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大动脉健康稳定运行对保障电力供应意义重大。近年来,超高压公司直流综合能量可用率指标呈整体上升趋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今年上半年,纳入考核的四回直流平均闭锁2次,同比减少11%;综合能量可用率为94.03%,同比提高0.79%。2014年,高肇、天广直流在国内常规直流中分列第一、二位,楚穗直流在国

首页 > 配售电 > 售电服务 > 报道 > 正文

超高压公司:重运维强管理 精心呵护保主网安全

2015-08-21 13:57 来源:南方电网报 作者: 陈云亭

直流大动脉健康稳定运行对保障电力供应意义重大。近年来,超高压公司直流综合能量可用率指标呈整体上升趋势,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今年上半年,纳入考核的四回直流平均闭锁2次,同比减少11%;综合能量可用率为94.03%,同比提高0.79%。2014年,高肇、天广直流在国内常规直流中分列第一、二位,楚穗直流在国内特高压直流中位列第一,高肇直流、楚穗直流的能量可用率分别达 98.79%、95.25%……这些数字背后,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和技术支撑?超高压公司将如何持续提高直流输电的可靠性?

稳扎稳打提高运维水平

超高压公司高度重视直流输电系统整体运维策略,系统梳理电网风险、设备风险,结合直流自身闭锁逻辑及设备健康水平,综合确定设备管控级别与运维措施,形成维护项目完善、巡视类型细分、管理措施闭环的整体运维策略。各单位细化编制本地“一站一册、一线一册”及直流线路交叉跨越点“一点一册”,将电网、设备风险要求转化为措施,具体到设备,每月动态管控。

“精心检修好设备,保持设备健康,可以为输电可靠性提升夯实基础、创造条件。”超高压公司设备部直流科郝志杰表示。

这种精心体现在前期策划、过程管控和规范验收等各个环节。在前期,超高压公司加强检修管理前期策划,组织开展直流检修方案集中审查,发现、督促整改相关问题。在过程管控方面,组织内外部专家开展直流检修质量督查。与此同时,加强竣工验收,采用WHS(质量控制点)工作法制定表单,全面规范验收工作,并开展检修规范化试点,总结经验形成管理业务指导书。

截至目前,超高压公司所辖直流年度检修工作已全部完成,无超期未试未检设备。连续两年未发生检修质量造成的直流闭锁。

整合资源加强运行技术支撑

除了精心检修,超高压公司积极整合资源,强化对直流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大力整合超高压公司各局及修试中心技术力量,开展直流闭锁因素等专题分析,为每年的直流运维奠定基础。持续开展直流数据多维度分析,发现并处理多起参数在规程范围内,但存在异常趋势的设备问题,如普侨直流电压波动异常、普洱站GIL管母压力异常、肇庆站换流阀内冷水位异常等。

在整合外部资源方面,超高压公司组织许继、西电、南瑞等7个设备厂家参与年度直流检修质量督查,探索从运维支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应急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建设。

超高压公司还成立了直流工作组,及时分析直流异常,做好后台技术支撑,并开展了“直流设备故障复电时间标准”等4个专题研究。针对南方电网公司拟实施的“检修复电时间限制”客观反映现场实际困难,针对单极闭锁联跳双极、限制线路故障重启动等情况提出考核优化建议并被采纳。

逐步完善推进规范化建设

推进标准化落地为提升可靠性打好基础。超高压公司稳步推进可固化、可复制、可输出的“直流管理知识包”建设。

在管理标准方面,该公司编制《直流管理业务指导书》,针对直流软件管理等业务明确工作要求;编制《换流站可视化业务指导书》,明确管理职责及126项可视化规范,通过设备标识、接线图、布置图等可视化手段消除工作隐患。在已有18项制度和33项业务指导书基础上,超高压公司计划年内补充编制4项业务指导书。

在技术标准方面,超高压公司编制行标《直流控制保护定检规范》,填补行业空白。完成行标《直流阀冷仪表检测导则》编制,目前已报中电联批准。

在作业标准方面,针对两渡专有设备类型,补充编制维护检修手册22册。梳理原有国家、行业、企业标准88项,分析工作需求,提出需补充标准44项,已制定了编制计划并开展工作。

专题专攻开展批次性隐患整治

“公司的主设备隐患不少。要保障设备健康,就要大力推进主设备隐患整治,这是毫无疑问的。”郝志杰表示。

对此,超高压公司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四不放过”(坚持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原则,专题专攻,大力推进批次性隐患整治工作。

该公司持续研究、完成了楚穗直流全部6支直流穿墙套管的轮修工作;完成兴仁站10组维奥断路器整治,消除了机构受潮引发拒动的隐患;推进天广直流换流变绕组缺陷轮修,14台中已完成8台整治,并做好现场处置预案;输电线路16处杆塔防汛隐患整治完成14处。

原标题:精心呵护保主网安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