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需求响应机制对于缓解中国当前的供需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加坡有着较为成熟的需求响应机制。首先,介绍新加坡电力市场的改革历程及当前主要运营机制,重点介绍新加坡现货市场下的需求响应机制,分析其结算机制,概括总结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的特点和实施效果;然后,通过IEEE

首页 > 配售电 > 国外经验 > 评论 > 正文

深度文章 | 新加坡电力市场需求响应机制及对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

2020-09-28 13:54 来源:中国电力 

摘 要:需求响应机制对于缓解中国当前的供需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加坡有着较 为成熟的需求响应机制。首先,介绍新加坡电力市场的改革历程及当前主要运营机制,重点介绍新加坡现 货市场下的需求响应机制,分析其结算机制,概括总结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的特点和实施效果;然后,通 过 IEEE30 节点系统算例对不同市场场景下需求响应的实施效果进行讨论;最后,基于中国当前现货市场 单边交易机制,提出近期中国开展现货市场需求响应的启示和思路。

(来源:中国电力 作者:张兰,张经纬,肖云鹏,荆朝霞,陈柏柯,关玉衡,罗钢,白杨)

0 引言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电力资源的 配置,是当前电力市场改革的重点工作。需求响 应是缓解电力系统供需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的 有效手段。促进需求响应资源在市场中的参与, 关键是设计完整的需求响应机制,而这一机制的 设计与电力市场的类型密切相关。当前国外许多 电力市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货市场需求响 应机制,对国外电力市场需求响应机制进行深入 研究,总结市场运行规律,可有效指导中国现货 市场需求响应机制建设。

新加坡国家电力市场(NationalElectricity MarketofSingapore,NEMS)是亚洲第一个解除管 制的电力市场,于 2003 年开始正式运行,由现货 市场和零售市场组成。目前对新加坡电力市场的 研究较多。文献 [1-2] 介绍了新加坡电力市场的运 营机制及改革历程,讨论了新加坡电力体制改革 的利弊;文献 [3] 从价格机制出发介绍了新加坡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电力市 场价格机制的设计建议;文献 [4] 从风险管理的 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加坡电力市场的结算机制及 结算算法;文献 [5] 介绍了新加坡现货市场需求 响应机制实施前用户的负荷需求弹性及价格响应 行为;文献 [6] 对新加坡居民用户的负荷曲线进 行建模,提出了居民用户可行的需求响应方式; 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与需求响应市场机制密切相 关,文献 [7-9] 结合市场改革历程,分析了新加坡 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的运营与结算;文献 [10] 对需求响应资源参与后新加坡现货市场出清机制 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需求响应资源的激励与补 偿机制;文献 [11] 分析了新加坡现货市场机制下 需求响应用户作为价格接受者的报价策略。

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跟踪新加坡需求 侧响应机制最新的变化,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对中国电力市场的建议。

1 新加坡电力市场体制

新加坡的电力供应较为充裕,2018 年用电量 为 504 亿 kW·h,总装机容量为 13 646 MW,电力 最高负荷为 7071 MW,仅为总装机容量的 52%[12]。 从电源结构来看,以火力发电为主,占比高达97.1%,在火力发电的电源中,天然气占据主导地 位,且占比逐年增加,其次是燃油和煤炭。

新加坡电力工业在 1995 年正式开始市场化竞 争的道路,1998 年建立了电力供应批发市场。当 前的市场管理机构主要为能源市场管理局 (EnergyMarketAuthority,EMA)和能源市场公 司(EnergyMarketCompany,EMC)。EMA 作为监 管机构,负责保证电力市场提供可靠、经济、高 效的电力供应,旗下设立了独立的电网调度机构 (PowerSystemOperator,PSO),负责市场用户 的优化运行调度;EMC 负责筹建和运营新的批发 市场,并于 2003 年建立了现货批发市场。

随着现货市场的成立,新加坡零售市场也逐 步放开,用户参与的限制条件从 2001 年的用电功 率高于 2000kW,逐渐放开至 2015 年的月用电量 大于 2000kW·h,使得更多的商业用户能够参与 零售市场。2018 年,新加坡实施“开放电力市场 (openelectricitymarket,OEM)”政策,允许一 般的家庭和商业用户自由选择零售商,电力市场 开启了全电量零售业务。

现如今,新加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发电 和零售电力市场,并引入了每 30min 进行一次现 场竞价的批发电力市场,监管框架也日益完善。 新加坡电力市场运营框架如图 1 所示。

微信截图_20200928134340.png

2 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

新加坡电力现货批发市场仅由实时市场组 成,电能量和辅助服务作为市场运营产品,以30min 为时间尺度进行联合优化出清。电力用户 可以通过 2 种方式参与现货市场:一是作为可中 断负荷参与备用市场;二是提交负荷削减报价, 参与现货电能量市场。可中断负荷机制最早于 2004 年实施,允许最小负荷削减量达到 0.1MW 的用户在系统失稳的条件下提供备用服务,并给 予用户相应的备用补偿,目前提供可中断负荷服 务的用户注册容量为 27.5MW[13]。可中断负荷的 容量及调用率较低,且仅参与新加坡备用市场, 无法对电能量市场中的价格飙升现象进行响应, 因此需求响应机制特指用户在电能量市场中提供 负荷削减报价的机制。

在 2003 年现货市场刚成立时,需求响应资源 尚未参与,现货市场在某些高峰时期会出现潮流 阻塞及价格飙升现象。为进一步开放电力市场, 减少现货市场高峰电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 性,2016 年 EMC 正式开始运行现货市场需求响 应机制,允许零售商和负荷削减容量在 0.1MW 以上的竞争性用户在现货市场中提交需求响应报 价,并根据出清和调用结果获得相应的激励补 偿,若实时响应结果与出清结果偏差较大,需求 响应用户还将面临相应的惩罚。

2.1 报价内容

在实时运行开始前 65min,发电企业和需求 响应用户需要提交发电报价和需求响应报价。

2.1.1发电侧报价

发电企业需要提交电能量和辅助服务报价, 以及发电机组的相关运行参数。电能量报价最多 由 10 个电量-价格段组成,表示不同价格下发电 企业愿意提供的发电量,报价上限是 4500 新加 坡元/(MW·h),下限是–4500 新加坡元/(MW·h)。 辅助服务报价主要包括调频报价和备用报价,其 中备用报价又包括主要备用报价、二次备用报价 和紧急备用报价。每种辅助服务产品报价最多由 5 个电量-价格段组成,没有价格下限,调频、主 要备用和紧急备用的报价上限分别为 300、4250 及 3250 新加坡元/(MW·h)。

2.1.2需求侧报价

需求响应用户提交的报价主要包括总负荷 量、负荷削减量-价格段(最多 10 段)和负荷爬 坡率。其中总负荷量表示负荷削减量没有调用时 的负荷值,应该比申报的各段负荷削减量的总和更大;负荷削减量-价格段表示不同价格下用户愿 意削减的负荷量,这一价格必须大于某一价格下 限,通常这一价格下限较高,因此只有当电能量 价格较高时才会发生负荷削减;负荷爬坡率包含 负荷向上爬坡率和向下爬坡率,指明负荷达到调 度水平值所需要的时间。

2.2 出清机制

考虑需求响应用户报价后,新加坡现货市场 出清机制如图 2 所示。 在发电企业与需求响应用户提交报价前,PSO 会首先公布系统的负荷需求和调频需求;发电报 价和需求报价提交后,PSO 将会根据市场出清模 型(marketclearingmodel,MCM)[10],结合网络 拓扑对发电企业和需求响应用户的报价进行联合优 化,得到发电资源和需求响应资源的优化调度 结果。

微信截图_20200928134546.png

2.3 结算机制

通过执行 MCP,可以分别得到电能量平衡约 束、备用平衡约束和调频平衡约束的拉格朗日乘 子,进而计算出各个节点的电能量、备用和调频 价格,作为发电企业的结算价格。PSO 每 0.5h 对 各个负荷节点的电能量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 统一新加坡电能量价格(uniformSingaporeenergy price,USEP),作为零售商和其他电力用户参与 现货市场的结算价格。 

批发市场采用“事前定价,事后定量”的方 式按日结算,即在每个交易时段开始前确定该时 段的结算电价,之后按市场参与者实际发、用电 量进行结算。

系统的辅助服务费用按“谁受益、谁承担” 的原则进行分摊。调频费用由用户和运行机组共 同承担,备用费用由该时段运行机组分摊,出力较高的机组和可靠性较低的机组分摊比例更大。 其他辅助服务(如黑启动)由 EMC 与发电商通过 双边合同进行购买,费用由用户均摊。

对于需求响应用户,EMA 还设置了专门的激 励与惩罚机制,促进和规范需求响应资源在现货 市场中的参与。

2.4 需求响应机制总结

2.4.1需求响应机制的特点

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具有 4 个明显特点:一 是存在较高的激励补偿机制;二是需求响应报价 存在较高的报价下限;三是存在严格的惩罚机 制;四是需求响应用户的基准负荷(未削减时的 总负荷)由用户自行申报。

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为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 设置了较高的激励补偿价格,这一补偿费用最终 由所有用户共同承担。激励补偿总量为附加消费 者福利的 1/3,剩余的 2/3 由所有用户共享,因此 用户在需求响应机制中始终作为获利方。

新加坡需求响应报价地板价设置为平衡归属 价格(balancevestingprice,BVP)的 1.5 倍。BVP表示采用最经济发电技术并且容量占比达到新加 坡总需求 25% 以上的发电机组进入市场后的长期 边际成本。这一地板价多数都高于现货市场实时 电价,因此需求响应的调用机会较少,减少了需 求响应用户的投机行为,但也抑制了需求响应的 实际参与度。2018 年,需求响应参与时段占比仅 为 2.35%。为了进一步激励需求响应资源的参与 力度,EMA 在 2019 年对现有的需求响应机制进 行了初步的改进尝试,决定降低需求响应报价的 地板价,由 1.5 倍 BVP 降低到 1.3 倍 BVP,并在 2020 年第一季度进行试运行,根据试运行结果决 定是否进一步降低地板价至 1.1 倍 BVP。

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为用户的负荷调度偏差 设置了较高的惩罚价格,这一设计也是为了规避 用户的投机行为。如果负荷调度偏差的惩罚较 小,远低于参与需求响应能够获得的利润,那么 用户会通过申报虚假的负荷消费量寻求获利机 会。较高的需求响应报价地板价和严格的惩罚机 制相配合,能够促使需求响应用户申报真实的负 荷需求,以免因为实际负荷调度偏差产生严厉的 惩罚,从而有效规避投机行为。

新加坡需求响应用户的基准负荷由用户自行 申报,而不由调度机构进行核定,这对用户侧负 荷预测的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用户无法 准确预测实际负荷,那么在实时市场中会受到较 为严厉的惩罚。而在美国 PJM、CAISO 等市场 中,需求响应用户的基准负荷由 ISO 根据工作 日、休息日的历史负荷进行核定[14],这一机制虽 然降低了用户由于预测不精确而受到惩罚的风 险,但也提高了用户投机的可能性,用户可以通 过人为提高历史基准负荷的方式来投机,例如在 削减日前一周额外增加用电量,此外在正常的工 业减产活动中,用户也容易产生投机行为。

2.4.2需求响应机制的实施效果

新加坡现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最明显的实施 效果是缓解了线路潮流阻塞和价格飙升的现象。

需求响应机制实施前,在负荷高峰时期,由 于输电线路存在功率传输限值,系统容易出现阻 塞现象。在 2015 年,新加坡电网产生潮流阻塞的 线路共有 10 回,产生阻塞的时段共有 200 个,占 全年总调度时段数的 1.14%;需求响应机制实施 后,需求侧资源的调用缓解了发电侧的压力,减轻了系统的阻塞现象,在 2016 年,新加坡全年阻 塞线路降至 6 回,阻塞时段总数也降低到 10 个; 到 2018 年,阻塞时段总数进一步降低到 3 个,在 全年绝大多数时段,新加坡节点电价间的差异不 超过 10 新加坡元/(MW·h)。

需求响应机制实施前,当发电机组出现非计 划停运时,由于只能调用成本较高的发电机组进 行发电,容易产生价格飙升现象。在 2015 年,日 平均 USEP 高于 210 新加坡元/(MW·h)的天数共 有 6 天,最高日平均电价达 到 5 3 0 新加坡元 / (MW·h);需求响应机制实施后,成本更低、 灵活性更高的负荷资源可以用来代替发电资源, 系统能够以较低的经济成本保证发电与负荷的实 时平衡,有效缓解价格飙升现象;在 2016 年,日 平均 USEP 高于 210 新加坡元/(MW·h)的天数只有 1 天,最高日平均电价为 280 新加坡元/(MW·h)。

4 对中国需求响应机制设计的启示

中国现阶段电力供需矛盾较大,集中体现在 发电资源与需求分布的不平衡。供需不平衡决定 了中国必须要通过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线路进行电 能的传输,在负荷高峰期,部分输电线路/断面难 以满足功率传输要求,系统容易出现阻塞现象。

中国电力现货市场正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包 括南方(以广东起步)在内的多个电力现货市场 采用的是发电侧报量报价、用户侧报量不报价的 市场模式[15-16]。在这一模式下,市场出清采用的 是发电企业的发电报价和调度机构的负荷预测, 用户侧无法在日前和实时市场中提交反映自身用 电价值的报价,造成了对市场主体的区别对待, 用户侧无法充分参与市场,仅是作为价格接受 者,对高电价缺乏响应能力。另外,由于用户侧 缺乏需求响应能力,在夏季负荷高峰期,阻塞现 象较为严重,部分省区由于自身发电能力不足, 可能会存在持续供电缺口,造成调度机构强制性 切负荷等行为。

参考新加坡需求响应模式,同时考虑到现阶 段需求响应用户的市场化进程较短,无法充分认 识市场规律,因此,近期需求响应机制可考虑面 向实时可控负荷开放,单次响应容量不低于 1MW。 具备完善的负荷管理设施、负控装置和用户侧开 关设备,实现重点用能设备用电信息在线监测, 且运行状态良好的市场用户优先。满足上述条件 的市场用户通常具有较为精准的负荷预测能力, 能够有效避免因为负荷预测偏差导致的相应 惩罚。

考虑需求响应后,在日前市场中,发电侧申 报电量电价,用户侧申报用电需求,需求响应用 户还需申报负荷削减量-价格段,报价上下限设置 与发电报价相同。调度机构根据发电报价、需求 响应报价及调度机构的负荷预测进行出清,得到 发电企业、需求响应用户的中标量。需求响应用 户的负荷削减中标量是否调用取决于调度机构,若未得到调用,则用户的用电量不能低于日前申 报用电需求的 95%;否则将面临一定的惩罚。

日前市场中成功中标的需求响应用户都将获 得容量补偿费用,若负荷削减中标量在实时得到 调用,还将获得电量补偿,补偿价格为实时电 价,日前申报的用电需求按照日前市场电价结 算。若需求响应用户的实时调用结果与出清结果 的偏差较大,需求响应用户将面临一定的惩罚, 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用户的投机行为。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推进,市场模式将 逐步从单边交易机制过渡到双边交易机制,最终 建成电能量与备用联合优化的电力现货市场模式[17]。 在不同的市场阶段,需充分考虑需求响应资源在 市场中的作用[18],结合市场交易品种及特点,设 计需求响应资源参与市场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 制,最大化需求响应资源带来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论文梳理了新加坡电力市场的改革历程及运 营机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现货市场下的需求响 应机制,并用 IEEE30 节点系统算例对新加坡现 货市场需求响应机制在不同阻塞情况、不同报价 下限以及不同供需比下的市场实施效果进行了讨 论,基于中国当前现货市场运行机制,提出了近 期中国开展现货市场需求响应的启示和思路。 不同国家由于政策背景不同,电力市场化改 革的模式和路径也有所差异,没有普遍适用的电 力市场模式。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在激励用户侧 提供辅助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借 鉴新加坡需求响应机制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中国 电力工业所处的发展背景,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 需求响应机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