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受到资本、上市公司及动力电池企业的关注,各方纷纷对该领域进行投资。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电池联盟cbcu”ID:zgcbcu 作者:子蕊)
多家企业加码负极材料
5月11日,贝特瑞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在云南大理开工,项目项目分3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预计投资23.92亿元,建设包括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二期项目规划包括新增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三期项目规划包括新增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线。
同一天晚上,君禾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4.5亿元认购黑龙江哈工石墨科技有限公司新增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哈工石墨 20%的股权。
君禾股份表示,随着新能源应用的普及度不断提高,负极材料制造行业作为锂电池上游核心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在立足水泵行业主业前提下,拟投资哈工石墨深加工全产业链优势企业,积极拓展新能源负极材料新方向,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和君禾股份一样,选择跨界“负极材料”的企业还有主营业务为预焙阳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索通发展和致力于钛产业深度整合及新材料研发制造的化工企业龙佰集团。索通发展拟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首期5万吨项目,项目预计投资7.2亿元;龙佰集团子公司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35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巨头对于负极材料的争夺更加激烈。
2月,宁德时代与中科电气签订增资协议,宁德时代或其全资子公司拟向中科电气控股子公司贵安新区中科星城增资2.8亿元,用于贵安新区中科星城投资的“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2月18日,璞泰来投资的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一体化项目于邛崃市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80亿元,计划年产能20万吨。
2月24日,国轩高科全资孙公司投资的内蒙古乌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规划建设年产能40万吨,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计划建成10万吨负极材料,二、三、四期计划建成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4月,宁德时代全资控股子公司问鼎投资、比亚迪以及宁德新能源、昆仑资本对杉杉股份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进行增资,增资金额合计30.5亿元,认购上海杉杉锂电新增注册资本合计3.05亿元。
4月24日,云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新增股东亿纬锂能,持股比例达40%······
企业如此青睐负极材料,是因为该领域空间巨大。
2025年我国负极材料需求量或达145.6万吨
据了解,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其中,碳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类、石墨烯类和无定型类;非碳材料主要包括锡基材料、钛基材料、氮活材料和硅基材料。
锂电池出货量的增长,带动负极材料需求的大幅上升。《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77.9万吨,同比增长86.4%。GGII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456GWh,按照1GWh需求1000吨负极材料估算,则2025年负极材料的需求量达到145.6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量的增长及供应量的不足,导致负极材料价格的提升。据SMM报道,今年年初开始,负极材料的成本持续上涨,部分小厂提价在3000元/吨-5000元/吨不等。今年二季度开始,负极材料主流大厂也开启新一轮的价格谈判,一季度的成本上涨陆续体现。
负极材料现状及未来趋势
当前,负极厂商新增产能多为一体化项目。这是因为一方面,负极厂商希望提高石墨化自供比例保证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降本并改善盈利能力。
如杉杉股份在2021年加速推进内蒙古包头二期和四川眉山一体化基地的扩产,其中内蒙古包头二期一体化产线设计产能6万吨,石墨化产能配套5.2万吨,已于2021年末试产,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可以实现达产;四川眉山一体化基地设计产能20万吨,一期10万吨计划2022年底前实现投试产。该公司认为,一体化基地的建设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物料周转率,且对石墨化工艺进行了大幅优化,将进一步降低石墨化成本,实现持续降本增效。
业内人士分析,考虑到能评审批趋严影响项目投建进展、石墨化项目投产后仍需约半年时间完成产能爬坡,预计未来一年内石墨化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将维持。
此外,现阶段,人造石墨为负极主流路线。但随着市场对于锂电池性能需求的提高,拥有更高比容量的硅基材料被视为未来极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预计到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需求量有望达到31.3吨。
有观点认为,负极材料的高景气度仍将延续。同时,产业在2022年上半年仍将继续面临石墨化供应紧张且价格保持高位、原材料供应趋紧和价格上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