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2016年12月2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将“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的发展思路。
《规划》中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在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内,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原则,在企业自愿、市场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力度,晋北动力煤基地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煤炭集团,晋中炼焦炼基地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晋东无烟煤基地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集团向亿吨级企业迈进。
山西省已经历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第一阶段2005-2007年,关闭产能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使主流矿井产能规模至30万吨/年;第二阶段2008-2011年,关掉30万吨以下的矿井,使得主流矿井规模提升至90万吨以上的综采机械化矿井,同时55%的产能和47%的矿井整合至七大国有煤矿集团(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能集团(原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煤进出口集团)名下。
整合完成即遭遇煤炭行业下行:整合后产能迅速扩张,同时兼并主体对整合矿井的大规模投入使得其资产负债率迅速拉升,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随即到2012年底又恰遇煤炭市场下行,资金投入缺乏持续性,整合煤矿建设进程放缓。2016年开始的煤炭行业去产能标志着煤矿大规模建设阶段告终。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且煤种区域特征明显: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已累计探明的保有资源储量为2674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8.8%,居全国第三位。山西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动力煤主要集中在宁武煤田、大同煤田和河东煤田北部,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也有少量的分布。炼焦煤分布于河东煤田(离柳矿区和乡宁矿区)、西山煤田(古交矿区)和霍西煤田(霍州矿区和汾西矿区)。无烟煤主要分布于沁水煤田(潞安矿区、晋城矿区和阳泉矿区)。
山西省七大煤企仍存在矿井多而散的问题: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共有煤矿1054座,总产能14.5亿吨,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和25%。山西省七大煤企煤矿分布虽有一定的区域特点,但总体来看仍较为分散,特别是晋能集团和山煤进出口集团,矿井分散,缺乏主力产区。
山西省煤炭资源二次整合的可能性较大且将以市场为主导:山西省政府和煤炭企业仍未完全逃出上一轮大规模资源整合的泥沼,将整合重组的主动权交还市场的可能性较大。未来企业可能通过1.省内产业链垂直整合——煤电联营、煤焦钢企业合作等形式展开,且山西在煤电联营方面已有长时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产业链垂直整合可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2.大集团可通过资源互换,来提升企业煤矿和资源的集中度。3.国有重点企业进一步兼并其他类型煤矿。4.省外产业链相关企业通过入股或换股的形式取得煤炭资产。
(文章来源:中信期货研究资讯)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历史
(一)煤炭资源整合背景
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保持高水平增长,煤炭需求大幅度增加,煤炭价格一路走高,年受煤炭价格走高驱动,民营煤矿产量大幅增长,占比从2002年的30%上升至2005年的38%,部分煤炭企业特别是乡镇民营煤矿私挖滥采,安全事故频发,煤炭资源破坏严重。
2005年开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主要产煤省份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目标就是规范整合乡镇煤矿、关闭落后淘汰产能,经过近7年的兼并重组,中国煤炭产量集中度大幅提升,特别是山西、河南、内蒙等主要产煤省份,大部分煤矿基本被指定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所整合,国有煤炭企业产量占比又逐年回升。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大体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7年:2014年4月份开始山西省政府开始在临汾市实施煤炭资源整合试点,2005年6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意见(试行)》,标志着山西省正式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并于2005年8月发布《山西省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方案》,明确了整合目标,并将整合时间划定为2005-2007年。随后在2006年7月又出台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明确了采矿权价款的收取标准。
第一阶段整合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关闭产能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使主流矿井产能规模至30万吨/年,并鼓励和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地方国有骨干煤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改造地方乡镇煤矿,组建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二是,以明确煤矿产权为目的,推进矿业权(探矿权、采矿权)的有偿使用。
第二阶段2008-2011年: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组建特大型煤炭集团的目标。2009年4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表明将矿井规模提升至90万吨/年。2009年7月发布《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明确了2010-2015年的煤矿产能和矿井目标,并表明到2011年,形成三个亿吨级和四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到2015年,大集团煤炭产量达到全省的80%以上。
第二阶段整合的目的一是,关掉30万吨以下的矿井,使得主流矿井规模提升至90万吨以上的综采机械化矿井,二是,办矿主体减少,省政府制定了七大国有煤矿集团(同煤集团、焦煤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晋能集团(原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煤进出口集团)主导重组中小煤矿和民营煤矿。
2012-至今,整合后煤矿逐步释放,却恰逢煤炭市场下行,煤矿建设进程放缓,2016年开始的煤炭行业去产能标志着煤矿大规模建设阶段告终。
总体来讲,山西省煤炭产业由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转为由政府主导的国有煤炭企业资源整合,煤炭资源集中度提升,并向国有企业倾斜。
二、整合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整合完成即遭遇行业下行
目前山西省已基本形成了大集团、大基地的企业格局,办矿主体减少,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在全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一些新的情况也开始显现。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一)产能迅速扩张
2008年整合前山西省共有各类矿井2840处,产能94238万吨,到2010年底整合基本完成,全省各类矿井总数下降至1053座,产能提升至124200万吨。经过整合矿井总数下降了63%,产能提升了32%。整合之前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占矿井总数的80%以上,到2013年除个别开采条件较差的地区,基本无30万吨以下的矿井。
2011-2015年为整合矿井的释放阶段,产能和煤矿数量继续有所提升,在此阶段山西省七大煤企产量占比由2011年的50%提升至2015年的62%。
到2016年煤炭行业进入全面去产能阶段,煤矿个数和数量减少。山西省2016年关闭煤矿25座,累计退出产能2325万吨。
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共有煤矿1054座,产能14.5亿吨,其中生产矿井8.9亿吨,建设矿井4.7亿吨,另外还有0.8亿吨的矿井未经过核准。
(二)兼并主体经营风险加大
山西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2年达到顶峰,2008-2012年间,山西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5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0.7%,高于同期山西省总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26.6%升至2012年的32.7%。
2012年后随着煤炭行业进入下行通道,煤炭工业投资初步放缓,2012-2015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8.1%,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由2012年的32.7%,下降至2015年的19.8%。
整合阶段企业用于煤矿建设的资金存在较大的缺口。借债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提升,资产负债率由2008年的63.8%升至2015年的77.2%。资产负债率的提升使得煤炭企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下降,从而使全省煤炭行业经营风险提高。
(三)政策主导,政策制定脱离实际
煤炭资源整合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与开采条件,整合方式一刀切。如宁武、静乐受资源限制,中小煤矿多,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花费巨资购买来的综采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煤炭企业的极大浪费,资源回收率也没有提高,此外该地区的多数矿井虽经整合也很难达到年产90万吨的标准,大规模关闭小矿后,地下的零星、边角煤炭资源无法利用,导致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其次,地方政府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在制定方案时缺少调查研究,人为地将几个虽然相邻、但从技术上整合不到一块的小煤矿归到一起导致整合的煤矿与被整合煤矿都没有积极性,资源整合与提升改造的目标均难以实现。
(四)整合后煤矿建设进程缓慢
整合后煤矿建设进程缓慢,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共有煤矿1054座,产能14.5亿吨其中生产矿井596座,产能8.9亿吨,山西省仍有43%的煤矿和38%的产能处于不同程度的建设阶段。
煤矿建设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主动放慢建设进度。部分企业在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即便是按期投产,盈利性也欠佳,此部分企业多放慢建设进程,延期投产。部分企业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使得建设停滞,由于金融系统不健全,民间借贷规模较大,随着煤炭行业下行资金链断裂,导致煤矿无法正常建设。2.政府干预限制煤矿投产。在产能过剩较突出的环境下,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延迟煤矿建设进程,延长审批时间。
三、山西省煤炭资源现状:储量丰富且煤种区域特征明显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煤质优、煤层多、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
山西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另外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繁峙、广灵等煤产地也有少量分布。全省含煤面积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埋深小于2000m的含煤面积5.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6%。全省119个县(市、区),赋存煤炭资源并已经开采的有91个县(市、区)。
截止2015年底已累计探明的保有资源储量为2674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8.8%,居全国第三位(全国保有资源储量14208.03亿吨)。
山西动力煤主要集中在宁武煤田、大同煤田和河东煤田北部,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也有少量的分布。山西炼焦煤分布于河东煤田(离柳矿区和乡宁矿区)、西山煤田(古交矿区)和霍西煤田(霍州矿区和汾西矿区)。山西无烟煤主要分布于沁水煤田(潞安矿区、晋城矿区和阳泉矿区)
四、山西省煤炭企业现状:矿井多而散
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山西省2016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关闭退出煤矿25座,涉及退出产能2325万吨。截止2016年底,山西省共有煤矿1054座,总产能14.5亿吨,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和25%。
截止2016年山西省七大集团产能合计约8亿吨,煤矿498座,占全省煤炭产能的55%,占全省煤矿数量的47%。其中,生产矿井4.6亿吨,占总生产矿井产能的51%,生产矿井个数233座,占全省生产矿井的39%。
从产能来看,七大集团中焦煤集团产能合计最大,同煤集团的生产矿井产能最大,晋能集团煤矿总数量和生产矿井数量最多。
七大集团煤矿分布有其特点,同煤集团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占其煤矿产能的58%,占其煤矿总数的42%;焦煤集团矿井主要分布于吕梁市,占其煤矿产能的43%,占其煤矿总数的32%;晋煤集团矿井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占其煤矿产能的75%,占其煤矿总数的73%;潞安集团矿井主要分布于长治市,占其煤矿产能的70%,占其煤矿总数的42% ;进出口集团矿井主要分布于长治市,占其煤矿产能的41%,占其煤矿总数的29%;阳煤集团矿井主要分布于阳泉市,占其煤矿产能的47%,占其煤矿总数的33% ;
五、本次整合思路的提出——以市场主导为主
2016年12月2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规划将“推进三大煤炭基地提质,打造煤炭产业升级版”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矿的发展思路。
《规划》中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在晋北、晋中、晋东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内,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的原则,在企业自愿、市场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力度,晋北动力煤基地培育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两个亿吨煤炭集团,晋中炼焦炼基地培育焦煤集团亿吨级煤炭企业,晋东无烟煤基地培育阳煤集团、潞安集团和晋煤集团三大煤炭集团向亿吨级企业迈进。在已有煤炭大集团整合重组基础上,调整优化产能结构,突出动力煤、无烟煤、炼焦煤三大资源品牌优势,通过产业、产权、管理、文化等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分基地、分煤种组建世界一流、国内引领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公司。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900座以内,平均单井规模力争达到180万吨/年。
六、可能的路径及方法
(一)上下游企业整合:省内产业链垂直整合
2012年,山西省下发《省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煤炭、铁路、电源和电网发展是根本,推动煤、电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协作合同是方向,建立正常的煤电价格形成、调整及联动机制是关键,清理电煤环节的不合理收费是基础,促进煤电联营是有效方法。因此,煤电联营的根本所在,是煤电企业在现行体制和环境中,谋求发展寻求自救互利双赢的一次深度合作的尝试。
2012年开始,山西企业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煤电联营模式,2013年底,山西省7大煤炭集团分别与中央5大电力集团以及浙能、格盟等地方电力集团签订了中长期供煤协议,煤电全面合作。电企方面,全省26户发电企业实现煤电联营,占主力火电企业装机容量的73%,18户主力火电企业与煤炭企业签订了电煤供应长协合同,占主力火电企业装机容量的57.4%。而到了2015年主力火电企业80%以上实现煤电联营。
在2017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山西省将继续深化煤电联营,推动煤电材、煤焦化、煤焦钢一体化发展。煤炭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畅通煤炭产品的销路,增加煤炭企业适应市场的多变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而煤炭下游企业可以得到稳定的燃料来源,降低经营成本与风险。
(二)企业资产互换:大集团资源互换
煤炭企业通过资源互换,形成晋北动力煤集团,主要经营,大同、朔州、忻州所属的大同煤田、宁武煤田的煤矿,目前该区域主要由同煤集团和中煤平朔经营。晋中炼焦煤集团经营吕梁、晋中、太原、临汾、运城所属的河东煤田、霍西煤田、西山煤田的煤矿,目前该区域主要由焦煤集团经营;晋东无烟煤集团经营阳泉、长治、晋城所属沁水煤田资源,目前该区域由阳煤集团、晋煤、潞安重组,
可见若想推行大基地,大集团的思路,必将涉及到目前七大集团内的大规模资源互换和集团重组,这种打乱重组的思路必将以政府主导,这与《规划》中“企业自愿、市场主导”的整合原则不符合,而这种大规模的集团整合需要巨大的财政和政策推力,且政府仍未完全逃出上一轮大规模资源整合的泥沼,目前大规模推动此方案的可能性较少,但不排除大集团间进行资源互换或小范围重组,合并优势资源。
(三)企业联合:国有重点企业进一步兼并其他类型煤矿
山西省民营煤矿中仍有265座,0.86亿吨的建设矿井有待投入,约占其总量的32%,总产能的31.7%。在煤炭行业周期仍处于萧条期,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意愿不足,而国有企业中又有较多的未核准但已建成的矿井等待投产,这部分矿井需按照产能置换的政策关闭相应的产能,国有煤矿可低价兼并一部分资源条件较差的煤矿作为补充产能置换指标。
民营企业长期缺乏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倾斜,部分已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国有企业可接管一部分存在这类情况,但资源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如暴露出债务问题的联盛集团目前已由焦煤集团托管,未来是否有兼并的可能性。
但进过上次整合,山西省民营煤矿份额已经较少,产能约占总产能的18.8%,再次整合的潜力已经较少。应该重点关注和国有重点煤矿所在地的国有地方煤矿。
(四)省外产业链相关企业入股煤炭资产
非煤企业在煤炭生产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可以采取参股但不经营的模式与煤炭企业合作:
1.购入煤矿(国有整合或私有煤矿)私人持有股份,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交易程序比较简便,不需通过国资委。
2.购入国有煤矿股份,这种模式属于国有资产转让,需通过国资委。此种交易方式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主体控股矿或全资持有但想出让股权融资的煤矿。二是私人持股比例较小或股权较为复杂的煤矿。
3.投资建设煤矿以换取煤矿生产期内相应的煤炭量及优先购买权。
七、结果及对市场的影响
(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远构不成垄断
虽然大部分煤炭主产区都经历过资源整合,但行业集中度仍较低,全国最大的生产企业神华集团,其全年产量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0%左右,炼焦煤最大的生产企业山西焦煤集团,其炼焦煤产量也仅占全国炼焦煤产量的10%左右,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仍较低。
煤炭集中度过低会造成恶性竞争,这在本轮煤炭市场走低过程中,各企业竞相降价即可看出。同时煤炭集中度过低对监管造成较大的困难,如276政策的后期失控有很大程度是监管部门对行业超产、非法生产的情况掌握不全面。
以目前山西乃至全国的煤炭企业集中度,继续深入整合还不足以对市场造成垄断。
(二)上下游联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煤电、煤焦钢企业的联合可以优势重组,提升各方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产业量延伸从组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外部资本介入有利于充盈建设资金
目前山西省仍有42%的煤矿和33%的产能处于建设阶段,这部分矿井从整合后即经历煤炭市场下行,煤炭企业缺乏资金投入导致大量建设矿井建设放缓或停滞,通过省外煤炭产业链企业入股煤炭资产可充盈煤矿建设所需资金。
原标题:【中信期货】煤炭专题:​以史为鉴,探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再整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