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顺利实现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山东是我国首批电力现货试点建设单位之一。试点建设以来,山东积极探索创新,在前期试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山东于2021年12月1日启动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截

首页 > 配售电 > 电力现货 > 市场 > 正文

又一省!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2024-06-18 14:10 来源:卓越鲁电 

6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顺利实现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山东是我国首批电力现货试点建设单位之一。试点建设以来,山东积极探索创新,在前期试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山东于2021年12月1日启动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截至2024年6月16日已连续不间断运行929天,经历了电煤高价、供需波动、极端天气等多重场景考验。

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底,山西、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已陆续“转正”。

随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格局和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用电负荷冬夏双峰特征日益明显。受电能消费比重上升、煤电发展空间受限及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等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呈现阶段性趋紧态势,亟需探索建立供电保障兜底机制,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另一方面,新能源将逐步成为主力电源,煤电将向基础保障性调节性电源转变。传统以电量竞争为主的市场机制,无法准确体现电力市场各经营主体为系统提供的电能量价值、容量价值、安全价值、绿色价值,不利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也难以平衡多元经营主体利益,需加快建立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公平承担新能源消纳责任和系统容量、调节成本,实现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高效的有机统一。

针对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山东电力现货市场通过选定适宜市场模式、优化热电解耦出清方式、设置合理市场价格限值、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制定分时电价传导机制等做法,实现了市场环境下电力安全保供。

市场模式方面,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在设计之初便选择了现货全电量出清、中长期交易差价结算的集中式市场模式,电力现货市场出清采用安全约束机组组合与安全约束经济调度算法,兼顾了市场交易组织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同时采用分时节点价格机制,形成反映电能时空价值的价格信号。

制定分时电价传导机制方面,山东创新实施现货市场分时电价全链条传导机制,以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为指导,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与分时零售套餐约束机制,同步适时调整代理购电用户分时电价浮动比例和峰谷时长等参数,实现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向终端用户的有效传导。

一系列组合拳下,电力保供能力显著提升。据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现货市场处处长马强介绍,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高峰高价激励煤电机组发电能力提升270万千瓦,激发独立储能顶峰放电能力充分释放,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市场化用户晚高峰移峰200万千瓦,将有力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针对新能源消纳难题,山东省通过引入新型储能等多元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交易、设置合理的价格限值、制定分时电价传导机制、推动电力调频、爬坡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等措施,对于激励各类主体参与电力系统调节,挖掘新能源消纳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如,现货市场低谷低价和分时电价信号的充分传导,充分调动了各类资源参与新能源消纳。在新能源大发、电力需求下降的低谷时段,现货市场低电价激励煤电机组深调371万千瓦,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市场化用户午间填谷500万千瓦,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推动了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山东还积极推动集中式新能源企业入市,鼓励集中式新能源企业自愿选择全电量参与中长期和现货交易。不选择全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新能源企业则以实际发电量的10%参与现货市场结算。截至2023年底,山东564家集中式新能源场站中,有44家风电场站选择全电量入市,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实现新能源发电价值。

当前,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对于这一新趋势,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不断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模式,建立了独立储能“电能量收益+容量补偿+租赁收益”的市场盈利机制,明确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入市规则,出台新能源配储转独立储能的技术条件、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此外,还创新构建了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相关机制。

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已有28家独立储能电站和2座风电场配建储能常态化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有效促进了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供稿: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 丁会芳 魏景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