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户从输配电价改革中获得红利,电力市场建设成功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增售电业务成功向社会资本放开,电力跨省区交易机制初步形成。这是贵州省自2015年底,作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首批综合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所取得的一连串的改革成果。发挥了全国首批综合试点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

首页 > 输配电 > 电力市场 > 电改 > 评论 > 正文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一场电力体制障碍的深度突围

2016-09-04 09:15 来源:中国发展网 

用电户从输配电价改革中获得红利,电力市场建设成功进入大数据时代,新增售电业务成功向社会资本放开,电力跨省区交易机制初步形成。这是贵州省自2015年底,作为全国电力体制改革首批综合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所取得的一连串的改革成果。发挥了全国首批综合试点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改革正进一步向“深水区”探索。

争取主动赢得机遇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2015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长(时任)陈敏尔迅速作出批示:“要争取主动,赢得机遇,获得改革红利。”

2015年4月17日,贵州省召开贯彻《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工作启动会,成立了贵州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贵州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2015年5月3日和7日,贵州省发展改革委两次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贵州电改工作思路,并正式提交将贵州纳入全国输配电价改革新增试点范围的请示。

2015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列入输配电价改革试点范围的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输配电价改革的试点。

之后,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表示,贵州将把降低大工业用电成本作为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牛鼻子”,大幅降低大工业综合用电价格,加快出台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调整政策,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扩大用电消费,带动煤炭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继续深入抢抓国家新一轮电改的机遇,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严峻形势下,利用电改突围,把电改同破垄断建机制、稳增长促转型、决战扶贫攻坚共奔全面小康紧密结合,向国家申请在全国首批实施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015年6月23日,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专门向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能源局提出要求,要积极向国家争取将贵州列为全国首批电改综合试点省。

2015年9月1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呈报《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2015年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贵州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优势与困局同在

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水火互济”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贵州列为“西电东送”重要省份以来,贵州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省发电装机达到4668.68万千瓦,是“西电东送”起步时的7倍多。到“十二五”,贵州省电力工业更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电力发展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全年发电量1930亿千瓦时、其中外送756亿千瓦时,电力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的地位日益巩固。

“十三五”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冲刺阶段,发挥能源资源优势作用重大。但是,作为欠发达省份和电力输出省,贵州的电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电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延伸阅读:

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调研报告

13省向贵州取经:怎样推进电改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六个化”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影响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新常态下,电力需求不足,煤炭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煤电机组利用率下降,电力工业增长乏力。在电网统购统销格局下,市场化交易机制缺失、定价机制尚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难以发挥,煤卖不出去、电发不出来、企业用不起电同时存在,阻碍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持续转变。2015年,贵州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53%,为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电力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下降0.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发展亟需通过理顺电价机制,刺激市场交易,优化供给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带动。二是电力跨省跨区交易量价矛盾突出,黔电外送面临市场挑战。在党中央“西电东送”战略部署下,贵州发挥“水火互济”优势,累计建成投产“点对点”、“点对网”外送电源2300万千瓦,“十二五”累计外送电量(全口径)2918亿千瓦时,其中,送广东2255亿千瓦时,为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电力支撑。但是,随着供需形势深刻变化,“西电东送”全面形成买方市场,量、价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探索形成新的量、价形成机制,保障送、受双方合理的利益诉求,落实好“西电东送”国家战略。三是售电侧竞争机制未建立,配售电及投资主体单一。在当时的电力体制下,贵州电网公司集电力输送、电力统购统销、调度交易为一体,全省配售电运行和投资主体单一,城乡配电网改造升级资金压力大,城乡配电网均等化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急需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和提高配电运营效率,加快推进配售电改革。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告诉记者,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后,贵州省积极开展了电力体制市场化的探索,先试先行组建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工商用电同价,据实计收基本电费等体制机制的探索并取得重要进展。这些成功探索,为贵州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目标向着体制障碍突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这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制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明确贵州省电改综合试点方案主要目标是:通过试点,形成贵州省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组建相对独立的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培育社会资本参与的配售电主体,建立规范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四项:一是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建立独立输配电价体系和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和规范电网运营模式,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输配电价水平,设立平衡账户主要用于平衡输配电价结构等。二是电力市场建设试点。组建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贵州电力市场交易中心,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实行市场主体注册制,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建立中长期稳定的交易机制。三是售电侧改革试点。先期选取贵安新区、兴义地方电力开展售电侧改革,培育配售电业务主体,逐步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形成售电侧竞争市场。四是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试点。争取国家支持,按照市场化机制,与广东省、南方电网公司协商建立和完善黔电送粤(含黔电送深)交易机制,积极争取扩大与周边省(市、区)的跨区电力交易,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推进主线: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为确保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目标任务全部如期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推进思路和措施。

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秦如培向记者介绍,贵州电改推进思路的核心主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其突破口是以四项改革试点解题破题。一是通过输配电价改革,核定电网企业输配电价,改革和规范电网企业运营模式,提高电网企业普遍服务水平;二是通过电力市场改革,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以大工业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为重点,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拉动电力消费,带动煤炭供需平衡,达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效果;三是通过配售电侧改革,培育售电业务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在配售电领域形成多主体竞争、服务格局。加快兴义地方电网重组、组建混合所有制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配网增量提供机遇平台。四是通过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改革,探索建立“计划+市场”跨省跨区交易新机制,确保“西电东送”战略持续落实,既为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支撑,也为贵州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主要来源。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中,贵州省委、省政府除了制定和提出一系列重大推进思路外,建立了一系列推进工作机制。

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贵州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工作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导、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分管领导强力推动,抓好落细落实。自申报试点到全面启动再到深入推进,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10余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多次作出重要批示,8次到国家部委汇报,6次与南方电网公司沟通,为电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建立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分管工业的副省长任副召集人的电改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分管能源和价格的副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贵州明确凡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都通过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凡提请联席会议审议的事项必经办公室会议沟通协调,统一意见,集体审定。建立调度督查机制,将综合试点任务细化为29项,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以一周一调度方式对电改进行台账管理。三是地方政府与省级部门加强联动,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能源局、能源监管办等有关部门紧密协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用电企业则“抱团取暖”,形成了推动改革的内生动力。

电力用户从输配电价改革中获得红利

输配电价改革是电力行业完成从传统体制到现代市场化模式转身的最主要抓手和最关键切入点。也是贵州电改的第一大目标任务。

在采访中,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告诉记者,贵州获批全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后,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机制、强监管”的目标,切实转变电网监管方式,统筹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和电力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既保证电网合理投资和安全稳定运行,又充分体现地方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明确贵州电网输配电价核定的相关办法、价格调整周期、总收入监管方式等改革内容,探索建立了符合电力行业经济特性和贵州实际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

2016年3月15日,《贵州电网2016-2018年输配电价方案》正式实施。全省输配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1.66分,其中,大工业下降3.06分。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告诉记者,这是目前输配电价降低幅度最大的方案。

延伸阅读:

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调研报告

13省向贵州取经:怎样推进电改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六个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贵州重新核定输配电价后,电力用户降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对贵州冶金、化工等特色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至6月电力用户实际减少电费支出20.3亿元。其中,大工业减少电费支出7.8亿元。预计全年可为电力用户减少电费支出约60亿元。

贵州重新核定输配电价后,冶金、化工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电价将至0.4-0.45元/千瓦时,有色产业降至0.3元/千瓦时,有效地降低了这些行业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看,电价下调对企业降低成本有较大贡献。”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魁介绍说。

徐魁说,作为贵州用电大户之一,开磷集团年均用电22亿千瓦时以上。通过电改,降低企业产品成本后,将利用改革所得的红利,走“精细化、深加工”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磷精细化工、煤精细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硅化工和绿色矿山建设,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争取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总经理冷正旭告诉记者,中铝贵州分公司是贵州省用电大户,年消纳约70亿千瓦时电量。但是自2008年以来,贵州分公司持续亏损,原因之一就是用电价格较高,电价高居不下,制约了公司的生存发展。今年4月,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持续8年亏损后首次实现生产经营性盈利,上半年已累计实现盈利3584万元,成为享受本轮电改红利较为突出的企业之一。

同时,贵州电改初步形成电力价格“洼地”,使得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的的医药养生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用电成本明显降低,竞争力明显提升。贵州各类产业的招商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位于贵安新区的大数据中心为例,其用电价格降至0.35元/千瓦时,可带动大数据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亿元。

贵州电改红利正在一步步显现。

电力交易迈入大数据市场时代

电力交易作为电力市场运行的核心环节,是构建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电力市场建设试点成为贵州电改的第二大目标任务。贵州电改以制度为基础,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等实施意见,制定了电力市场主体注册管理办法和电力交易规则等配套文件,充分引导市场主体开展直接交易。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说,贵州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共同组建,稳妥推进”原则,在开展跨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并经过与南方电网公司的多次沟通和协调,2016年4月21日重新组建了贵州电网公司占80%、贵州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占20%的多股东有限公司制的电力交易中心。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成为全国第一个多方参股、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省级电力交易中心。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功能全面,信息集成为基础,依托互联网、运用大数据,在全国首创电力交易指数。电力交易指数与‘云上贵州’等省内主要大数据平台、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交易平台衔接。市场主体可通过多种终端随时访问系统开展交易,实现交互方式多样,实时反映交易电量、电价对重点行业增加值的影响。贵州电力市场交易由此正式迈入大数据时代。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介绍,为维护交易平台和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透明,贵州还鼓励、支持由贵州电网公司牵头,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用户代表积极参与,成立了全国首个电力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发改、经信、能源、监管办等政府部门依据职责对电力交易机构实施有效监管。2016年6月7日,全国综合试点省份首个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在贵州落地,该规则在年度双边协商交易的基础上增加集中竞价和挂牌两种交易方式,明确了申报原则、申报流程、价格形成机制、偏差电量调整方式,明确了监管要求和监管手段,完善交易流程和规范,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电力市场交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为深化改革设计了具体路径。

通过改革,截止到目前,贵州参与市场化交易的电力用户达到943家,比电改前增加445家,年度签约电量达到417亿千瓦时,比电改前实际完成的大用户直供电增加244亿千瓦时占省内售电量的45%以上,电量市场化交易比例在全国居第一位。

新增售电业务向社会资本开放

新增售电业务放开是新一轮电改的最大亮点之一,有利于增强电力用户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售电侧改革试点成为贵州电改的第三大目标任务。在推进售电侧改革进程中,贵州大胆探索,按照有利于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和提高配电运营效率的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成立配售电公司投资增量配电业务。同时,着力解决地方电网未形成配售市场、配售电侧投资主体单一、没有社会资本进入配售电市场及投资的有效途径等问题。

售电侧改革试点中,贵州决定选取贵安新区和兴义市进行配售电改革试点。

贵安新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中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五大新区之一,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部,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新区分为直管区和非直管区,直管区面积470平方公里。

新区在正式成立之前,处于贵阳电网及安顺电网的交界地区,电网基础薄弱,供电能力有限。到2014年底整个新区规划区域内没有稳定可靠的电源点,仅有一座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的小水电站。到2014年底,新区有两座220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60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1座,变电容量71.7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3座,变电容量12.08万千伏安。新区所有电力供应,均依靠贵州电网公司一家企业供应。

延伸阅读:

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调研报告

13省向贵州取经:怎样推进电改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六个化”

2014年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25.3亿千瓦时,用电负荷48.7万千瓦。供电量为23.8亿千瓦时,供电负荷为46万千瓦。预测到2020年新区电量需求200亿千瓦时、电力需求339万千瓦。

为了保障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贵安新区配售电侧改革是必要而紧迫的。

贵州选取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为配售电改革试点后,将新区直管区470平方公里范围内配电业务划定为增量,组建由贵州电网公司、贵安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社会资本按4:3:3股比组成的直管区配售电有限公司——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是贵州省第一个多元化混合所有制配售电有限公司公司,社会资本包括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占8%、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7%、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占6%、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占4.5%、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占4.5%。

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将区划范围内的所有用电户作为一个用电单元,由公司代理进行直购电交易。同时,在智慧能源建设方面,将开工建设一批项目,为贵州配售电改革试点探路。

2016年6月24日,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完成公司注册,注册资本15亿元,分两期注入,第一期注入资金不低于10亿元。

2016年7月11日,贵安新区配售电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指出,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是目前国内注册资本最多、供电区域面积最大、股权最多元化的配售电公司,也是电改全国综合试点省第一家有民资和外资参与的混合所有制配售电公司,标志着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贵安新区配售电公司将通过改革不断释放红利,为新区产业加快聚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电力服务,为全国配售电改革探索了新的经验和路径。

地方电力“破茧重生”

在售电侧改革试点中,贵州以拥有自己供电营业区的兴义市作为改革试点,解除贵州电网对地方电力的代管,将兴义市地方电力公司改造成独立的输电公司和配售电公司,并向国家申报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独立承贷主体,独立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兴义地方电网最早由兴义电力公司、兴义市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顶效电力公司三部分组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构人员配置。

兴义电力公司的前身是兴义市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89年7月,兴义市政府正式成立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负责管理鲁布革电站每年向兴义市提供5%(1.2亿千瓦时)的留存电量。1990年,作为地方政府管理留存电量的地方电网管理机构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正式开始运行,兴义市“一城两网”(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的供电格局就此形成。

1998年3月,兴义市政府投资成立了兴义市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培育电力市场,发展用电负荷。

2002年3月,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兴义市政府将部分电网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了兴义电力公司,委托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代管”。

2007年,兴义供电局与兴义市电力公司签订了两电网划分供电区域协议:兴义市桔山组团、丰都组团和黄草——坪东——木贾组团由贵州电网公司直接供电,供电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余片区由兴义电力公司供电,供电面积2858.13平方公里。

经过了26年发展的兴义市地方电网,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然而,随着兴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代管”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兴义市电力需求。

问题的另一面是,从2011年到2015年,兴义全市仅获得3.21亿元的农网改造资金,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安全隐患堪忧。

此前,南方电网公司曾要求取消代管理顺体制,将兴义地方电网纳入大电网管理,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果。因此,对于起步晚、家底薄、实力弱的兴义电力公司,在电网建设投入上显得手长衣袖短,远不能满足兴义市发展需要,电网网架投入不足,导致电网载荷能力不强、安全性差。

此外,负荷发展与电源点建设矛盾突出。随着兴义市工业化步伐加快,电力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兴义市电网目前的供电方式(以贵州电网为主、云南电网与地方小水电为辅供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兴义电力公司负责人说,兴义市电力公司虽然供售电量突破了16亿千瓦时,供电规模在全省县级供电企业中排在前列,但其从贵州电网下网的趸售电价最高。同时还得自筹资金用于地方电网的维护建设,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兴义市认为,兴义电力公司在全州县级供电企业中供电规模最大、而趸售电价最高,致使兴义市电力公司自“代管”以来,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力体制阻碍了兴义市地方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而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因此,兴义市迫切需要进行电改。

贵州电改启动之后,兴义市政府向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能源局提交了《关于将兴义市地方电力体制改革作为全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提出的理由是兴义市地方电网建设与发展及园区电网的供电模式,完全符合中央电力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在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可行。

延伸阅读:

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调研报告

13省向贵州取经:怎样推进电改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六个化”

2015年11月18日,兴义市政府与贵州电网公司签订解除代管协议;兴义市电力公司与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重新签订了并网协议,标志着兴义市售电侧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被“代管”了13年的兴义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目前,兴义市地方电网按《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要求在发、输、配、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全面完成,并组建了多元持股的售电公司。

破茧重生后的兴义地方电力迅速获得一系列改革成果。

今年上半年,兴义市大工业平均售电单价从0.56元/千瓦时降到0.36元/千瓦时,电价降幅达35.71%。兴义市地方电力公司上半年完成供电量10.7万千瓦时,同比增加4.17万千瓦时,增长63.86%。其中大用户用电量6.0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72.2%。

电力跨省区交易机制初步形成

为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西电东送”可持续运行,妥善解决黔电外送的量价矛盾,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试点,成为贵州电改的目标任务。贵州大胆尝试,探索建立了跨省区交易新机制。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时指出,贵州电力跨省区交易新机制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探索建立“计划+市场”新机制。这一机制将贵州省“西电东送”电量区分为计划电量和市场电量,与广东省、南方电网公司协商建立和完善黔电送粤(含黔电送深)交易机制。由政府间协商确定计划电量,实行政府定价;按计划电量一定比例确定市场电量,电价由双方协商。目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广东省、深圳市及南方电网公司等多方支持下,贵州省与西电东送受电省初步达成了“计划+市场”新机制的共识。二是以“黔电送深”项目为基础开展跨区域直接交易试点,推进电力扶贫。当前,深圳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市,双方决定将织金电厂作为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来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则明确织金电厂的电量全额送深圳消纳,并纳入西电东送政府间框架协议,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扶贫。三是积极争取扩大与广西、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区、市)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通过建立与周边省(区、市)的网对网、点对网的跨省交易机制,实现了贵州发电企业与重庆涪陵、黔江,与湖南怀化等周边地区电网、企业的交易。截至6月底,贵州发电企业与周边省(区、市)签约电量达到60亿千瓦时,较2015年实际送电量增加30亿千瓦时,贵州电力跨省交易的制度化正在逐步实现。

改革成果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电改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在全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在接受记者时指出,贵州电改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破垄断。贵州电改坚持市场化改革主线,实现了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放开的三放开。贵州一网独大的旧格局逐渐被打破,电力市场经过重新“洗牌”后,“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稳增长。贵州通过电力体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稳定电力市场,拉动经济增长。1-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到8月份,工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预计全年将稳住至少150亿千瓦时的电力存量市场,带动煤炭消费1100万吨,贵州煤电经济企稳止滑。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国第三。随着大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十大高载能企业和新兴产业用电逐步增加,加之黔电送粤电量500亿千瓦时,预计前三季度贵州省电力工业增加值将增长7%左右,贵州全年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可实现10%以上增速。

三是调结构。合理引导发电企业让利,支持新兴产业降低用电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通过电改释放价格红利,初步形成电力价格“洼地”,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业态加快形成。

四是促转型。通过电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倒逼电力企业转型升级。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抓机遇,加强内部管理,减员增效,降耗节能,引入市场竞争,扩大市场空间,通过自己寻找市场,增加外送电量30亿千瓦时。电网企业转变思想观念,以拥抱改革的姿态支持电改,积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措施,为企业减负300亿元,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国家审定降低输配电价和火电企业与用户电力直接交易以及水电发电权交易,实现大工业用电价格平均下降0.1256元/千瓦时,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发展。

向“深水期”迈进

贵州电改已经“破冰”,下一步,贵州电改将进入“深水期”。“深水期”包括进一步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探索建立水电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进一步释放电力体制改革红利;实施配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等等改革内容。

2016年8月25日,贵州省对外宣布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提高居民阶梯电价年度电量分档标准。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年度电量分档标准调整如下:第一档电量从原来的2200(含)度以内提高到3000(含)度以内;第二档电量从原来的2200-4000(含)度提高到3000-4700(含)度;超过4700度以上的用电量为第三档电量。另一方面,各档电量电价仍按国家规定的现行水平执行,即第一档电量电价为每度0.4556元;第二档电量电价在第一档电量电价基础上上调5分,即每度0.5056元;第三档电量电价在第一档电量电价基础上上调0.3元,即每度0.7556元。此外,继续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家庭用电设置每户每年120度的免费电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此次完善后的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第一档电量分档标准已处于全国前列。

按照2015年贵州省一户一表居民用电情况测算,全省一户一表居民用户电费支出共计减少约2.15亿元,原本需要支付加价电费的273万户居民用户平均每年每户电费支出减少约78元。

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的出台实施,贵州电改正进一步向惠民生等领域深入推进。

延伸阅读:

贵州省售电侧改革调研报告

13省向贵州取经:怎样推进电改

贵州: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六个化”

原标题:贵州电改:一场电力体制障碍的深度突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