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湖南省发改委发布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0799号建议的答复,提到,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全省纯电动公共汽电车占比97.48%,新增公交车新能源占比100%,新能源公交推广比例全国领先,纯电动巡游出租车占比55.3%。充电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累计建成充电桩33.61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实现全覆盖,社会公共充电桩快速增长,公路沿线、居民小区充电桩有效提升,基本实现全省充电“一张网”。
原文如下: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0799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抓住“双碳”转型机遇,全面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通过政策谋划、聚焦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和试点示范,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一、关于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目前,全省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湘政发〔2022〕19号)。发改、工信等部门牵头制定了能源、工业领域以及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积极稳妥推进各行业领域碳达峰。此外,以双碳工作为引领,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全面加强资源节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系列措施方案。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我委研究制定《湖南省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工作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湖南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湖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方案。
二、关于重点领域转型升级
1.能源领域。在确保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截到2024年底,全省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436万千瓦、灵活性改造95万千瓦、供热改造完成150万千瓦。稳步建构新能源体系。启动能源数字化基础工程建设。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3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四五”风光装机规划目标。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传统火电成为全省第一大装机主体。
2.工业领域。坚持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双轮驱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能效诊断,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重点用能设备更新。协调工信、市场监管、机关事务等行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湖南省2024年节能监察计划》,围绕项目节能验收质量、节能审查意见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监察问题整改“回头看”、能耗在线监测端系统建设、公共机构能效等重点内容,明确省市两级年度重点监察任务。编印省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统计监测报告,完成国省162家企业节能监察任务,为156个企业、园区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省工信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编制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516家工业企业和1个工业园区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024年新增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95家、绿色园区1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5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严格“两高”论证和节能审查,把好能耗双控源头关。印发《湖南省“两高”项目管理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两高”项目节能审查的通知》,建立存量“两高”项目清单、“十四五”拟投产达产“两高”项目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
3.交通领域。提升交通绿色出行。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长沙市等四市获“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积极推进绿色出行行动,全省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超55%,长沙等五市获“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称号,绿色出行比例超75%。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全省纯电动公共汽电车占比97.48%,新增公交车新能源占比100%,新能源公交推广比例全国领先,纯电动巡游出租车占比55.3%。充电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累计建成充电桩33.61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实现全覆盖,社会公共充电桩快速增长,公路沿线、居民小区充电桩有效提升,基本实现全省充电“一张网”。
4.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2024年9月,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省两家企业的2种产品获批国家碳足迹试点,分别是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的厚钢板-风电用钢、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轧辊。试点工作正在按照市场监管总局明确的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标识“四个统一”要求扎实稳步推进。2025年3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针对认证机构能力和认证人员能力、试点企业保证能力等作出了明确要求,为我省高质量完成试点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导和根本遵循。
三、关于绿色金融支撑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服务美丽湖南建设“11条”措施,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分别部署开展金融支持专项行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5条”措施,部署推动金融支持节能降碳重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湖南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人民银行总行和省委省政府政策精神,安排金融机构、企业交流经验做法,部署后阶段绿色金融重点工作任务。截至202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增速21.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9个百分点。
二是精准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省发展实际,围绕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融资需求,加大绿色信贷投放。重点领域上,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项目,加大融资对接支持,合理满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等领域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6.7%、23.5%、21.7%,增速均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增速。重点区域上,积极满足长株潭地区低碳转型、洞庭湖区生态发展等区域绿色融资需求,大力支持湘潭市气候投融资试点、郴州嘉禾县铸锻造产业转型金融试点等先行工作,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4年末,试点先行区域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3.8%,高于全省绿色贷款增速2.7个百分点。
三是丰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新模式,引导银行将碳排放权、用能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等多种环境权益纳入抵质押品范围,拓宽绿色贷款抵质押方式。截至2024年末,全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规模实现翻番。探索推广“碳账户+”金融服务模式,在娄底、湘潭等地区开展“碳账户”试点,为企业和个人建立碳账户,依托市场主体碳排放、碳足迹等数据信息,推广“碳账户+”金融服务模式,累计为900多家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超60亿元。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规范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绿色融资企业及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和《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分类指南》。省委金融办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央驻湘金融监管部门引入国有企业湖南数据产业集团承建,共同推动建立湖南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