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除了继续产煤,他们别无选择:假如不继续生产,就无法维持企业运行,企业不运行,就没有现金流,债主就会上门,成千上万的工人也将失去生活来源。一个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行业,自身正寒意弥漫。张永清在山西一大型国有煤电集团下属煤矿当采煤工已有13个年头了。今年以来,他的工资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评论 > 正文

深度丨煤炭业的痛与断

2016-09-13 08:51 来源:企业观察家 作者: 姜华山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除了继续产煤,他们别无选择:假如不继续生产,就无法维持企业运行,企业不运行,就没有现金流,债主就会上门,成千上万的工人也将失去生活来源。

一个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行业,自身正寒意弥漫。

张永清在山西一大型国有煤电集团下属煤矿当采煤工已有13个年头了。今年以来,他的工资比平时少了近一半,而且还有几个月的没有发。

张永清只感受到了山西“一片寒煤”的皮毛,因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人轮休、转岗乃至被裁员了,那才叫切肤之痛。

有的煤矿职工成了洗衣机和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有的煤矿职工成了富士康的车间工人,有的成了“快递哥”,有的成了造纸厂工人,还有的开起了网约车、当起了月嫂,还有的在工作之外干起了兼职。

这样的故事,老张和工友们早有耳闻且心有余悸。

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确定从2016年开始,用3~5年时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退减产能必然涉及人员分流。据人社部的初步统计,此次将有130万的煤炭职工被分流安置,占煤炭全行业人员的30%。

消息一出,焦躁的情绪迅速笼罩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矿区,在为前途和生计担忧的同时,许多煤炭职工喊出了心中的困惑:“黄金十年,煤炭企业赚的钱去了哪里?”

转岗分流

作为全国能源保障的主力军,山西煤炭企业去产能的情况可谓是最典型的缩影。2015年,山西全省煤矿总产能为14.6亿吨,省内煤炭消费和外调9.5亿吨,产能过剩严重,去产能任务艰巨。今年山西将退出2000万吨煤炭产能,到2020年前退出1亿吨以上。这一目标占全国煤炭去产能目标的1/10左右。

作为山西省五大煤炭集团之一,西山煤电(000983,股吧)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在被称为“西山”的区域,散布着西山煤电旗下的数十家煤矿、炼焦企业及职工生活区。这其中就包括白家庄煤矿。

赵晓红,白家庄煤矿的党委书记,半年多来一直焦头烂额。2月27日,《西山煤电集团转岗分流考核管理办法》出台,决定2016年转岗分流12517人,占在册人数的15%。其中,3080人在册的白家庄煤矿,需要转岗分流1200人,比例高达39%,在西山煤电集团的52个分公司、子公司中,转岗分流人数高居榜首。

白家庄煤矿始建于1934年,即使已经开采了82年,仍然保持着每年1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自从2015年元旦过后,白家庄煤矿的运营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目前,白家庄煤矿的坑口含税价为每吨65元,而吨煤开采成本则高达300元以上,按年产100万吨计,每年亏损2亿元以上。

尽管每一“铁锹”挖下去都意味着更多的亏损,但是白家庄煤矿却不敢宣布停产。这同样也是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一个无奈选择。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除了继续产煤,他们别无选择:假如不继续生产,就无法维持企业运行,企业不运行,就没有现金流,债主就会上门,成千上万的工人也将失去生活来源。

通过转岗分流减少亏损、提高效益已不可避免。西山煤电集团明确了六大转岗分流渠道,其中即包括“清退使用非在册人员”。具体表述为“地面使用非在册人员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劳务承包用工、退休返聘人员、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的用工等,清退后由本单位富余人员补充相应岗位;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井下用人,利用富余人员组建井下开掘、安装等专业化队伍,逐步替代井下使用的非在册人员”。

这意味着,国企在册职工转岗分流时,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民营煤矿从业者和大批“临时工”,会遭到不同程度的遣散。

白家庄煤矿把这些转岗分流措施进一步浓缩为“经营承包、双向选择”,即全矿各个单位、部门、外派队伍,全部实行经营承包,经营单位碎片化、小型化,承包人和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享有充分的用工自由和工资分配权。

然而,岗位“僧多粥少”,白家庄煤矿还是出现大批没人选择的职工。对这批职工,超过55岁的,可以办理“内部退养”,月收入只能达到太原市最低工资标准;自愿暂停劳动合同的,单位给予办理;而无法内退且无人选择、也不愿暂停劳动合同的职工,则进行最长三个月的待岗培训,第一个月发太原最低工资的80%,即1296元;第二个月发放第一个月收入的80%,即1036元;第三个月发放第一个月收入的60%,即777元。

这个条款,引发了白家庄煤矿部分工人的不满和上访。

事实上,双向选择是民企用工的基本规则。“这么多年,诸多山西煤炭国企的想法和观念依然少有进步,每进一步都会有巨大阻力。”一位晋籍媒体人称,“从干部到工人,都还在迷恋大锅饭,认为政府会为国企兜底。”

开源节流

“对我们来说,不可能不去产能,也不可能裁员。”

说这话的,是山西晋中市灵石煤矿总经理段新春。在1998年前,灵石煤矿是晋中市属国有煤矿,因为资不抵债,被晋中市下放到灵石县管理。

灵石县对“烫手山芋”避之不及,于是选择了煤矿改制。段新春当时是该矿机电科科长,被要求拿出1万元入股。到了2003年,煤炭市场开始小幅回暖,灵石煤矿进行了增资扩股,已经担任副矿长的段新春被要求入股50万元。灵石煤矿将筹集来的资金投入基建改造,把产能先提升到60万吨,接着又提升至90万吨。

后来证明,灵石煤矿这几步战略都未走错。完成基建后,煤价开始飞涨,该矿所产的瘦焦煤吨坑口售价曾高达680元。烈火烹油的那几年,灵石煤矿除了每年大额分红,账户上总有三四亿元存款趴在那里备用。

2008年,煤炭市场一度大萧条。襄汾溃坝事故后,国家安监总局原局长王君履职山西,开始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但此过程中,民营的灵石煤矿未被国企“吃掉”,反因产能优势,成为当地的资源整合主体企业之一。

山西省政府当时要求,办矿主体在兼并重组后,年产能规模原则上不能低于300万吨。在政府指导下,灵石煤矿收购了三个当地煤矿,成立了年产能315万吨的永吉集团。为此,灵石煤矿花费了18亿元——三四亿元的备用现金以外,还向银行借债14亿元。

不料整合刚完成,煤价突然掉头向下。现在灵石煤矿不仅产煤亏损,每年还要向银行支付上亿元的利息。“要是当年没搞兼并重组,我们不会有任何经济负担。”段新春苦笑道。

为应对市场危机,灵石煤矿开始“开源节流”。节流,就是压缩各种开支,包括降薪,“但是无法裁员”。灵石县地处太原盆地南部的大山深处,产业单一,少有就业渠道,仅灵石煤矿所在的山沟里,就住着矿工和家属近万人。“你要裁员,矿工就无法生活,社会就乱了。”段新春说。

另外,灵石煤矿不再分红,并且和各大银行协商,希望将一些高利息贷款变成低利息贷款。

在开源方面,除通过配煤增加产品品种、降价优惠锁定大客户外,灵石煤矿准备重拾1998年的危机应对措施——向职工集资。段新春坦言,这是为了应对银行抽贷和资金链断裂。

事实上,压垮不少煤企的最后稻草,是上一波兼并重组浪潮时所引发的巨额财务费用。这也回答了诸多煤炭职工的困惑。

白家庄煤矿一位值班调度称,“山西焦煤这些年赚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于搞国进民退、兼并重组”,“收了一大堆没有资源的烂矿,老板们成功套现,国企却形不成任何效益”。

西山煤电集团临汾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称,西山煤电在临汾市投入了20亿元整合的一堆小煤矿,其中只有1/3能正常生产。

退减产能

煤企艰难前行的背后是过剩的煤炭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是煤炭行业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

今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山西某大型煤炭企业旗下的一个煤矿内,地面上的传送装置、运煤的机车车厢在细雨中静止不动。现场找不到一块煤,也看不见一个工作人员。

这样的变化源于3月份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引导煤炭企业减量生产,明确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煤矿按照276个工作日规定组织生产,即直接将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276天除以原规定工作日330天)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

这一限产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煤炭产量同比大幅下降。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省原煤产量为3.94亿吨,同比减少6880万吨,下降14.87%。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1.7亿吨,降幅为9.7%。限产力度可见一斑。

7月19日举行的2016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煤炭去产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276个工作日制度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全面实行相当于控制了超过6亿吨的产能。

煤炭产量大幅下降,也令前两年煤炭到处堆积如山的窘况不复存在。一度有着“黑金”之称的煤炭,再次成为“抢手货”。有些煤矿上的接煤大货车排起了长龙,煤矿大门也被堵得严严实实。

煤炭价格也开始了回暖攀升。截至8月17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经连续8周上涨,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464元/吨,较年初累计涨幅高达25%。部分主产区煤矿煤价已累计涨逾100元/吨。

但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看来,当前,我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煤炭经济低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也较难改变。目前,煤炭市场供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和价格小幅回升是在严格控制产量、严格控制违法违规建设、严格执行减量化生产的情况下实现的,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去产能、稳煤价的任务依然艰巨。

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18.2亿吨,同比减少了9700万吨,下降5.1%。而上半年的煤炭产量下降了9.7%。所以煤价回升,并不是需求增加,而是去产能使煤炭产量比需求下降更多。一旦失去这一条件,煤价便会再次失去支撑,市场便会再次陷入泥淖。

煤炭价格上涨,是否会导致已停产企业复工,从而对去产能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9500多万吨,仅完成全年任务量的38%。

“以退为进”是我国古老的智慧,只有退够,才能前行,正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我国煤炭行业依靠上项目、铺摊子、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煤炭去产能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否则,稍显退却的寒意很快又会弥漫开来。

原标题:煤炭业的痛与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