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9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7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答复文件提到,上海积极推动电碳协同。2023年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沪环气候〔2023〕89号),明确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报道 > 正文

上海2024年绿电交易量突破50亿千瓦时

2025-05-20 08:53 来源: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9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7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答复文件提到,上海积极推动电碳协同。2023年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沪环气候〔2023〕89号),明确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以省间交易方式购买并实际执行、结算的电量,其排放因子调整为零。2022年度本市碳交易企业共扣减绿电3.6亿千瓦时,参与2023年度履约的纳管企业购买使用绿电较上年度有所增长,共扣减绿电16.4亿千瓦时,节约履约成本超千万元。2023、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分别突破20亿和50亿千瓦时。

下一步,上海将持续关注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规则的最新进展,加快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形成一套衔接国际规则且相对公开透明的数据库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各级碳足迹管理平台,以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详情如下: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7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王爱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提升本土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碳壁垒、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您提出的积极应对欧盟CBAM等碳税法案,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及数据库的相关建议,我们总体表示赞同。围绕以上内容,本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完善碳核算核查体系,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一是完善碳核查管理机制、核算标准和方法体系。发布《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及钢铁、电力、建材、造纸、大型建筑、航空、水运等10个行业方法学,既为统一、规范、科学开展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国家方法学制定提供了地方蓝本。市生态环境局每年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核查机构,发布核查工作规则、核查机构管理办法、核查机构监管和考评细则,对核查流程、内容、质量等进行了全过程规范。

二是系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2024年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4-2027年)》,谋划了未来三年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循环经济5个重点领域的加大力度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举措,提出技术创新、金融支撑、能源市场、碳定价、财政保障和价格、产业培育、绿色低碳管理、社会参与等八大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通过场景带动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系统推动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案例。通过征集、实施一批典型案例,选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先进管理经验、有效模式和成熟技术方案,推动后续试点示范项目落地,为全市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支撑。

三是开展碳管理试点创建工作。自2023年起共组织开展了3批工业碳管理试点示范工作,征集包括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等7个领域的碳管理试点90个项目,涉及钢铁、有色、汽车、动力电池等行业。发挥本市重点产业供应链链主企业带动作用,聚焦“3+6”重点产业,梳理出链主企业50家,已初步建立围绕原材料、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回收等环节的10家绿色低碳供应链。

四是积极推动电碳协同。2023年发布《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沪环气候〔2023〕89号),明确通过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以省间交易方式购买并实际执行、结算的电量,其排放因子调整为零。2022年度本市碳交易企业共扣减绿电3.6亿千瓦时,参与2023年度履约的纳管企业购买使用绿电较上年度有所增长,共扣减绿电16.4亿千瓦时,节约履约成本超千万元。2023、2024年全市绿电交易量分别突破20亿和50亿千瓦时。

二、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沪府办〔2024〕8号)明确提出“以国家公布的核算规则标准之外且本市企业集聚度高、供应链带动性强的产品为重点,先行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研究和标准研制”。依托本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挥机构、重点企业等各类主体作用,加紧立项11个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试点采信协会、企业等各类主体自行制订的普通钢、动力电池等第一批11个产品种类规则(PCR)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并持续启动第二批PCR征集和采信工作。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标准协会、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标准机构沟通对接,充分吸纳国际认证机构参与标准编制。

二是打造与国际互认的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推进建设本市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将于6月上线。加紧推进数据入库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等配套规则的研制工作,支撑数据库实现与国际高标准规则衔接。

三是全面启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产品碳标识认证服务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的实施方案》(沪市监认证〔2024〕268号),明确了加快建立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管理体系及采信应用体系等三方面10项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聚焦重点产品开展先行先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部署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报钢铁、电子电器(电机)两项国家试点,并已被纳入试点名单。正在组织开展第三方机构试点开展化工、汽车、家具、乳制品等本市产品标识认证。

四是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开发完善碳管理服务平台,覆盖更多行业模型,支撑“3+6”产业应用和应对CBAM、电池法案新要求。引导企业在平台上完成碳足迹核算、认证、披露碳标签、EPD、ESG信息。加大政府及国有企业低碳采购力度,优先采购已进行碳足迹认证或在平台完成碳数据披露的产品。支持企业间建立碳足迹管理平台,如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用户端能源管理系统碳足迹管理平台。支持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联盟CN100,鼓励链主企业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数字化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规则的最新进展,加快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形成一套衔接国际规则且相对公开透明的数据库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各级碳足迹管理平台,以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5月14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