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壳牌而言,在油价低迷的大背景下,重新的战略洗牌和资源优化对于其长远利益显然更为重要。
冬季的阿拉斯加北部,是无穷无尽的黑夜和寒冷。在低温环境下,昼夜不停运转着的采油平台和采输油处理厂闪烁着零星的灯光,工程现场的露天车辆往往24小时不熄火以避免低温带来的引擎启动失败。升腾的雾气同尾气一起迅速凝华,为这片冰雪之地再添一层神秘的气息。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集团(以下简称“壳牌”)可能再也不想等到北极的黎明了。在刚刚过去的9月28日,壳牌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放弃位于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楚科奇项目的油气勘探计划。
仅在数周之前,壳牌的地质学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在该勘探区域地下蕴藏着多达150亿桶的石油储量。如今,对于一个已经投资约70亿美元的项目,壳牌的突然放弃,应当不仅仅是错误地估计了地质情况这单一因素造成的。
对于壳牌而言,在油价低迷的大背景下,重新的战略洗牌和资源优化对于其长远利益显然更为重要。
开发难以为继
对于一个觊觎30多年,已经投资70亿美元的项目来说,壳牌暂停项目开发的原因必然是复杂的。而其给出的官方说明中只是简单的用“已发现的油气不足以保证继续的开采”来解释这一决定。
壳牌给《能源》记者的书面回复称,关于位于阿拉斯加楚科奇海附近的博格J 号钻井作业于今年夏天安全完成。虽然壳牌在博格J 号井发现了油气的迹象,但钻井结果不足以支持进一步的勘探。在可预见的未来,壳牌将不会在阿拉斯加从事进一步的海上勘探活动。这一决定反映了博格J 号钻井的结果,该项目所需的高额费用,以及有关阿拉斯加海上开发的联邦政策环境的挑战性和不可预测性。
北极的开发在技术上有其特殊性和难度,这也是北极开采的原油成本相对偏高的主要原因。根据挪威国家石油商会提供的材料介绍,挪威近海工业界把目前北极开发在技术上的挑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保护问题和冰、后勤保障、海上和水下生产设施,管线的流动保障性,极端环境下的钻井等等。
挪威国家石油商会中国区总裁郭建对《能源》记者说,目前石油公司所掌握的技术与北极地区大规模油气开发还有一定差距,为了使北极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挪威正在进行相关研发。
在北极水域浮冰遍布,低温极寒的恶劣条件下,壳牌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也在经受着考验。2011年,壳牌在北美的部分钻探计划由于影响空气质量等原因未获批准而被迫推迟;2012年7月,壳牌的主钻机船抛锚,工程一度停滞;2012年9月,壳牌宣布,由于一个防漏罩在一次测试中被损坏,导致该公司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钻井的完工时间至少要推迟一年;同年受BP墨西哥湾事故波及,壳牌在该地区申请未获监管部门批准;12月,壳牌的钻井驳船Kulluk号在阿拉斯加湾附近搁浅。
不光接二连三的事故让壳牌高层疲惫不堪,自顾不暇,环保组织的压力也始终未曾终止。2014年,绿色和平与近百万的支持者一起,联合抗议玩具品牌乐高公司与壳牌的合作关系,因为壳牌在当年7月向美国当局申请重返阿拉斯加开采石油。以避免这项合作将要带来的对北极石油的开发。10月,乐高公司将不再与壳牌石油公司续签合约。
北极石油开发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或许也是壳牌退出的重要原因。DNVGL船级社高级工程师王一飞就对此持谨慎态度,他对《能源》记者表示,北极石油资源商业开发的潜力值得期待,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新能源和过剩产能,以及油价持续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北极油气开发本身就面临着诸多新的的挑战,比如低温、冰和冰山,冬季的极夜,以及对于冰雪覆盖区域溢油的应急响应和偏远地区对于救生和后勤保障的先天弊端。
“北极石油开发的风险也是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转变的,在气候恶劣的季节,冰情复杂,气候寒冷,安全和可操作性指数低,这都从一定程度上为在北极地区从事生产活动制造了障碍。”王一飞说。
北极油气开采步入低潮
对于壳牌的管理层而言,北极长期被视为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作为极有潜力的资源缓冲,可以为壳牌在未来十年赢得充裕的时间以应对新能源和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冲击。
壳牌在阿拉斯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但是真正实质性的开采从本世纪初才真正开始,2008年上半年,油价飙升,壳牌公司翻出了陈旧的账本,企图从数据中重新计算出在北极地区开发的利益增长点。
被新技术武装的壳牌雄心勃勃,认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完全有利可图。于是,壳牌重新进入阿拉斯加并支付了21亿美元用来获得美国政府的租约。
其实壳牌在北极地区碰壁早有先例。在2006年,壳牌公司在俄罗斯萨哈林岛价值220亿美元的项目就在俄罗斯政府的强制干预下,拆分所有权后被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以75亿美元买下壳牌所出让的股份。
从趋之若鹜,到避之不及,北极一步步从壳牌眼中的宠儿变成弃婴,外部因素恐怕只是推波助澜,深植于壳牌管理层的内部争斗恐怕才是迫使壳牌在此时退出的真正原因。
早在油价走低之初,投资者和股东就对在北极地区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表示不满,从壳牌过去十年的财报可以看出,在油价处于低位时,新增油田数量成负增长,而支出也成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投资者在石油市场波动的时更希望看到公司管理层采取措施节流而不是开源。
据壳牌内部人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壳牌的管理层相比于未来数十亿美元的投入更希望长痛不如短痛的及时割肉,甘愿以十亿级的损失为代价及时退出北极。因为退出北极可以将壳牌在勘探开发上的年度支出控制在30亿美元以下,这一决定显然更受到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为了缓解来自股东的压力,壳牌已经陆续减少了在北海,西非,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和北达科他州的页岩气项目的投入。
同时,壳牌这么做也是为了保持短期内财政的相对宽松,以完成对英国天然气集团高达700亿美元的收购。这一收购则是壳牌在近期的又一项战略支出,目的是用于简化其在巴西海上的液化天然气资产。相较之下,北极则被管理层暂时置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了。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紧张的经济形势,过去财大气粗的石油公司也不得不锁紧银根,纷纷剥离资产和放缓项目进度。
不少国际石油公司都在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调整,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也在今年三月以几乎相同的口吻宣布退出大部分位于西非的开采项目,而他们对此的解释也同样为“难有重大的发现。”道达尔公司也于今年的8月变卖了位于英国离岸地区的全部中游资产。
而在关于北极开发的问题上,各石油巨头的步调终于一致,先是埃克森美孚搁置了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海域项目;再是雪佛龙因为不堪低油价的压力停止了北极地区的全部资产。BP也在6月份停止了加拿大北部地区的项目;挪威Statoil公司也推迟了Johan Castberg的计划。
事实上,随着油价的持续低迷,整个石油行业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削减了百分二十的资本投入,超过20万的行业员工被裁撤和终止合同,这一数字足占整个行业的百分之五。
坚守还是离开?
在白令海峡北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楚科奇海域是半数北极熊的栖息地,冰层覆盖的洋面反射阳光,使低温的海洋中只有北极鲑、北极鳕和少数哺乳动物。
作为世界上征服欲最强的物种,人类用智慧克服了在极寒条件下生存的壁垒之后,似乎为征服极地地区打开了通道。那些在北极圈内孤独地生存了上万年的生物,也陆续迎来了新的客人。
北极地区的资源地位在上世纪中叶被广泛认可,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蕴藏着世界上13%的未被发现的常规石油和约30%的常规天然气。该地区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大陆架,而大陆架恰恰是地球上那些尚未开采的石油的理想藏区。
正因为存在储量巨大的油气资源,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壳牌等国际石油巨头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悸动,陆续加入了这场黑金的淘沙浪潮中。由此,北极熊和石油人的碰撞才真正的在这片原本平静的大陆上展开。
环保组织对此深感忧虑。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总干事库米˙奈都对《能源》记者说:“北极作为遏制气候变化的一道重要防线,正在遭受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包括气候变化、石油钻探等。在过去的七年里,北极冰盖的面积达到了史上最小。为了保护这道防线,保护人类自己,我们正在努力把北极的无人区划为国际性永久保护区,以防止石油公司和破坏性工业再对它虎视眈眈。北极需要被保护,而不是被工业破坏。”
库米˙奈都还表示,壳牌放弃北极钻油计划,对于北极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的决定。对于参与了联署反对壳牌钻油计划的全球数百万民众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对于其它意图进入北极进行工业开采的石油公司而言,壳牌的决定也具有警示意义:在北极进行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破坏性工业项目,最终都会名利双输。
但是,石油业界人士的态度则与环保组织并不相同。郭建认为,壳牌对于北极地区所谓的阶段性放弃主要是壳牌基于公司对当前国际低油价形势做出的针对性调整。油价随着供需关系的重新平衡还会回到相对高位,届时各大石油公司自然会重新回到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开发。
郭建还说到,新能源目前并没有颠覆性地影响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会是重要的一次能源,尤其是中国要从政策和税收上大力鼓励天然气发电。其实,北极圈地区的局部石油开发已经开始,相关国家对北极石油开发的技术研发也一直在进行,北极圈的石油开发将始终是全球各国以及各大石油公司必须关注的长期战略。
另一方面,壳牌负责北极圈项目的高管安˙皮卡德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50美元,那么楚科奇海域的投资将毫无意义,如果油价升至每桶70美元,那么将有利可图,倘若油价重返每桶110美元的高峰,那么壳牌无疑会成为大赢家。所以,决定北极未来命运的恐怕还是经济利益上的考量。
挑战
北极石油资源商业开发的潜力值得期待,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除了新能源和过剩产能,以及油价持续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北极油气开发本身就面临着诸多新的的挑战



原标题:壳牌为何放弃北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