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下行倒逼行业转型煤电联营与煤化工成破局关键2024年,供需宽松格局主导全年,煤炭行业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煤企业绩向合理区间回归。记者关注的28家主要煤炭上市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593.81亿元,同比下降5.7%;合计实现净利润1995.59亿元,同比下降17.1%;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74.11亿元,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企业 > 正文

煤价下行倒逼行业转型 煤电联营与煤化工成破局关键

2025-05-26 13:13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 莫非

煤价下行倒逼行业转型

煤电联营与煤化工成破局关键

2024年,供需宽松格局主导全年,煤炭行业经历了一轮深度调整,煤企业绩向合理区间回归。

记者关注的28家主要煤炭上市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593.81亿元,同比下降5.7%;合计实现净利润1995.59亿元,同比下降17.1%;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74.11亿元,降幅达18.2%。若剔除对行业影响较大的中国神华,剩余27家上市煤企合计净利润降幅扩大至23.7%,显示行业分化加剧。

在传统业务承压之际,煤炭行业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方向——煤电联营以产业链深度整合为路径,煤化工依托技术创新开辟高附加值产业新赛道,二者共同构成了驱动煤炭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穿越周期波动的核心动能。

供需结构失衡主导煤炭价格震荡下行

2024年,煤炭市场供需偏宽松。

水电超常增长,尤其在迎峰度夏前对煤电替代效应明显,电煤耗量低速增长。受地产投资、新开工处于弱增长,建材、钢铁两个行业产量持续走低的影响,耗煤量持续萎缩。同时,在保供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企业扎实推进煤炭增产保供工作,国内煤炭产量保持增长,叠加创历史新高的进口量,煤炭供应相对充足。

2024年,国内全年原煤生产47.8亿吨,同比增长1.2%,产量整体保持稳中小幅增长;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明显,2024年煤及褐煤进口实现5.43亿吨,同比增长14.4%。

在供需宽松格局下,秦港动力煤(Q5500)均价855元/吨,同比下降 11.54%;京唐港主焦煤均价2026元/吨,下跌11.34%。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指出,2024年煤炭市场呈现“四降四增”特征,即产量先降后增、资源量供应下降、耗煤需求增幅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下降,同时产能、进口、库存及能源替代量增加。

张宏特别强调供需结构的“五个变化”:波动性、结构性、时段性、区域性及品种性变化,其中火电调峰需求的波动加剧和新疆煤炭产区崛起成为关键变量。这种结构性变化导致传统消费区域(如东部)对晋陕蒙新产区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区域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尽管煤企采取优化债务结构、智能化改造等措施,成本控制依然难抵价格冲击,盈利指标全面承压。

记者重点关注的28家煤企中,广汇能源的业务模式多元,核心模式为“低成本煤炭+天然气贸易+煤化工”,其天然气贸易毛利率能够对冲煤价下跌。2024年,剔除广汇能源的27家煤炭上市公司,煤炭的平均销售价格为597元/吨,同比下降8.3%,降幅低于市场煤降幅(动力煤市场煤下降11.54%),或与煤企执行大量长协有关;平均销售成本323元/吨,同比下降0.9%;平均毛利275元/吨,同比下降15.7%;毛利率46.0%,同比下降4%。

广发证券报告显示,2024年煤炭板块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0%,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10%,吨煤净利润降至97元,龙头企业通过长协机制和成本管控展现出较强韧性。这一现象印证了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头部企业在价格下行周期中更具抗风险能力。

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行业现金流管理表现出较强韧性。28家煤炭上市公司,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合计为2726.87亿元,同比下降10.59%;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1.7%,同比微降0.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通过专项储备调整释放业绩,如中煤能源、兖矿能源专项储备分别减少1197百万元和479百万元,一定程度冲抵成本压力。

这种财务韧性得益于煤企近年来的债务优化。28家煤企有息负债合计为5074.93亿元,同比增长9.37%。通过债转股、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头部企业的财务费用率为2.05%,同比上涨0.16个百分点,显示融资成本持续改善。

煤电联营与煤化工高端化重塑行业格局

在传统业务承压的同时,行业结构性机会逐渐显现。煤电联营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抗风险能力,煤化工高端化则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成为穿越下行周期的关键抓手。

煤电一体化模式在2024年展现出显著优势。以中国神华为例,其通过“煤—电—运”一体化产业链,在动力煤价下跌11.54%的情况下,其电力板块贡献稳定利润,使得公司净利润降幅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模式通过长协煤锁定成本、电力业务平滑周期波动,实现了“煤价跌、电价稳”的协同效应。

方正证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煤电联营企业在“双碳”背景下更具估值优势,坑口电厂度电成本可降低0.08元,且在调峰补偿机制下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国家能源集团与华能集团的直供模式、陕煤集团与浙能集团的铁路直达合作,均通过去中间化降低流通成本,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林伯强指出,煤电与新能源联营面临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辅助服务定价模糊等挑战,但通过合约联营、一体化开发、专业子公司联营及交叉持股四种模式,可有效化解利益分歧。

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在内蒙古的“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通过煤电调峰支持新能源消纳,实现度电成本下降约12%,碳排放减少15%。

2024年,化工用煤需求保持旺盛,甲醇开工率大幅领先历史同期,煤化工高端化趋势明显。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布局高端产品,如兖矿能源的煤制烯烃项目、平煤股份的精细焦炉煤气深加工,均实现了产品附加值提升。

开源证券指出,当布伦特原油价格在68美元/桶时,煤制烯烃成本与油制路线相当,在能源价格波动中具备竞争优势。此外,部分企业通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探索低碳转型,为煤化工高端化注入新动能。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尚建选认为,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可将10亿吨低阶煤转化为1.5亿吨油品和1.97万亿千瓦时电力,相比直接燃烧降低21%碳排放,可提升20%以上的产值。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洪则提出,未来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的一个可行方向是“油气化动态联产”,既生产平台化学品和高值化学品,又可在需要时生产煤制油、合成气等燃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5年一季度,国内产量增长,进口约束渐显,但整体受火电发电疲弱影响,煤价延续回落,现阶段处于磨底状态。

受煤价下降影响,主要上市煤企2025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记者关注的28家煤炭上市公司,2025Q1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827.08亿元,同比下降16.81%;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09.11亿元,同比下降28.96%;合计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03.74亿元,同比下降31.43%。如果剔除对行业影响较大的中国神华,27家煤炭上市公司,2025Q1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89.62亿元,同比下降31.37%。

在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双重约束下,煤炭需求增长放缓甚至见顶,供给端通过成本控制实现差异化竞争,煤炭行业正从“需求驱动”转向“成本定价”。具备全产业链布局、技术迭代能力的头部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巩固优势,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资产。

如张宏所言,2025年煤炭市场将呈现“总体宽松、时段性紧张”态势,把握结构性机会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而《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支持现役煤电改造升级机组、新建机组和新一代煤电试点示范机组与新能源实施联营,鼓励联营的新能源项目优先并网”,则为行业指明了在“双碳”时代的生存之道——唯有通过深度整合与技术创新,方能在能源转型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煤价下行倒逼行业转型,煤电联营与煤化工成破局关键 | 从年报洞悉能源产业现代化密码⑤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