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监控中心大屏上,可以看到电缆隧道内的场景
▶负责输送电能的电缆线路,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考验。如何保证电缆安全?靠工人去现场观察、巡检吗?连日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针对郑州市区35千伏以上的地下电缆,目前的运维手段已经由传统巡检向泛在物联、全面感知、无人巡检、人机交互转变,让人脑洞大开。
盛夏确保电缆安全,咱有先进的技术手段
如今,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来了,城市是否能够正常供电,千家万户的光明能否保证,电缆安全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35千伏以上线路是城市供电的主干线路,确保这些线路的可靠运行非常关键。于郑州而言,35千伏以上线路有个大管家——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很多市民以为,线路都埋在地下。对此,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靳巍笑了。“以前,城区线路直埋的很多。如今,直接埋到地下的方法早就淘汰了。”靳巍透露,目前郑州市35千伏以上线路电缆长度507公里,隧道80余公里,排管长度120公里。即便如此,这一数据还在快速增长,每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如何破解电缆快速增长与运维人员紧缺的矛盾?如何确保电缆的绝对安全?靳巍说,郑州供电公司抓住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上马无人巡检系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生产效率、故障处置率和巡检质量,运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记者实地探访,揭开无人巡检系统“神秘面纱”
5月28日下午5时许,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来到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监控中心,中心大屏上,可以随时切换电缆隧道内的场景。
“请切换南三环电缆隧道,机器人进行巡检。”随着一声指令,南三环隧道内的场景随着无人巡检系统的移动而不停地移动,犹如巡检人员置身其中。
记者还发现,隧道内的温度、湿度、氧气、液位(水位)、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指标,均出现在大屏上,实时显示。
隧道内那么多指标,这些信息究竟是如何采集的?6月4日下午,记者跟随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的工作人员,来到西站路电缆隧道,一探究竟。
在郑州市西站路上,记者进入路边的一个小屋,然后沿着台阶往下走10多米,就是电缆隧道了。这条隧道就像地铁隧道一样,采用盾构法施工,高大宽敞。走在隧道内,记者发现,黑色的电缆线上附着一根红色的细线。原来,它是一根光纤。
“一个隧道内,有很多根电缆。假如有一根电缆出现故障发热,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了这根光纤,可以做到适时测温,并即时传到监控中心。而以前采用测温仪,需要运维人员下到隧道里,每走几步测一下。”国网郑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电缆运检班班长闫迎胜说,现在实现了24小时监测,还不用上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像电缆隧道内的积水井,如今都实现了自动监控,水位到了一定程度,便会自动报警,随时可将积水抽出地面。
隧道内,除了随处可见的监控设施之外,记者还发现了四个橙色设备,大小犹如水表。
“这四个小物件可不简单。”闫迎胜说,它们四个是传感器,分别检测隧道内的含氧量、一氧化碳含量、甲烷含量、硫化氢含量。以前,需要运维人员背着气体检测设备深入隧道内检测,每次至少需要两人。如今,通过这一系列高科技设备,信息实时传输,能以最少的人力成本完成公司标准化任务,大幅提升运维水平。
靳巍说,无人巡检系统利用各类先进的前端采集设备替代人的感官,用智能分析平台替代人的大脑,分析判断电缆隧道内各类设备和数据的具体情况,具有全视野、全覆盖、全智能的特点,让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作业成为可能。
“当然,无人巡检系统再先进,也离不开人。”靳巍说,当电缆隧道内的温度、湿度、安防、水位、气体等情况发生显著变化时,该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运检人员进行确认和处理。这就相当于在电缆隧道内安排了一位永远在岗的“巡检员”。
靳巍说,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状态全面感知、信息交叉处理,建设电力泛在物联网是数字革命在能源电力领域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纵深推进,类似无人巡检系统的“新一代电力工人”,必将在越来越多的作业领域出现,并深刻改变运维管理形态。
原标题:泛在物联、全面感知、人机交互 无人巡检系统成电缆隧道内永远在岗的“巡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