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火热的8月,军人的节日,伴随着嘹亮的军歌,橄榄绿的色泽愈发鲜艳。“当兵时,军歌、军礼、军旗,使我们感到职责很光荣,驻防深山、风吹日晒,从没有畏缩过;退伍后,我们同样是铁打的汉子、热血的儿郎,干工作从不挑肥拣瘦。不管是橄榄绿还是国网绿,责任同样重大,啥时候都不能丢了敢于担当、善打硬仗的军人作风。”8月25日晚8时,笔者见到郭奔时,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刚从施工现场赶往回家的路上,连续10个多小时的紧张施工,他看上去有些疲

首页 > 农电 > 报道 > 正文

河南济源供电公司丰源配电班:铁军风采永不褪色

2014-08-29 18:14 来源:河南省济源供电公司 作者: 李建国 狄楠

“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火热的8月,军人的节日,伴随着嘹亮的军歌,橄榄绿的色泽愈发鲜艳。

“当兵时,军歌、军礼、军旗,使我们感到职责很光荣,驻防深山、风吹日晒,从没有畏缩过;退伍后,我们同样是铁打的汉子、热血的儿郎,干工作从不挑肥拣瘦。不管是橄榄绿还是国网绿,责任同样重大,啥时候都不能丢了敢于担当、善打硬仗的军人作风。”8月25日晚8时,笔者见到郭奔时,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刚从施工现场赶往回家的路上,连续10个多小时的紧张施工,他看上去有些疲惫,但笔挺的身板、严谨的着装,依然流露出军人的神采。

郭奔是济源供电公司丰源配电班的一员。如今,像郭奔一样完成从“橄榄绿”到“国网绿”角色转换的,该班有41人。穿上军装,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脱下军装,他们履行着服务千家万户的职责。这支由毛头小伙组成的团队,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集体,凭借着吃苦担当的品性、锐意进取的态度和善“啃”硬骨头的作风,勇挑重担、勤勉务实,挥洒汗水、迎难而上,短短两年就被大家誉为“电力铁军班”,并获得了河南省功勋青年突击队、济源市青年文明号等一系列荣誉。

转换战场就要从零起步

“刚入部队时,生活节奏快,各方面要求高,感觉不适应。3个月操练下来,人瘦了一圈儿,身子骨却壮实了,还练就了一身的实战本领。转业回来,面对全新的环境,我认真接受知识培训和业务实践,从严要求自己,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今年26岁的李向铎当兵时在安徽滁州的大山中服役,环境比较艰苦。他说,感谢军营这个大熔炉磨练了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拼劲、韧劲,才让他能较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转换战场就要从零起步。”配电班组长王朋说,“我们都是转业兵,脱下军装后,对电力知识和设备操作两眼一抹黑。只有下硬功夫,一点一滴从头积累,才能适应新的环境。”至今,谈起参加入职培训的场景,王朋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制作拉线,安装变压器配件,登杆操作金具横担,爬进隧道敷设电缆……每项不仅强度大,而且技术标准要求高,丝毫不亚于部队操练。

没有一流的队伍,就没有一流的业绩。作为集体企业,只有锤炼技术尖兵,建好专业队伍,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配电班成立之初,济源供电公司就牢固确立“锻造施工铁军、提升质量效益”的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业化、项目化和实战化,量身制定岗前培训方案。理论方面,建立学、讲、考、评“一体化”机制,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实践方面,设置大量的拉线制作及安装、组装变压器配件、直线杆金具安装终端杆紧线操作等课目,实行封闭式培训,促进他们由“门外汉”到专业化施工队伍的转变。

“正值夏天,看到小伙子们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摸爬滚打,着实让人心疼。”济源供电公司丰源电力负责人任新军十分感慨。打铁需要自身硬,没有硬本领,就拿不下硬任务。他说从这些转业军人身上,让他看到了硬朗的作风和意志品质。两个多月下来,大家均顺利通过了专业考试。

当过兵的人不怕打硬仗

去年11月份,成立不久的丰源配电班迎来了首场“硬仗”:短时间内完成10千伏虎岭一号线工程,以满足虎岭产业集聚区用电需求。

虎岭产业集聚区是全省“十强”集聚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着大批企业入住。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由丰源电力承建电力配套设施,建设一号线的任务就落在了配电班人员的身上。在40天左右的时间内,新建4千米架空线路,敷设70米电缆线路,安装2台柱上断路器、2组隔离开关、2组避雷器,架设32基普通电杆和高强度电杆4基,对于这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紧迫的任务。

为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除去外出培训人员外,该班剩余的28名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实施专项动员部署,并就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预想,积极做好协调督导工作。配电班人员立即分成三组,迅速投入施工。“考虑到雨雪天气等因素,我们将工期重新进行了铺排,坚持早上工、晚收工,午饭在工地解决。累了,就略微歇息一下;渴了,就喝几口瓶装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生怕耽搁了工期。”王朋说,“我们向领导立下了军令状,丝毫不能懈怠。”

经过32天紧张施工,虎岭一号线工作全面贯通,并一次性试送电成功。紧接着,他们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高质量完成了虎岭二号线的施工任务,满足了富士康、中原特钢项目扩建等用电需求,向公司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当过兵的人不怕硬仗,只要有责任、肯担当,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李鹏飞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柿槟新村住宅小区电力配套项目施工,可谓既艰巨、又艰辛。该小区37栋住宅楼是今年全市安置房建设重点项目,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因项目工期前移,电力配套建设随之提前。当时天热、工程紧,他们加班加点,连续作战。电缆沟里一片漆黑,还有积水,气温又高,上蒸下煮,让人闷得慌,每隔十几分钟,出来透口气,马上又投入紧张的施工作业。“其实,这跟在部队一样,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检验人的耐力、毅力和责任心。能怕苦、肯担当,善打硬仗,是他们留给大家的印象。”全程参与该工程施工的丰源电力党支部书记吕超这样说道。

今年以来,他们先后完成了10千伏商城线改造、玉川线架设、高新区配电设施建设等工程任务,用责任和坚韧,全方位展示了“铁军班”的风采。

不创新进取就没有出路

“使用新的接续穿管专用工具,实现了钢芯接续穿管的快速、省力作业,显著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线路施工进度。”班组员工王首亮指着他们研制的新型钢芯铝绞线接续穿管工具对笔者说。作为班组QC研究项目,该成果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今年的“国优”奖项,目前已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济源电力系统创新创效活动的一个亮点。

“不顺应创新潮流,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就没有好的出路。”王首亮说。在济源市“一中心、两个率先”,即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的大背景下,电力需求持续攀升。随着电网建设不断提速,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广泛应用,对他们的技术技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时常成为大家的“拦路虎”。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创新成果也是被逼出来的。”王首亮告诉笔者,因参加工作时间短,知识和能力积累有时就显得不足,技术方面时常“卡壳”。该班把创新创效作为一种责任,以“提高配电人员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专门成立了“曙光QC小组”,精心选定课题,先后完成多项课题的PDCA循环,活动成果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已有两项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形势逼人,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将付出更多的努力。”济源供电公司分管丰源电力的负责人成立奇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为配电班构筑成长成才通道和职业发展平台,重点在技术技能提升、班组创新创效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进步渠道,锻造成实实在在的“精兵班”、“铁军班”。

让铁军风采永不褪色,用青春年华谱写热血儿郎的责任担当,把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家乡的山高水长……我们真诚的祝愿,他们的青春更加绚丽灿烂!

作者: 李建国 狄楠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