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倒逼能源革命的当下,分布式新能源正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重塑电力市场格局。但当投资者还在纠结“隔墙售电”能否打破电网垄断时,头部企业已悄然用“绿电直供”撬动百亿级市场。这两种模式究竟是政策博弈的产物,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本文将穿透概念迷雾,用真实案例揭秘分布式能源的未

首页 > 配售电 > 售电服务 > 评论 > 正文

隔墙售电与绿电直供的关系解析

2025-05-13 08:30 来源:能源电力公社 

在“双碳”目标倒逼能源革命的当下,分布式新能源正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重塑电力市场格局。但当投资者还在纠结“隔墙售电”能否打破电网垄断时,头部企业已悄然用“绿电直供”撬动百亿级市场。这两种模式究竟是政策博弈的产物,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本文将穿透概念迷雾,用真实案例揭秘分布式能源的未来战场,仅供参考。

01

概念解构:隔墙售电与绿电直供的“基因图谱”

1. 隔墙售电:分布式能源的“市场化突围”

定义:允许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通过配电网直接向周边用户售电,绕过传统电网的“过网费”和“统购统销”模式。

核心逻辑:

✅政策驱动:国家发改委《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方案》明确试点“隔墙售电”,旨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激活分布式资源。

✅经济性:以江苏某工业园区为例,屋顶光伏通过隔墙售电模式,使园区企业电价降低0.15元/度,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年。

✅痛点:过网费标准模糊、跨省交易壁垒、电网企业利益协调难,导致试点推进缓慢。

2. 绿电直供:用户侧的“低碳刚需”

定义:新能源发电企业通过专用线路或微电网,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绿色电力,并附带环境价值认证(如绿证、碳足迹标签)。

核心逻辑:

✅市场驱动:苹果、特斯拉等跨国企业为兑现碳中和承诺,愿意支付20%-30%的电价溢价采购绿电。

✅模式创新:宁德时代在四川宜宾的“零碳工厂”项目,通过自建光伏+储能系统,实现100%绿电直供,每年减少碳排放20万吨。

✅技术底座:区块链溯源、智能电表、需求响应系统等技术,确保绿电“可追踪、可计量、可认证”。

02

1. 本质区别:交易主体与价值维度

微信截图_20250513082918.png

2. 协同效应: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场景融合:在长三角某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通过隔墙售电向周边企业供电,同时为园区内出口型企业提供绿电直供,满足欧盟碳关税要求。

技术互补:隔墙售电的微电网系统可接入绿电直供的区块链平台,实现电力交易与碳资产管理的数据互通。

政策红利叠加:参与绿电直供的企业可同时获得隔墙售电的电价优惠和碳交易市场的额外收益。

03

案例分析:头部玩家的“攻守道”

案例1:晶科科技——隔墙售电的“破局者”

模式:在浙江嘉兴建设“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项目,通过隔墙售电为周边5家纺织企业供电,过网费由地方政府补贴50%。

数据:项目IRR(内部收益率)达12%,高于传统集中式光伏项目3个百分点。

启示:地方政策支持是隔墙售电落地的关键,需精准选择试点区域。

案例2:隆基绿能——绿电直供的“溢价王”

模式:为西安某数据中心定制“光伏+氢能”直供方案,电价较工商业电价高0.2元/度,但附带国际认可的I-REC绿证。

数据:项目签约首年即锁定10年长期合同,溢价收入覆盖初始投资成本。

启示:绑定高耗能、出口型用户,将绿电的“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04

未来确实:从“二选一”到“全都要”

1.政策风向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速,隔墙售电的过网费机制有望细化,而绿电直供的碳税抵扣政策将更明确。

2.技术趋势

虚拟电厂(VPP)将整合隔墙售电的分布式资源与绿电直供的定制化需求,形成“区域能源操作系统”。

3.投资策略

短期关注隔墙售电的试点区域机会,长期布局绿电直供的“用户侧能源服务”赛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