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部科幻电影《三体》在京召开了发布会,并宣布将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粉丝全程参与的科幻电影。《三体》是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

刘慈欣的《三体》毫无疑问是中国科幻小说现阶段的巅峰,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5年2月20日,美国科幻奇幻协会在其官网上正式公布了2014年“星云奖”入围名单,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英文版《三体》入围长篇小说决选。
《三体》目前风头正劲,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宣布开拍,一众明星大腕宣布加入,吸人眼球,连科学家也按捺不住了。
然而,却很少人知道中国科幻第一人、九届银河奖得主、大神级的刘慈欣其实是一个优秀的电力人。他1963年6月出生,并在山西阳泉长大。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计算机室任工程师。作为计算机工程师,他白天在厂区上班,晚上则住在旁边的家属区里。
因此,可以说刘慈欣是一个具有30年工作经验的老电力人,刘慈欣担任电厂的工程师直到发电厂2009年关闭。
写科幻小说不代表他“不务正业”,相反,刘慈欣是其供职的电力系统中的骨干。我们以为一个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写作科幻小说的人会引起周围人异样眼光,在刘慈欣采取的“地下写作”方式下,他成功地没有引起过多关注。周围与他产生关系的多是同事,年龄和他差不多,通常都没有阅读的习惯,更不必说看科幻小说。 大多数时候,他做和周围的人一样的事:工作、赚钱。
其他的时间对于别人来说是放松、娱乐的时间,而对于他而言就是“没有时间”。在聚会打牌的人群中找不到刘慈欣,他也不在电视前面,他一年有三十万字左右的小说要写。“偷偷写,晚上要是不太困,那就再写一点。”同事、家人从前不知道他在电脑前打字是在星际范围内叙事,现在即便是知道,依然没有特别的兴趣。这是双方面的没有兴趣,刘慈欣一样没有兴趣交流他的想法,周围的人主动谈起超光速、粒子一类的话题,他沉默。
刘慈欣说,身为发电厂的工程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必须坚守岗位,如此,出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一旦玩忽职守,后果会非常严重;然而这个工作一年当中真正繁忙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剩下的时间,“你只要待在办公室里,看书,写作,不影响日常工作就行”。就是在这种忽紧忽慢的作息时间表里,刘慈欣完成了大多数的作品,包括为他赢得极大成功、荣耀与财富的“《三体》三部曲”。
直至2014年11月,刘慈欣正式调入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娘子关》杂志社)是市文联下属的全额事业单位,承担着阳泉市唯一具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文学期刊《娘子关》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任务,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工作。这也意味着,刘慈欣正式有了一个作家的“编制”,而不再是一名发电厂的高级工程师了。
这位常年蜗居在山西娘子关的科幻大神,一直拒绝任何采访者的登门拜访,他长居于山西阳泉娘子关一个群山环绕的偏僻角落,却带领读者走进前所未有浩瀚无垠的“三体世界”。刘慈欣白天上班,晚上时间写作。支持他写下去的是作为科幻迷对这种文学体裁的强烈爱好。
起初,他的日常工作是发电厂的高级工程师,同事甚至不知道他业余写作。此前曾有同事认真地跟他说:“现在有个科幻作家跟你同名,可火了!”
低调的刘慈欣曾一直说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他所说的“没有时间”,并不是因为参加社会活动,而是因为日常工作之余,他实在分身乏术。在电力系统工作必须要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则要接女儿、回家做饭;作为工程师,他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
不过日常工作的限制却没有让刘慈欣的眼光“偏居一隅”。刘慈欣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他的风格多次变换,直到90年代中期才逐渐定型,并开始赢得读者的喝彩。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鲸歌》,同年首次以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2000年《流浪地球》获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刘慈欣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刘慈欣的工作调动得到了阳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洪发科亲自过问,市长陈永奇专门召开编制委员会会议进行研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生多次督促,部分市领导几次过问,在省委宣传部的帮助下,经各方努力,终于使这一人才留在了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