了交易活跃度。”北京绿色交易所绿色发展中心副主任鲁亚霜说,“碳市场就是通过末端的碳定价来倒逼前端高耗能企业的低碳转型,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而自愿减排市场让参与方实施的符合国家主管部门要求的减排项目通过市场定价交易获得激励。”
CCER重启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方法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此前的方法学是由其开发者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审查之后通过备案就可以发布,供社会使用。
近期,生态环境部向社会公开征集CCER方法学建议,并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了支撑重启,生态环境部早前开始向全国公开征集方法学建议。社会各界非常积极踊跃,前后收到了300多个方法学建议。其中,既有从过去的方法学加以适当改进来的,也有新制定的方法学。”马爱民说道。
制定新的方法学需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马爱民介绍,一是考虑方法学是否符合政策方向;二是要有一定减排量;制定方法学耗时耗力,关键是要看使用这个方法学是否真正能减排。有的方法学实际没有什么意义,也从未使用过,要选择有用的;三是选择社会关注高、期望值高的,社会普遍关注的方法学要优先考虑修订;四是选择本身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学加以修订,成熟的方法学争议比较小,不需要做太多的改动;五是希望能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方法学制定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据了解,方法学筛选和制定需要经过多轮筛选。“第一轮是先筛选领域,第二轮是在一个领域收到的若干方法学中,选取其中一个基础好的,再加以评审和修订,产生最终的方法学。”马爱民介绍,“比如,在造林领域收到多个方法学,我们会在这其中选出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然后由提出这个方法学的单位牵头,汇集其他提出相似方法学的团队人员,再加上选择若干独立专家,一起组成评审团队,对这个方法学开展评估修订。经过了多轮的修订,才会产生最终的方法学。”
从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角度来说,对方法学编制有哪些期待?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证评价中心副总经理刘韬认为,编制方法学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完整的体系,希望相关部门对方法学的科学性严格把关。此外,希望把物联网、区块链的技术纳入方法学中来保障数据的严谨和准确性。
总体来说,出台方法学会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未来将由生态环境部根据工作要求适时制定和发布,供社会使用。
碳定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北京绿色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若参照欧盟碳市场2022年交易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深入金融化后,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交易价格或超100元/吨,交易额将超过1万亿元。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未来CCER的市场前景向好、交易规模庞大。
马爱民提出,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待其市场前景。从需求端看,CCER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其价格往往比配额市场价格低,可以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一般来说需求量会很大。
从供给端来看,既要发展CCER市场,但是又不能让CCER供给太多。CCER作为抵消机制的使用是受限制的,通过CCER抵销配额的比例不超过应缴配额的5%。如果提供的CCER量过大,市场消化不了,所以要适度。
碳定价也是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敏感点。马爱民表示,碳定价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它反映的是减排成本,如果CCER的价格超过了减排成本,企业就会自行减排,就不会购买CCER;其次,是市场供需关系会对碳价有较大影响。
一般而言,CCER市场的碳定价比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定价低,但由于CCER目前碳额度不足,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倒挂现象?马爱民认为,一方面,除了全国碳市场,现在还有8个地方市场,也可以起到抵消作用。目前,有的地方市场比全国碳市场价格高。另一方面,还是受供需关系影响,预计下一个履约期CCER需求量较大,而目前CCER余量较少,供小于求,大概率价格会涨。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欧训民指出,从学术角度讲,碳定价与国家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的碳定价和发达经济体是有差距的,这是由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中国航协团标环保部总经理杨涛表达了对CCER重启的期待:民航业碳排放量大,但自身减排能力相对较弱,相对渠道和手段不多。希望CCER重启以后,民航业能够尽快纳入,相信对民航业以较低成本落实“双碳”目标,是一个好途径。
最后,与会专家就企业如何参与CCER交易给出了相关建议:企业应尽快熟悉CCER碳交易机制,积极融入CCER交易市场,利用其相对于配额而言更高的价格优势,降低企业的履约成本,提高整个碳市场的履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