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市场研报(2024年12月)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焦点月评
✦细数油气企业的储能布局
市场供需
✦ 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震荡走势
✦ 全球天然气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 国内油气生产平稳增长
✦ 成品油价格调整再搁浅
行业资讯
✦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 年内新建油气管道超4000千米
✦ 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
✦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小型化新突破
✦ 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点火成功
企业动态
✦ 中国石化进军锂电池领域
✦ 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行业政策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完善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
✦ 生态环境部等: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
焦点月评
细数油气企业的储能布局
12月4日,华北油田首座100千瓦/124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在采油三厂王三站成功并网投运,这是中国石油首座独立固态电池储能电站。目前,王三站各类用能设备共计11台套,年耗电量约96万千瓦时,站内已建光伏装置年发电量约57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储能电站投运后,采用绿电充放和油田电网峰谷套利两种运行模式,储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0%,单月预计可向站内油井供电6000余千瓦时。
油气田应用储能,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当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作为能源生产大户和消费大户的油气企业,正逐渐加快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步伐。储能具有能量存储与灵活调度等功能,在油气田风光发电的电源侧、电力输送的电网侧以及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的用户侧等应用场景中,拥有巨大发展空间。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储能技术正不断吸引油气公司关注和布局。
放眼国际,以BP、壳牌等为代表的油气巨头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加紧全球储能市场布局。如道达尔能源早在2016年就收购了世界领先的电池技术研发企业Saft集团,从此进入储能领域;BP于2018年和特斯拉合作在美国南达科他州Titan 1号风力发电厂建设其在美国的首个储能系统;壳牌2021年收购美国光伏储能开发企业Savin,进一步布局综合电力业务等。
放眼国内,油气企业基于储能技术路线多样、迭代迅速和产业链长等特点,依托自身需求与特色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储能业务发展。例如,在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华北油田采油四厂建成中国石油首个分布式智能电网示范区,综合应用储能等系列技术,实现油气生产用电和新能源生产一体化、智能化管控。胜利油田建成中国石化系统首个光伏联合储能制氢示范项目,通过1兆瓦/1.2兆瓦时的储能一体舱产品,创新构建了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体系及应用典范,有力推动胜利油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我国首个应用于海上油田群电网的储能电站全容量并入中国海油涠西南油田群电网,该电站由2套2.5兆瓦的风冷储能系统组成,总储能量10000千瓦时,与涠西南油田群电网内的燃气电站、余热电站、光伏电站共同构建了我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多能互补的海上油田群智慧电力系统。在终端服务领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油气企业探索建立集加油、充电、换电、光伏、储能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加快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此外,油气企业布局储能还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如国家管网集团注资50亿元,在上海成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发力储气、储氢、储二氧化碳、储空气等技术研究,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就在此前不久,中国石化资本完成对中科深蓝汇泽新能源(常州)有限责任公司的Pre-A轮投资。中科深蓝汇泽是一家致力于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及商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已成功开发兼顾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四代固态锂电池,在大规模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可靠性验证,产品性能行业领先。此次投资入股中科深蓝汇泽,是中国石化资本进一步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具体实践。
为助力油气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油气行业增智扩绿,探索形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国家能源局在2023年3月发布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就指出,要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存储消纳能力。推动新型储能在油气上游规模化应用。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油气勘探开发用户侧多场景应用,有序推动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如今,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和电动汽车逐步普及的背景之下,面对行业之变和市场之变,油气行业在加快绿色转型、推动用能替代和清洁替代进程中,对储能应用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储能的纽带作用,加速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将储能与新能源业务紧密结合,为油气田上游作业供能,替代燃油、燃气发电,降低碳排放;发挥储能技术在未来综合能源体系中的调峰和调度作用,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储能在未来综合能源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支撑油气企业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在油气生产供应等传统业务,以及新能源电力、氢能生产供应等新兴业务中适度超前布局储能,为油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未来向社会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奠定基础。为此,应加快利用自身的产业和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储能各技术路线的创新攻关,打造具有油气特色的储能技术及应用示范,使之更好服务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储能赛道持续火热的背后,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竞争加剧、技术同质化、商业模式和收益模式不明确等问题逐渐显现。对于油气企业来说,发力储能仍需“小步快跑”。
市场供需
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震荡走势
12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势。需求端,全球经济并不景气,原油需求表现疲软,国际油价继续受到压力。供应端,12月5日,欧佩克发表声明说,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8个“欧佩克+”成员国决定延长自愿减产措施,将原定12月底到期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5年3月底。上述8国最初于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之后数次延长期限。市场担忧全球石油供应可能会趋紧,促使欧美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上涨。多重因素影响下,油价继续小幅震荡运行。
展望后市,宏观经济层面,202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全球政治局势和宏观政策制定环境等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市场观望情绪较浓。地缘政治层面,中东、俄乌等地缘政治局势仍不明朗,各方博弈渐趋激烈,石油市场的风险溢价仍可能提升。市场供需层面,美国石油开采面临资源劣质化和成本通胀双重压力,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维持高油价意愿和能力仍没有弱化,原油供给偏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油价高位支撑仍然存在;而另一方面,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相对疲软,仅“欧佩克+”供应预计就足以覆盖全球原油需求增速,且“欧佩克+”又有增产的预期,全球供需格局或走向宽松。短期内油价可能呈现区间震荡走势,中长期来看油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全球天然气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当地时间12月4日,乌克兰能源部副部长罗曼·安达拉克表示,2025年1月1日起,乌克兰将停止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各种迹象已表明几年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他表示,乌运营商在开发其他来源的替代天然气供应方面取得了成功。
目前,欧洲面临多重供应风险,叠加进入采暖季后供暖用气需求剧增,天然气库存消耗速度加快,当前欧盟天然气库存已达到2022年以来的低位。11月29日,为确保能源供给稳定,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成员国2025年必须实现的中期目标,确保到2025年11月1日天然气储存量不低于储存设施总容量的90%,以满足欧盟《天然气储存条例》的要求。该实施条例针对境内拥有地下储存设施的成员国以及通过天然气管网互连的成员国,规定了2025年2月1日、5月1日、7月1日和9月1日的储存目标。与此同时,欧洲采购天然气的积极性增加,天然气价格涨至今年最高水平附近。根据意大利工业协会(Confindustria)的报告,欧元区天然气价格在12月预计将达到47欧元/兆瓦时,这一情况无疑将传导至电力价格,带动欧洲电价上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天然气价格已经攀升约30%~50%,寒冷天气预期引发主要消费中心供暖需求增加,未来几个月天然气价格或将继续上涨。
国内油气生产平稳增长
1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11月份能源生产情况。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油、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
原油生产保持增长。11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725万吨,同比增长0.2%;日均产量57.5万吨。进口原油4852万吨,同比增长14.4%。1—11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9492万吨,同比增长1.9%。进口原油50559万吨,同比下降1.9%。
原油加工由降转增。11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851万吨,同比增长0.2%,10月份为下降4.6%;日均加工195.0万吨。1—11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64910万吨,同比下降1.8%。
天然气生产稳步增长。11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0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日均产量6.9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080万吨,同比下降0.8%。1—11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24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进口天然气12024万吨,同比增长12.0%。
另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持续推动油气增储上产,能源供应总体稳定。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幅提升,全国原油产量连续6年回升,天然气产量连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品油价格调整再搁浅
12月18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自12月4日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波动运行,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12月18日的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12月4日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同时考虑11月20日、12月4日未调价金额,累计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本次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未调金额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本轮是2024年第二十五次调价,也是2024年以来第七次搁浅,全年成品油调价呈现“九涨九跌七搁浅”的格局。涨跌互抵后,今年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较去年底分别累计下调130元、125元。相比今年年初,加油站零售油价微跌0.1~0.11元/升。
2024年国内汽油价格小幅下滑,回顾全年汽油市场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初至4月中旬,汽油价格涨幅为10%左右。第二阶段,4月中旬至11月上旬,汽油价格下跌20%以上。第三阶段,11月中旬至年底,汽油价格再度反弹10%左右。2024年国内柴油走势整体呈现“N”型,年初至4月中旬柴油价格持续震荡上涨,4月中旬至9月底柴油市场价格不断下滑,四季度柴油市场价格触底反弹。金联创资讯指出,国内汽柴油市场价格延续涨势。近期受双节前备货需求支撑,汽油需求相对稳定,另外随着北方地区降温,民众燃油车出行频次增加,对汽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柴油方面,随着天气降温,户外工矿、基建等单位开工受限,且物流运输行业活跃度将下降,柴油需求受限,但部分主营柴油资源趋紧,且年底销售压力不大,柴油价格获得一定支撑。预计短期国内成品油价或随原油走势震荡为主,汽油价格或相对坚挺。
行业资讯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
涪陵页岩气田探明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12月12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重要突破,涪陵页岩气田新增1213.56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至此,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提交探明地质储量达10188.8亿立方米,成为中国石化首个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田,为四川盆地页岩气提供了新的建产阵地。作为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于2014年3月投入商业开发,2017年如期建成100亿立方米年产能。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生产页岩气超700亿立方米,约占我国页岩气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为长江经济带沿线6省2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送去清洁能源,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此次新增探明储量顺利提交意味着涪陵页岩气田南川常压页岩气区块平桥构造带、东胜构造带、阳春沟构造带等三个千亿立方米增储区连片成带、实现整装探明。
我国海上首个多层稠油热采开发项目投产。12月3日,我国海上首个多层稠油热采开发项目——锦州23-2油田开发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进入规模化热采开发新阶段。此次投产的热采中心平台,投影面积近4500平方米,约为半个足球场的大小,是迄今为止我国建造的最大的海上稠油热采平台。作为我国海上首个多层稠油热采开发项目,锦州23-2油田首创多层稠油热采全专业全生命周期,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热采高效开发模式。渤海油田目前非常规稠油探明地质储量超6亿吨,是渤海实现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锦州23-2油田的成功投产将有效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稠油开发技术进步。提高稠油储量动用能力对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具有重要意义。
年内新建油气管道超4000千米
12月2日,我国单管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达到最高水平。中俄东线是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中东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经9个省份,全长5111千米。中俄东线全线贯通后,实现“北气南下”直抵上海,并与东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沿海多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实现互联互通,有效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预计2025年,通过中俄东线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将进一步增加近50亿立方米,届时总量将占当前国家管网集团向长三角地区输气量的约五分之一。
2024年以来,我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加速建设。随着百色到文山、虎林到长春等管道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四线首段顺利投产,我国天然气管网“五纵五横”的新格局正加速构建。截至目前,我国新建的油气管道里程已经突破4000千米,天然气“全国一张网”的建设稳步推进。主干油气管网总里程超10万千米,一次管输能力从2020年的2230亿立方米增长到目前的3940亿立方米,增幅达76%,天然气“全国一张网”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正式采气。11月26日,位于渤海唐山海域的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南堡1号储气库采气井生产阀门打开,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开始首轮正式采气。冀东油田南堡1号储气库设计有效库容18.14亿立方米,于2021年开展先导试验,2023年整体开工建设。为持续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冀东油田南堡1号储气库今年又新建了集注总站和注采井场,并达到了正式采气条件,与先导试验阶段相比,整体采气能力提升了近10倍。今年采气期,南堡1号储气库将为约350万户京津冀家庭供应天然气。根据计划,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已开展了5座油藏型储气库研究,正建2座储气库,未来将建设4座储气库群、共15座储气库,建成华北储气中心,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西北地区首座储气库群开启今冬供气。12月2日,随着中国石油吐哈油田温储8井等12口注采井阀门陆续开启,我国西北地区首座储气库群——温吉桑储气库群正式开启今冬供气,为周边及西气东输沿线城市输送天然气。吐哈油田温吉桑储气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是国家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气源以中亚天然气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天然气为主。库群由四座储气库构成,位置相邻,均由枯竭气藏改建。该储气库群目前已经历“三注一采”,累计注气13.5亿立方米,累计采气0.7亿立方米。下一步,吐哈油田储气库公司将加快推进南湖、丘东两座储气库建设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储气库群全面建成。届时,温吉桑储气库群将与周边储气库共同为提高区域储气调峰能力、保障民生作出贡献。
黄草峡储气库项目如期收官。11月25日,西南黄草峡储气库建设工程装置采气瞬量达到预期、外输净化气合格,标志着该项目一次投运成功,为重庆地区新增天然气调峰能力9.3亿立方米,将有效保障冬季居民家庭、商业和工业用气的稳定供应。黄草峡储气库功能定位清晰,旨在满足重庆市及周边市场的季节调峰和事故应急,同时通过置换川渝管网天然气参与国网干线的调峰与应急工作。投用后的黄草峡储气库,按正常情况估算,可满足近2千万户居民每日用气,既能够完全覆盖重庆片区天然气调峰需求,又能够有力推动重庆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让重庆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更具适应性和韧性。
铜锣峡储气库投入采气运行。12月15日,西南铜锣峡储气库项目14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处理装置一次投运成功,采气瞬量达到预期,这标志着该项目首期采气如期投产,将大幅提升西南地区天然气调峰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西南铜锣峡储气库位于重庆市渝北区,设计库容量13.8亿立方米,最大日注气量630万立方米、采气量1380万立方米,是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和重庆市的重点建设工程。该储气库注气系统于8月18日投产,11月13日已经完成今年3亿立方米的注气任务。采气系统于12月11日按期中间交工,目前储气库投入采气运行。该工程建成后将具备季节调峰、事故应急、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三大功能,在特殊情况下可参与全国天然气调峰,能有效缓解川渝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2018年以来,尽管国家不断加码储气能力建设,但国内天然气资源需求逐年上升。同时,全国各地区天然气冬夏峰谷差较大,以北京为例,冬夏峰谷差基本保持在3倍水平,这意味着冬季天然气消费量是夏季的3倍,季节性供需矛盾亟待化解。2024年以来,中国石油的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中国石化的华瀛LNG接收站,国家管网集团的天津LNG接收站二期、漳州LNG接收站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储气工程陆续投产。这些项目的顺利投产,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预计今冬明春天然气储备能力将同比增加50亿立方米以上,保供能力提高1亿立方米/日以上,为保障我国冬季高月高日的调峰需求筑牢根基。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小型化新突破
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F级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15)在四川德阳一次性点火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小型化新突破。重型燃气轮机是一个国家最高工业水平的标识之一。据东方电气集团介绍,该集团研制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为2021年我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目前已在华电清远与中电德阳两个示范项目上成功运营5000小时。在G50研发基础上,G15燃机研发周期大大缩短,2019年底项目启动,今年7月4日总装下线,经过调试,11月25日点火成功。和此前的G50相比,G15进行了小型化探索:“小”,仅5.7米长、2.3米宽、2.7米高;“巧”,2万余个零部件,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安装与运输;“强”,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2.2万千瓦时,可满足2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绿”,排放仅为常规火电的五分之一。
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点火成功
11月26日,由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实施的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点火成功。据介绍,该项目天然气掺氢目标比例为20%,每年可消纳绿氢2000吨,能够有效改善二类工业天然气的燃烧和传热效率,实现国内工业天然气与绿氢最高掺烧比例以及每年2000吨的最大绿氢掺烧规模,大幅降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
企业动态
中国石化进军锂电池领域
11月27日,中国石化旗下的三家单位——金陵石化、大连院、炼销公司,与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召开负极材料创新技术战略合作专题会,并签署四方协议,将合作建立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创新联盟,共同促进负极材料原料开发和应用。
近年来,中国石化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有许多突破与探索。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此次签约,凯金新能源与其他三方签署的四方协议,就是针对负极材料的研发。在负极材料开发方面,四方将加快碳材料产业链“专精特新”高端化步伐,围绕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新能源电池领域中高硫石油焦应用、锂电池和钠电池负极材料迭代开发等方面强化创新合作。协议中还提到,四方将深化市场、供应链及人才交流。
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11月26日,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华能与中国石油联合牵头,汇聚了26家央企、地方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致力于CCUS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联合体将聚焦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搭建全产业链联动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构建碳捕集、运输、封存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架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CCUS示范项目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已涵盖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CCUS产业链将更加完整,涵盖从捕集、运输、利用到封存的各个环节。跨领域合作将促进技术集成和产业链整合,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创新进入了新阶段。
行业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完善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
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其中提到,国家管网集团应在不超过最高准许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管道建设运营成本、市场需求情况、替代运输方式价格等因素,与用户公平协商确定跨省管道运输价格。国家管网集团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的最高准许收入,与用户适时协商调整管道运输价格,每年最多调整一次,并与原有价格水平妥善衔接。首次调整价格时,确实难以协商一致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与管道运输相同或相近路径的其他成品油运输方式中最低价格确定管道运输价格。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核定最高准许收入前,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暂按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过渡期价格政策有关规定执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可参照通知相关规定管理省内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
《通知》有利于充分发挥成品油管道运输竞争优势,促进管道公平开放,提高管道运输效率,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在能源运输价格机制上将更加灵活,也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生态环境部等:修订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
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基于2008年首次发布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进行的首次修订。本次修订完善了抽采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实施与监督等方面内容。新标准强调,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和监测要求,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本次修订下调煤矿瓦斯排放限值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据测算,标准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甲烷排放约五千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自2025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新建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执行本《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自2027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现有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执行本《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
原标题:中能财经 | 细数油气企业的储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