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行的“2016年(第六届)国际炼焦煤资源与市场高峰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建设协会副秘书长徐亮博士表示,通过2至3年去产能,煤炭产量如果能控制在35至36亿吨,市场供需有望在2018年达到基本平衡。以下内容根据徐亮博士在会上的演讲内容摘编。

对2016年及未来煤炭市场形势判断
2016年煤炭市场
价格:今年1月起上网电价每度电下调3分人民币,传导至煤价今年吨煤将面临30元至50元人民币的减价压力。
供需情况:2016全国煤炭供需总量下跌2%左右。(2015年原煤产量37.5亿吨;2015年的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
煤炭进口情况:今年全国煤炭进口量将同比减少20%左右。(2015年我国进口煤炭2.04亿吨,那么意味着2016年我国进口煤炭将为1.64亿吨。)
未来:不必太过悲观
通过2至3年去产能,煤炭产量如果能控制在35至36亿吨,市场供需有望在2018年达到基本平衡。
到2020年、2030年煤炭消费比重规划下降至60%、49%,煤炭主体地位仍然不会改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要规模发展,但要实现规模效益,需要其边际成本低于煤炭清洁发电水平,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鼓励性调度等政策支持,弃风、弃光、弃水甚至弃核现象都可能发生;
根据边际替代效应,能源消费增长1%,清洁能源增速需达到22%,才能替代1%的煤炭减少,而且这种替代要具有成本优势。目前不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份额竞争问题,在人均能耗没有达到峰值之前,超低排放等技术革命就可以使得煤炭基于环保约束的劣势转变为经济可靠的竞争优势。
2015年煤炭市场情况总结
2015年以来,煤炭市场呈现了“一升七降”的运行特点。
1、“七降”之一:煤炭消费下降
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9.65亿吨,同比下降3.7%;商品煤同比下降4.6%,其中:分行业来看,电力行业耗煤18.39亿吨,同比下降6.2%,钢铁和建材分别为6.27亿吨、5.25亿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化工行业耗煤量有所增长,但是增量较少。
目前,四个耗煤行业已经出现过剩,比如火电装机已经潜在过剩,钢铁正在进行产能化解,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将成为下一阶段去产能的对象。因此,按照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决策部署,未来一段时期煤炭及其下游行业的需求将呈现下降趋势,可以说,煤炭峰值在我们等待的节奏下已经过去,通过煤炭消费量趋势图可以看出,峰值就是达到历史高点的2013年,消费量为42.4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1%。
2、“七降”之二:煤炭产量下降
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37.5亿吨,同比减少3.3%,其中商品煤34.61亿吨,下降5.8%。
通过煤炭产量趋势图可以看出,2013年煤炭产量达到历史高位为39.74亿吨,随着去产能和新常态的经济形势,煤炭产量还将继续下降。
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视角来看,“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得到了科学发展,一方面是“煤炭供给能力增强”,表现在煤矿数量减少,大型煤矿比重上升,全国煤矿数量1.08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1050处,产量比重68%,小煤矿数量和产量比重也明显减少,这得益于“十二五”期间就开始实施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十二五”全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矿7250处、落后产能5.6亿吨;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表现在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排名前4名的煤炭企业产量占24%,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2.3%,8个省区煤炭产量超过亿吨,占比84%,而且有9家企业产量超过亿吨。
3、“七降”之三:煤炭净进口减少
2015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亿吨,同比下降31.5%。分煤种来看,进口动力用煤的烟煤和褐煤超过50%,进口炼焦煤4800万吨占近四成,但是进口褐煤也超过4800万吨,因此进口煤质管理还需要加强;煤炭出口主要是无烟煤占60%。
通过历年进出口量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年首次成为净进口国,随后煤炭净进口量大幅提高,对国内市场的替代效应逐渐明显。“十二五”累计进口煤炭13.3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约25%。
4、“七降”之四:煤炭发运量减少
2015年,铁路发运煤炭20亿吨,同比下降12.6%。2013年发运量达到历史最高为23.2亿吨,随后煤炭发运量逐年降低,煤炭运输宽松。港口转运量6.4亿吨,同比下降5.5%,其中内贸煤6.38亿吨,下降5.5%。
目前,随着蒙冀线、准池线、晋中南、蒙华等铁路的建成通车,运输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北方的西煤东运将形成大准线-大秦线-秦皇岛港、蒙冀线-曹妃甸港、准池线-朔黄线-黄骅港、晋中南线-日照港等四分天下格局,另外,蒙华铁路将最大程度实现北煤南运,煤炭运输更加宽松。
同时,2016年3月18日,中铁总公司下发通知煤炭运价下浮不超过20% ,内蒙、山西等地煤炭运到秦皇岛等沿海地区的运费平均降低30元/吨左右。
5、“七降”之五:煤炭价格下滑
通过监测2002年以来的煤炭价格变化,呈现过山车式的变动趋势。以大优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由2003年3月3日的268元/吨,上升到2008年7月23日的980元/吨,由于金融危机出现下滑后又上升至2011年11月7日的850元/吨,再下降到2014年9月10日的470元/吨,2015年12月份370元/吨,已跌至2004年水平。2015年炼焦煤价格也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
同时,近两年的季节性周期没有体现,而是恐慌式的价格战,原因是企业以降价换销量,求得维持生存的现金流。
6、“七降”之六:煤炭投资减少
“十二五”整体投资明显低于“十一五”。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3.7万亿元,累计新增产能近30亿吨,其中“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2.42万亿元,年均投资近4800亿元。2015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同比下降14.4%。
通过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图看出,年度投资历史最高位是2012年的5370亿元。我们知道,煤矿从投资到投产通常需要2年,可见2012年前后的大量投资助推了当前产能释放的产量过剩问题。
7、“七降”之七:企业效益下滑
2015年,全国煤炭企业95%以上陷入亏损,主营业务收入2.66万亿元,同比下降13.9%;利润总额494亿元,同比下降61.4%;平均销售利润率1.86%,低于工业平均水平6.1%;2015年末应收账款4104亿元,同比增长6%,回款压力非常大。
回顾2000以来数据可见,营业收入由2000年的121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4万亿元,2013年后开始下降,三年间减少了8000多亿元。利润是从2012年开始大幅下滑,四年间减少约4000亿元。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资产总额5.4万亿元,负债3.7万亿元,负债率68%,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6%;亏损企业亏损972.6亿元。
山西省五大集团的效益也不容乐观,2015年煤炭综合售价为260元/吨,销售收入9367亿元,同比下降11%,期末资产负债率为82%
8、“一升”:库存持续上升
截至2015年末,全社会煤炭库存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长16.7%,存煤天数11天;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358万吨,比年初下降22.2%,存煤天数21天;主要港口存煤2556万吨,比年初下降16%,存煤天数14天。除了年尾由于港口转运回暖加快消耗库存外,其他库存均高于正常水平。
原标题:煤炭市场供需有望在2018年达到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