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而美法案》(简称OBBBA)已于当地时间7月4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这或将引发一场新能源行业的“地震”。
据了解,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此前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简称FEOC)的限制。业内专家分析指出,这些变动一方面将重塑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格局,另一方面也将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转载来源:电池中国 作者:云霓)
对中国储能行业的影响“利弊交织”
此前,IRA法案曾允许储能项目独立申请投资税收抵免,推动美国2024年大储装机达到29GWh。但OBBBA法案不仅取消该抵免,还禁止将储能系统接入享受补贴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机构测算数据显示,“取消投资税收抵免,将使其大储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从12.8%降至8.3%,将大大降低储能项目的投资价值。”
从对中国储能行业的影响看,一方面,该法案通过严格的“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条款限制中国供应链参与,规定2025年12月31日后建设的项目,若涉及FEOC和指定外国实体(如中国特定电池生产实体等),将无法享受投资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收抵免(PTC)。
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促使中国储能企业抓住对美出口的“窗口期”,在今年年底前加速推进存量项目落地,短期内对美发货量有望增加。但长期看,后续的新增投资可能会出现明显收紧的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抬高市场壁垒以限制中资企业。一是股权穿透审查,要求外资持股低于25%;二是供应链审查升级,电池厂商需证明锂、钴等关键矿物加工环节,未被“受控外国实体”掌控,否则可能丧失30%ITC资格;三是禁止通过技术许可、生产合同实施“有效控制”。
有分析指出,中国供应全球90%的储能电池,“大而美”法案各项审查趋严,将极大增加中国企业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若无法满足审查标准,产品竞争力将大打折扣,面临被排除出补贴范围的风险,进而影响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当前美国约50%的储能电芯依赖中国进口,有机构预测,政策的不确定性,或将导致2026年美国储能装机下降29%。
值得一提的是,在户储方面,“大而美”法案也取消了屋顶光伏的30%税收抵免,终止了对独立储能设备的支持。这将导致户储系统成本上升,削弱项目的经济性,延长投资回报周期。
不过,“大而美”法案也有一些有利的调整。例如,取消ITC提前退坡计划,大储ITC补贴时间从2032年延至2036年,为储能行业提供了更长的政策支持窗口;减缓了退坡幅度,该法案条款规定,储能项目若在2033年年底前开始建设,抵免为100%,2034年75%,2035年50%,2036年以后抵免停止,退坡节奏(25%/50%)较之前的逐年大幅削减(20%/40%/60%)更平缓,有利于稳定美国大储项目的经济性和投资者预期,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环境。
此外,据了解该法案还放宽了对外国敏感实体的限制,与此前“任何组件、关键矿物来自禁止外国敏感实体,则无法获得补贴”相比,当前版本法案规定,从外国敏感实体获取的材料成本,在总材料成本中的占比要在2026年-2029年,分别低于60%/55%/50%/45%,2030年及以后低于40%,仍可获得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中国储能产业链对美出口和技术授权模式。
中国储能产业链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加剧
显然,“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减少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同时保护其本土产业。但在锂电产业链方面,美国本土制造的成本远高于中国,且对中国关键材料和组件的依赖度极高,例如锂电池进口近88%来自中国,储能电芯也至少有50%需要依赖从中国进口。
因此,“大而美”法案FEOC条款下,强行剥离中国供应链,可能导致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阻,也将使中国企业出海北美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低补贴甚至零补贴的苛刻条件下,中国储能产业链企业长期积累的成本优势有可能会被放大,有利于在未来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与此同时,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防范相关风险,中国储能产业链企业的海外市场布局已愈发广泛,从早期集中于欧美等传统市场,逐步拓展至全球各大区域。
从海外订单规模看,今年上半年,中企签订的海外储能订单近125GWh,热门区域包含中东、欧洲、东亚、澳大利亚、南美等,尤其中东以超35GWh的订单居于首位。中国储能企业正从依赖欧美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均衡发展,中东、拉美等地区的需求快速增长,正对冲美国市场的萎缩。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5年新兴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将占全球65%,其中中国企业参与度超50%。沙特、巴西等国将中国技术标准纳入新能源基建规范,将推动中国储能设备等产品的标准输出。
此外,在东南亚,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协同布局,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瑞浦兰钧、蜂巢能源等超10家电池企业,以及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华友钴业、新宙邦、龙蟠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均已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在欧洲市场,中企也在迅速构建超越日韩企业的强劲竞争力。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企正通过供应链韧性建设、技术迭代与市场多元化,在全球储能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期重塑竞争优势。密切跟踪政策动态、灵活调整战略布局,将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能力。
原标题:储能松绑、中企受限,美国“大而美”法案下产业链重构风险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