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就波澜壮阔的石油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斗步伐。“油”龙在握——从长庆油田全年生产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创造国内油气田年产油气最高纪录,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助力国内原油产量时隔6年

首页 > 能源 > 石油 > 评论 > 正文

端牢能源饭碗 建设能源强国

2023-10-24 11:23 来源:中国石油报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就波澜壮阔的石油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斗步伐。

“油”龙在握——从长庆油田全年生产油气当量突破6500万吨,创造国内油气田年产油气最高纪录,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助力国内原油产量时隔6年重上2亿吨。

“气”贯神州——从西南油气田年产天然气连续4年突破300亿立方米,到塔里木油田博孜-大北气田年处理能力越过百亿立方米大关,中国石油“底气”十足,以占全国六成的产量“气”润华夏。

“新”欣向荣——从玉门油田建成中国石油首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到吉林油田风机矗立、冀东地热温暖武城,中国石油新能源发展按下快进键,起步即跑出“加速度”。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东营考察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持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发展,着力构建多元互补国际合作新格局,坚决端稳端牢能源饭碗,以笃行实干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时代主旋律。

胸怀“国之大者”,夯实能源安全根基,勇当能源保供“顶梁柱”

两年来,中国石油着力打好勘探开发进攻战,加快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全力推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大突破,开创油气勘探新局面,启动并推进实施老区“压舱石”工程,全力以赴增储上产,形成国内原油产量、国内天然气产量当量、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的“三个1亿吨”新格局。同时,统筹全球资源配置,加强储气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拓展能源供给多元化,让能源“粮仓”更加丰实。

——油气两旺,夯实能源保供的基本盘。

面对油气资源劣质化加剧、勘探开发对象向“低、难、深、非”转变等一系列新特点,中国石油突出资源战略,大力推进高效勘探,油气储量保持高峰增长,常规与非常规、海相与陆相、中浅层与中深层等多层系、多类型呈现全面突破态势,油气产量当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从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8年保持3000万吨以上,进一步夯实国内原油“压舱石”地位,到长庆油田天然气年产量跨越500亿立方米大关,全面建成国内首个年产5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从新疆油田2022年原油产量达到1442万吨,创造年超产幅度最大纪录,到西南油气田跨越3000万吨油气当量台阶,成为中国第五大油气田;从塔里木油田摸清富满区域油气藏地质规律,发现了10亿吨级储量规模新区,到辽河油田连续37年保持原油千万吨能力稳产……过去的两年,中国石油用实打实、沉甸甸的油气勘探开发成果,筑牢能源安全根基,勇当能源保供的“顶梁柱”。

——做强海外油气业务,为实现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中国石油积极推动国际油气合作加快“走进去”“走上去”,在全球32个国家参与管理运作着88个油气合作项目,构建起涵盖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的生产网络,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亚马尔项目获得高产油气流,澳大利亚箭牌戴维气田、巴西里贝拉梅罗油田、莫桑比克4区科洛尔浮式LNG项目、土库曼斯坦阿姆河B区西部气田等海外重大油气项目实现投产,助力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产量当量连续第4年保持1亿吨以上,不断夯实能源保供基础。

——强化全产业链协同,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当好国民经济的“稳定器”。

统筹全球资源配置,拓宽资源进口渠道。中国石油推动与俄气公司签署中俄远东天然气购销协议等3份合作协议,积极协调中亚天然气管道沿线各国对华稳定供气,着力加强缅甸、中亚各油气管道安全保障工作,保障跨境油气管道安全平稳。2022年,中国石油国际贸易总量超4亿吨,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营销网络,业务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

完善储气设施建设,提前备战冬供。从呼图壁、相国寺等第一批商业储气库扩容达产,以及苏东39-61、驴驹河、温西一等新一批储气库建成注气投产,让冬季调峰保供的“地下大粮仓”更加殷实;到唐山、江苏LNG接收站罐容持续提升,使方便快捷的“地上小粮仓”不断丰实……中国石油多措并举提升石油天然气储备能力。

锚定高质量发展,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争当“双碳”行动“排头兵”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好端牢能源饭碗,需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提升能源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两年来,中国石油锚定“双碳”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大力发展天然气,提速发展新能源,深入推进生产用能清洁替代,着力构建“油气热电氢”绿色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让能源饭碗装满优质“粮”。

——做大“半边天”,清洁能源供应“气”势磅礴。

中国石油大力发展天然气,深耕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三大主力气区,加大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力度,以一条持续上升的曲线诠释着央企的非凡“气”度。

中国石油202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达1455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66.8%,在公司油气产量当量中的比重达到52.5%,当好清洁能源保供的“顶梁柱”,筑牢转型发展的安全“压舱石”。

——多打“新粮食”,铺展能源绿色转型崭新图景。

两年来,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清洁电力业务多点开花。从戈壁滩和油区水面上挺立的光伏“蓝海”,到伴着油井迎风转动的风机;从渤海之滨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到塔里木腹地的零碳沙漠公路……中国石油清洁电力业务加速发展,新能源累计发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已建成清洁电力项目106个,拥有在建项目45个、拟建项目89个。

地热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国石油持续发力地热清洁供暖项目,在2021年新增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2022年地热供暖面积再次翻番,累计建成地热供暖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

氢能业务持续创新突破。从中国石油“点燃”冬奥史上首支绿氢火炬,到加快推进加氢站和综合能源站建设,再到中国石油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启动……中国石油氢能业务在试点示范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快生产用能清洁替代,打造绿色中国石油。

能源消费清洁替代蹄疾步稳。中国石油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清洁替代步伐,在电网配套不足、新能源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各钻探企业因地制宜实施“气代油”工程,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生产。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油累计投入“气代油”钻机101部,替代率达9%,累计替代柴油11万吨,减少碳排放7.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132吨。

负碳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中国石油加快部署以松辽盆地300万吨CCUS重大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四大六小”CCUS产业,并携手国家能源集团在宁夏启动300万吨CCUS示范项目。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油CCUS项目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突破110万吨,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过5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5000万棵,累计增油130万吨。

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打造能源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地

科技创新不仅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变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两年来,中国石油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一流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进“数智中国石油”建设,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

——锚定油气高质量供给,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石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成立迪拜、上海、深圳、东京4家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制定集团公司重大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加强前瞻基础研究若干措施”,强化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攻关,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创新,支撑油气勘探开发迈向世界一流。黄土高原,长庆油田以科技“尖刀”撬开“磨刀石”,以独具特色的低渗透、超低渗透、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创造世界级油气生产奇迹;松辽盆地,大庆油田针对特高含水阶段开发效益难题,形成三次采油技术,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洗”出3亿吨原油;天山南北,塔里木油田着力打造我国深地科技攻关高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突破8000米超深层油气勘探死亡线的传统认识,硬核挺进万米深层的“油气禁区”,进一步加快超深层富集油气的“提现”速度。

——加强关键装备研发,用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自己的油气。

万米“双子星”闪耀神州。7月20日,在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开钻50天后,深地川科1井在四川剑阁深山鸣笛开钻。万米“双子星”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探测系列技术跨入世界前列。

挺进深层超深层的背后,是石油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中国石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的生动例证。

深地塔科1井使用的钻机,是宝石机械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100%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全面国产化。这也是继“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入选国家能源局“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2022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后,中国石油在钻井工程领域打造的又一“国之重器”。

——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打造“数智中国石油”。

从“梦想云”进入4.0时代,助力建成中国石油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到中国石油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EISC)揭牌运行,推动工程技术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再到建成投用智能运营中心,实现全产业链统筹优化、生产经营辅助决策、生产运营业务协同……中国石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使“数智中国石油”成为新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催人奋进!

再出发,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向前进,更伟大的胜利就在前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