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和能源相互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能源问题研究越来越需要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格局。为此,《中国电力》公众号联合国网能源院智库运营分析小组成员王龙丰、朱瑞、刘键烨、程佳旭、冯君淑,共同开设了“国际智库跟踪”栏目,旨在分享能源智库的最新研究成果,持续跟踪世界能源政治、经济和技术发展态势,以期为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石油市场史的经验教训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电力 编译:刘键烨)
当前全球油价保持了令人惊讶的相对稳定状态。在过去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原油价格基本稳定在80美元/桶左右,特别是原油价格自2月初以来一直保持极窄波动,布伦特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80~84美元/桶的小范围内。
稳定性背后的第一个因素是供需平衡是稳定的,且不稳定因素相互抵消,存在一种均衡状态。自2024年初以来,全球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尽管不同来源对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期差异很大,但它们的平均需求约为150万桶/天。与此同时,美国和其他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正在平稳增长,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预计将与平均需求增长相当,综合来看,原油需求和供给因素之间或上行和下行风险之间存在一种均衡。油价稳定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佩克+产油国集团在石油供需调整中发挥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石油市场的漫长历史就是一部与价格波动作斗争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如何设计机制和举措以避免价格极端波动产生负面影响的历史。对于历史上原油价格波动如此之大的原因,传统的石油市场分析指出,石油供应和需求的短期价格弹性都很小。即使油价上涨10%,作为基本商品的石油的需求也不会立即下降,而且油价上涨可能不会立即提高石油产量。投资可能是为了应对价格上涨,导致后来的供应增加。从中期来看,高油价可能从结构上导致供需平衡松动,反之亦然。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应该利用过剩的产能来调整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为“七姐妹”的石油巨头对中东石油实施“联合控制”,为对抗“七姐妹”而成立的欧佩克在20世纪70年代重新获得了对石油资源的主权。此间,沙特阿拉伯有时扮演摇摆生产国的角色,自行调整产量。自21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美国页岩油产量的空前增长,欧佩克无法有效地调节供需,因此选择与另一个主要产油国俄罗斯合作。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现有的生产调整制度负担过重时,它要么失效,要么需要新的生产调整制度。目前还不清楚当前的“欧佩克+”的作用能维持多久,但历史似乎为该框架的未来提供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