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2年全国重点能源项目完成投资2万亿元左右;预计全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实际兑现量约20亿吨,稳住电煤供应的基本盘;全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预计1.2亿千瓦以上……
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披露的数据,记录着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铿锵步履。
2022年,能源行业通过全面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向纵深发展,持续强化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能源安全供应能力、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清洁低碳转型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恢宏篇章的重要基础保障。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业与能源” 作者:刘光林)
量足价稳——
能源安全保供直面风高浪急
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44.5亿吨,同比增长8%,比上年同期增加3.6亿吨。在我国,有煤炭“兜底”,能源保供的底气便十有八九。2022年,尽管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我国能源行业深入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国内外能源市场变化,发挥多元供应优势,实现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价格总体稳定。
中电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8.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5.4%。目前,采暖季用气合同已基本落实,地下储气库注气进度执行良好。
量足的同时,更能保证价稳。面对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能源行业及时研判、超前谋划,极力降低天然气采购成本,合理引导天然气消费;央企发挥“资源池”优势,增大国产气和进口管道气、进口LNG长协气等稳价资源占比,主要供气企业管道气平均价格多在每立方米2—3元,部分尖峰增量气源价格也控制在每立方米4—5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为抑制国内煤价的暴涨势头,相关部门在2021年推出深化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又于2022年年初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打通了煤电成本与价格传导的堵点,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保障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效化解了电厂的“燃煤”之急。2022年9月以来,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据中电联的数据,2022年,全国煤电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六成,稳住了电力保供大盘。
2022年,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集气总站——轮南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式投产,我国西北地区的天然气可以顺畅输送至内陆地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2022年7月1日与12月30日,白鹤滩水电站送江苏、送浙江两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分别竣工投产。此外,2022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还建成投产南阳—荆门—长沙、荆门—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并开工建设福州—厦门、驻马店—武汉、武汉—南昌、张北—胜利、川渝和黄石特高压交流工程,以及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2022年上半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供区累计完成“西电东送”电量963亿千瓦时,超计划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2022年,晋电外送1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55%,外送省份增至22个;疆电外送1256.6亿千瓦时;宁电外送945亿千瓦时,同比提升4.53%。
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据中电联的数据,2022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525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0.5%,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
2022年夏季,受罕见高温和来水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出现缺口。相关省份通过实施有序用电,坚决守住了保障民生用电这条能源保供的红线和底线。
应急保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史同期极端高温、最少降水、最大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四川电网面临能源保供关键时刻。国家电网系统最大限度支援四川,陕西每日全力向四川输电1.32亿千瓦时;甘肃启用220千伏早广线每日向四川送电215万千瓦时。同时,全国13家省级电力公司派出50台中压发电车向四川集结。
电力行业持续增强服务和保障经济民生的能力,全面完成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主要目标任务,2022年累计为电力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1800亿元,有力保障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清洁低碳——
转型发展步伐坚定不辍
2022年,持续动荡的国际局势,严重威胁着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但并没有迟滞我国能源行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的步伐。
“煤炭消费比重已经降至56%。”2022年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首场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电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全口径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3%和30.8%。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8.7%,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6.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我国能源结构更趋优化,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步履更加坚定。
传统能源更好地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煤电行业“去产能”之后,继续向“降成本”“补短板”的方向纵深推进。2022年4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当年要继续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2.2亿千瓦,目前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同时,为实现“十四五”煤电“三改联动”规模在6亿千瓦左右这一目标,2022年一定会全力以赴。
另外,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2022年8月29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清洁能源持续发展。2022年,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提速。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加速,旭龙水电站获得核准,全国水电装机4.1亿千瓦。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建成投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沿海核电项目进度得到积极有序推动。2022年,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9705万千瓦已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推进,预计全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亿千瓦以上。
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截至2022年11月15日,当年全国已核准抽水蓄能电站32座,总装机规模4329.8万千瓦,投资2913亿元,沂蒙、敦化、周宁、梅州、阳江、长龙山、荒沟、金寨等多座抽水蓄能电站相继投产发电。
展现发展绿色能源的雄心。全部场馆用能使用“绿电”的北京冬奥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如何“一起向未来”。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冬奥会后,这股“绿色”永久融入我国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血脉之中。
2022年,我国对多种能源新产业新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开展核能集中供热。2022年11月15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正式启动供暖,助力山东省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这标志着我国核能供暖技术和产业的日趋成熟。
当前,氢能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板块”。我国也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探索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和商业化应用路径。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进程中,大型能源央企的投入给产业走向成熟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中国石化正在以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氢能产业,2022年12月25日,我国单套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中原油田成功投产,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同日,由东方锅炉和攀枝花花城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建的国内首个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在攀枝花市正式运营。该站的建成和东方锅炉首批氢能公交车的投运,助力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新型储能加速向商业化初期过渡。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并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的市场定位,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2022年12月,国内共发布234个电储能项目(包括规划、建设和运行),规模共计38.6吉瓦。其中,新型储能项目规模合计13.4吉瓦/31.0吉瓦时,与2021年同期相比,储能规模大幅提升。
独立自主——
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大国重器’必须也只能由自己来掌握。”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曾撰文指出,要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装备攻关。
2021年12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着力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数字化技术创新。加快5G、区块链在能源领域应用,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探索氢能、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发展新模式。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能源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22年10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关于建立〈“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监测机制的通知》,着手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监测机制。
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能源领域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捷报频传。
在煤炭领域,2022年7月7日,由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联合太原研究院研发制造的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下线,大幅提升了锚杆支护施工效率与智能化水平。2022年11月,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大断面岩巷智能掘进成套装备在陕煤矿区成功应用,开创了我国岩巷智能掘进的先河。
在油气领域,2022年7月28日,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涠页-1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22年8月,在“深地工程”顺北油气田基地,顺北803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标志着我国已掌握超深层油气优快钻进技术,攻克了超高强度套管、钻杆、钻井液、测控仪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由“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跨越。2022年11月,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纬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被专家组鉴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成本较国际水平降低50%。
在新能源领域,2022年,国内功率最大(6.2兆瓦)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在广东湛江罗斗沙海域顺利完成安装。另一个喜讯是,由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中国企业在光伏科技领域站上世界之巅。
2022年,能源行业积极开展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能源系统数字化升级提速。
2022年7月29日,由国家能源局指导,多家能源企业共同建设的服务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能源碳链”发布,其核心能力是实现能源行业及上下游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交易、核查全过程可信管理,打通企业、交易机构、核查机构、用户之间的数据壁垒,增强碳排放全环节数据可信度,优化碳核查、碳交易、碳监管等业务流程,提高碳排放管理全流程协同效率。
近年来,由南方电网发布的“南网公有云”,已初步实现全域数据在数据中心实时统一汇聚、全面融合。目前,“南网公有云”数据总量已超过“十三五”初期的100倍。南方电网大数据中心目前已汇聚了全网超过3.2PB的数据,全域物联网平台已接入3447条输电线路、2095座变电站、6005座配电房在线监测数据。
2022年7月23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聚焦能源电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构建的国产化电力工控系统——“华电睿”系列电力工控系统成功入选“2022年国有企业数字技术十大典型成果”,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际领先。
2022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建成世界采矿业最大的企业级5G专网,实现跨三省井上区域全覆盖、11个选煤厂全覆盖、年产1600万吨上湾井工矿全覆盖,并完成其他矿井10个综采面、4个掘进面、3类数十台机器人等的5G全覆盖,利用5G技术打造智慧新矿山。
能源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推动能源创新平台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拥有国家级实验平台19个,累计拥有有效专利97548项,其中发明专利38025项。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国家700摄氏度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关键部件验证试验平台、基于IGCC的绿色煤电国家863计划研究开发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中国石化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勘探开发、炼油、石油化工,以及安全、环保、节能、装备、储运等技术领域的近30项技术。
而今,能源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正打破企业界限,各企业凝聚攻关合力,共同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22年4月22日,由国家电网发起,31家企业、高校及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统筹联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2022年2月28日,由国家电投主办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大会在上海举办。该联盟的目标为全面提升“国和一号”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和先进性,到2023年,全面实现100%设备国产化能力,到2025年,建成“技术上最先进最安全、装备上完全自主可控、经济上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三代核电产业链。
原标题:观察|强国之路 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