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浙江监管办公室、浙江省能源局日前联合发布《2025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并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来源:浙电e家 作者:张正华、刘曌煜)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行业内流传了许久的新能源入市政策正式落地。
《2025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旨在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中长期+现货”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基于近年来浙江电力保供稳价形势,《方案》坚持了稳中有进的基调,明确了2025年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将基于全省工商业用户的年度总用电量来确定。原则上中长期交易电量占比不低于90%,其余电量通过现货市场交易。
浙江是能源消费大省,又是资源小省。无论是省内用于发电的燃煤,还是通过特高压等受入省外来电,其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都极高。这决定了浙江必须保障能源电力供应基本盘的稳定,通过中长期协议锁定超过90%的电量是浙江保障能源安全稳定的基础。
《方案》明确了省内外各类电源参与市场的方式,备受关注的新能源入市有了结果。其中,统调的风电、光伏,在中长期市场上,采取自愿参与绿电交易的方式。在现货市场上,原则上90%的电量分配政府授权合约,执行政府定价。另外10%的电量,则执行现货市场价格,即按照供需关系,执行浮动电价。非统调的风电和光伏,在中长期市场上自愿参与绿电交易,其中分布式以聚合方式参与。
新能源正式入市后,行业普遍关注的是否会因为“随行就市”,影响相关发电企业的收益。国网浙江经研院电网规划中心能源经济研究室研究人员王一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政府采取的稳中有进的方案,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收益稳定。
早在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对报价未中标电量不纳入弃风弃光电量考核。新能源发电企业报量报价参与市场后,自然存在未中标、不全额消纳的现象。
但基于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级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会通过各种调峰手段,尽可能消纳新能源。而在价格方面,新能源在交易环节实行的是报量报价,在结算环节,其中90%执行政府定价,10%执行的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有10%的电量,电价是浮动的。
数据进一步佐证了王一铮的判断。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浙江新增风电、光伏电源装机1201万千瓦,到11月底,浙江省内风光装机总量达到5164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4521万千瓦,风电装机643万千瓦,占省内电源装机的34.7%。这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占光伏总装机的80%以上,这意味进入现货市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有限,因此,对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影响也有限。
对于新能源入市,各方反应不一。
华润浙江新能源公司海上风电项目部工程部副部长崔兆日认为,新能源入市有利有弊,新能源入市极大解决了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并支持国家层面的经济转型,当然也要警惕新能源入市带来的电力输出不稳定问题。
浙江安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程滋繁则表示,新能源入市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生产企业来说,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促进产品升级和转型。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目前,企业新投入一条全新流水线,实现24小时无人生产的状态,产能预计今年较去年有大幅提升。
《方案》明确,要发挥市场统筹功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统筹绿色、保供和稳价,统筹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发展,统筹计划放开和市场推进,加快培育售电主体,丰富完善交易品种,不断优化市场设计,营造良好的电力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