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爆发,让日本核电产业迎来转折,这场由地震海啸引发的灾难,让日本对核能的态度从依赖转向审慎。事故发生后,54座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几乎全部关停,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30%骤降至接近零,政策层面也确立了“尽量减少”核能使用的导向。(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文/范珊珊)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国际 > 正文

福岛核事故14年后,日本重返核电

2025-07-10 13:16 来源:能源新媒 作者: 范珊珊

2011 年福岛核事故的爆发,让日本核电产业迎来转折 ,这场由地震海啸引发的灾难,让日本对核能的态度从依赖转向审慎。事故发生后,54 座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几乎全部关停,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 30% 骤降至接近零,政策层面也确立了 “尽量减少” 核能使用的导向。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  文/范珊珊)

14 年后的今天,日本正加速重返核电赛道。截至目前,54 座关停的反应堆中已有 14 座重启,另有 11 座处于重启审批流程,两座在建的大间核电站和岛根 3 号机组也已提交申请。这一进程的背后,是政策的重大转向——今年2 月,日本在《2040 年能源计划》中删除了 “尽量减少核能” 的表述,转而提出 “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脱碳能源”,明确将核能重新定位为核心能源。

推动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与日本的能源困境紧密相关。作为能源自给率不足 10% 的国家,日本 90% 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其中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占比极高。2022 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的天然气价格飙升,让身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的日本遭遇沉重打击;而 AI 数据中心的兴起更颠覆了 “人口减少导致电力需求下降” 的预期 。日本对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能耗进行了重新评估,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能耗将增加一到两倍。

同时,减排压力也迫使日本重新审视核能。福岛事故后,日本为填补电力缺口大幅增加化石燃料使用,导致 2011-2023 年煤炭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与欧美 “减排超 50%” 的趋势背道而驰。若要实现 2050 年碳中和目标,仅靠可再生能源远远不够,核能成为平衡能源安全与脱碳的关键选项。

不过,重启之路并非坦途。政策层面的强推与社会层面的疑虑,构成了当下日本核电重启的核心矛盾。

未来之路

日本的核电探索,始终与能源安全需求深度绑定。早在 1966 年,日本首座商用核反应堆便投入运行;1973 年石油危机的冲击,让核能被确立为国家战略重点 —— 彼时,日本 66% 的电力依赖石油,而核电被视为打破 “能源枷锁” 的钥匙。此后数十年,日本核电快速扩张:到 2011 年事故前,核电已贡献全国 30% 的电力,装机容量达 47.5 GW,甚至计划 2017 年将占比提升至 41%、2030 年至 50%,并通过 “封闭式燃料循环” 技术最大化利用进口铀资源。

图表来源——IEA

福岛事故虽让这一进程中断,但并未终结日本对核能的长期规划。如今,日本已明确了清晰的复苏路径:中期到 2040 年,核电比例达到20%(恢复至事故前水平),同时将化石燃料发电占比从 2023 年的 70% 降至 30%-40%,为碳中和铺路。

技术层面,日本正押注更安全的下一代反应堆,规划了五条路线:最接近落地的是高温气冷堆,预计 2030 年代投入运行;紧随其后的是先进轻水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快中子反应堆,最终目标是实现核聚变。其中,SMRs 因 “建造快、成本低、安全性更高” 被寄予厚望 。日立能源首席执行官安德烈亚斯・席伦贝克认为,这类技术能降低类似福岛事故的风险,是长期主流方向。

但SMRs的落地仍面临挑战。日本中部电力公司全球业务首席执行官佐藤宏树坦言,由于监管机构谨慎、社会对新技术存疑,SMRs在日本普及可能要等到2040年后。为此,日本选择 “海外先行”:通过投资美国 NuScale、与美日合资企业 GE Vernova Hitachi 合作在加拿大建 SMR 项目,既积累技术经验,也维持核供应链竞争力。

从 1960 年代的起步,到 2011 年的挫折,再到如今的重启,日本核电的轨迹始终围绕 “能源自主”与“发展需求” 展开。福岛事故14年后的这场回归,既是对现实能源困境的回应,也是对未来脱碳与技术竞争的布局 —— 只是这条路上,安全与信任仍是绕不开的话题。


原标题:观潮 | 福岛核事故 14 年后,日本重返核电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