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产业曲折中发展煤层气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本应在我国天然气供给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规划目标却难以完成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已成大趋势。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开发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瓦斯事故,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带来广阔的投资和市场空间。天然气供给重要来源在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情况下,我国天然气供应缺口不断扩大。从2006年进口天然气开始,我国2012年进口量已达到426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29%;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约167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

首页 > 火电 > 煤气能源 > 评论 > 正文

煤层气产业曲折中发展需“加油清障”

2014-12-10 11:55 来源:中国投资 作者: 谢明华 孙茂远

煤层气产业曲折中发展

煤层气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本应在我国天然气供给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规划目标却难以完成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已成大趋势。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煤层气开发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瓦斯事故,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带来广阔的投资和市场空间。

天然气供给重要来源

在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情况下,我国天然气供应缺口不断扩大。从2006年进口天然气开始,我国2012年进口量已达到426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29%;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约167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量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1.6%。天然气进口主要有管道输送、液化天然气(LNG)船舶运输两种方式,二者各有利弊。管道运输价格相对稳定,但一旦气源国发生变故或管道出现问题时,气源将难以保障;相比而言,供气来源多元化,灵活性较强,但LNG价格波动性较大。从长远来看,全球天然气供给长期偏紧,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据统计,2013年中日韩3国共计进口1.58亿吨LNG,占全球LNG需求的66%,且需求仍在快速增长,未来亚洲地区LNG气源和价格竞争将非常激烈。为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必须多种方式增加天然气供应,其中,煤层气有望在我国天然气供给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陆上煤田埋深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26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探明储量的两倍多,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度、南非等国。随着国际天然气价格的逐年上涨,各国更加重视煤层气勘探开发。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资料,我国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约36.8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约占世界储量的15%。埋深小于1000米、1000~1500米、1500~2000米煤层气资源量分别占总量的29.9%、36.9%、33.2%。华北、西北是我国煤层气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分别占总储量的57%、28%。2013年底,全国历年累计探明储量5664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其中2011~2012年两年新增探明储量2541亿立方米,占总探明储量的47.5%。

前开发进展 未达到规划目标

2013年我国煤层气总产量约138亿立方米,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6%,其中,地面开发约30亿立方米,完成规划的19%;井下抽采108亿立方米,完成规划的77%。受投资下滑影响,产量增幅开始回落,地面采气量由前3年的年均增加5亿多立方米下降为4亿立方米,从现有情况看,规划目标难以完成。从勘探开发历程来看,我国煤层气真正规模化开发集中在近5年,而煤层气抽采过程中需要通过排水降压等工序才能提高产气量。这个时间有长有短,我国目前开发的气井大多数要2~3年才能达产,有的甚至要4年。这与国外高渗储层3~6个月快速达产有很大不同。我国现有气井中,有近一半是在2011~2012年完成钻井,目前大多数处于排水阶段,产能释放还需要一段时间。除上述原因,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矿权重叠、技术推广难、行业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

煤层气产业发展 具备较好基础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3年底,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累计钻直井约14042口,水平井约393口,约占目前全世界煤层气钻井数的1/5。中下游管网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管线建设加快,已建煤层气管道管汇年输送能力152亿立方米,管线长2275千米。在鄂尔多斯(600295,股吧)盆地东缘、沁水盆地初步建立了煤层气地面规模化开发生产基地。

(二)常规技术基本掌握。研发适合本国地质条件的技术装备是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基本掌握煤层气勘探开发常规技术及装备。在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生产中,获得成功应用。地质评价、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技术、针对性的增产改造技术、排采技术、低成本的集输技术和井型井网优化设计技术等,基本满足规模建产的需要。

(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完善煤层气的政策体系,并推出多项针对煤层气产业的鼓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增值税先征后退及进口物资免税等。从政策层面为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此外,国家级基础研究和科技项目攻关,也大力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煤层气资金投入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财政投入开始发展到以企业投入为主体。2010年以后,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企业也由中联公司一家,增加到中联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河南省煤层气公司等4家,目前已有50多个本国及外资企业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

煤层气发展需要合力

总体来看,煤层气产业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煤层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煤层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的特点是不同地质条件下技术工艺差异性较大。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沁水和鄂尔多斯两大基地只是盆地浅部中-高煤阶煤层的煤层气资源,而约占全国资源量70%的构造粉煤、低煤阶煤层、深部煤层中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目前难以动用。高效、低成本开发这些煤层气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提高煤层气科技项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已建两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加强共性技术推广应用。

(二)激励和惩罚并举促进产业发展。在煤层气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给予合理的财政支持是必要的,也是国际普遍做法。建议尽快落实扶持政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并随着技术进步逐渐降低;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增值税实行等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建议研究实施煤层气排放税制度和标准试点,对向大气排放煤层气的企业,按照超额排放量缴纳罚金,并纳入煤层气基础勘探开发基金。

(三)建立更加高效的市场体系。支持具备资金、技术实力、规范运营的民营企业拥有煤层气矿权,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为民企搭建开放、公平、高效竞争平台。大力培育发展煤层气专业化服务企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煤层气风险投资领域,拓宽资金来源。

(谢明华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煤层气发展需“加油清障”

与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制油气等相比,开发利用煤层气没有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应优先于其他非常规天然气大力发展

在国外煤层气产业成功发展激励下,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重视地面煤层气的开发利用。2005年,我国煤层气商业开发进入初期阶段。2006~2012年,地面煤层气产量从1.3亿立方米增至25.73亿立方米,平均年产量增幅为5亿多立方米,煤层气钻井数和投资增长较快,2011年和2012年新增煤层气钻井数分别为3145口和3976口。根据国外经验,我国煤层气产业应从商业开发初期转入快速发展期,煤层气产量和投入都应大幅度持续增长。但是2013年,我国煤层气产量约为30亿立方米,年增长仅3.54亿立方米,新增钻井数2000口左右,投入资金也大幅下降,煤层气产业发展呈现底气不足,产业发展不仅低于社会预期,而且预示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产量目标困难重重。需要经过调整期,进行“加油”“清障”, 煤层气产业才能重新进入快速发展期。

煤层气产业应优先发展

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增加洁净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根本改善煤矿瓦斯危胁的作用,这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与国外相比,强化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煤炭始终占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的3/4、消费总量的2/3以上。在可预见的很长时期,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煤炭的安全、绿色开发利用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战略之一。

我国煤炭95%为井工开采,高瓦斯矿井又占70%以上,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可以有效预防瓦斯事故,大幅度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近些年,由于我国井下、地面综合开采煤层气,在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如2013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88,约为2000年的1/20,瓦斯事故死亡仅348人,为历史最低。我国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说是保护矿工安全的“生命工程”。

201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因采煤排放的甲烷量约为300亿立方米以上,这些气体如果直接排入大气,会加重气候温室效应。同时,过多的非洁净的煤炭消费,又是造成我国众多城市雾霾的元凶之一。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如果条件具备,我国煤层气年产量可达900亿~1000亿立方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程度,保障清洁能源的安全供给。因此,开发利用煤层气又是我国重要的“环境工程”和“清洁能源工程”。

综上所述,煤层气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开发利用煤层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刚性需求。从宏观和长远来看,我国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综合效益将会十分明显。比如,减少煤矿瓦斯事故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累计计算十分可观(20世纪90年代10年中,这类损失约150亿元人民币);煤矿建设“先抽后采”,把高瓦斯矿井改造成为低瓦斯矿井,可节约矿井基建费用20%左右。与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制油气相比,开发利用煤层气没有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应将煤层气产业放在非常规油气中最优先发展的位置,应当下最大的决心发展好煤层气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但是构造煤、超低渗、深部及低阶煤等难采资源量约占70%,利用现有常规油气技术和国外煤层气常规开发技术难以取得好的经济效果。我国已有二十几年的地面勘探开发煤层气经验,已取得近300项煤层气技术专利,成功建成效果优异的“山西省沁水南部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示范工程”,商业开发生产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有足够的决心、耐心和恒心,在现有实践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给煤层气产业“加油”“清障”,力求重点突破,滚动发展。坚持煤层气地面开发和煤矿井下抽采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化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600295,股吧)等煤层气基地建设,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在今后两个五年规划中,建成具有我国特点的成熟的煤层气产业,造福社会和人民。

依靠科学激励“加油”

经过多年摸索和积累,我国已经基本掌握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开发成本也逐步降低。如某开采煤层气的中央企业,2012年和2013年煤层气单位成本分别为1.74元/立方米和1.78元/立方米,明显低于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到岸价格。然而,目前煤层气的出厂价格偏低,上述项目平均井口气价仅为1.27元/立方米和1.25元/立方米。中联煤、中石油、晋城煤业集团等3家主要煤层气开采企业,已分别累计投入数百亿元人民币,但是经济效益仍然较差。现行的每开采利用1立方米煤层气,财政补贴0.2元的补贴标准偏少,致使企业投资煤层气的积极性下降。

煤层气产业的体制机制问题积累颇多,需要认真研究、梳理,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煤层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问题。比如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标准不完善;油气、煤炭矿权与煤层气矿权高度重叠,致使煤层气矿权设置少,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对外合作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程度不高,煤层气资金严重不足等等。但我认为,目前经济扶持政策不充分,不到位,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乃是最突出的关键问题。因此,创新激励机制和狠抓科技进步,以最快和最有效的举措为煤层气产业“加油”“清障”乃是当务之急。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我国应将中央财政补贴标准提高为0.6元/立方米,执行期10年,视情况延期,可能形成最适宜的为煤层气产业“加油”的激励机制。

美国《原油意外获利法》的第29条税收补贴条例是最著名的、行之显效的政府扶持煤层气产业的激励政策。根据该条例,开采煤层气的补贴额通常大于气价的51%,并随通胀系数每年调整,使煤层气企业的内部收益率一般高于24%,可与开采常规油气的企业平等竞争。这项政策从1980年实行,延期3次,1992年以前打的煤层气生产井,可享税收补贴至2002年。这一政策使开采煤层气的企业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企业开采煤层气的积极性高涨,美国煤层气产业理所当然地得到迅猛发展,十几年就形成了成熟的产业。

实际上,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理顺气价的方式,因为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只能同质同价,不能为煤层气单独提价。只有政府补贴才能使煤层气企业降低成本,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使开采煤层气与开采常规油气相比具有竞争力。这就是市场经济主导的西方国家,利用市场手段,调控市场,助力和导向新产业的成功范例。

现在,我国煤层气田出厂价约为1.6元/立方米,如果算上减免13%增值税,加财政补贴0.6元/立方米,总补贴额度为0.8元/立方米左右,约占气价的1/2。我国的煤层气资源条件远逊于美国,采取与其类似的补贴额度应是科学合理的最低限。如果只是简单地靠提高气价,绝不能从根本上理顺煤层气价格,也绝不能解决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政府实行财政补贴旨在通过经济杠杆,提高开采煤层气的竞争力,吸引社会力量积极投资煤层气产业。

通过适宜的、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开采煤层气的企业具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就能够调动社会投资煤层气产业的积极性。煤层气企业有利可图,煤层气产业才有前景。煤层气企业有资金和能力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又能形成生产效益与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如果实行上述财政补贴政策,今后十余年,政府财政支出可能累计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建成成熟的煤层气产业需要投入上万亿元人民币。显而易见,政府以数百亿元,撬动并助推社会投资上万亿元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经济上合算合理,政策上可行,政治上需要。

依托科技进步“清障”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煤层气产业,造福人民”是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解决我国难采煤层气资源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强化科技进步,清除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掌握常规煤层气钻、完井、压裂、排采技术,也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煤层气科技发展战略,应当采取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为辅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精心谋划和攻关。

在资源条件有利的区块,我国国家示范工程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单井平均产量已达3700立方米左右,与美国黑勇士盆地煤层气单产水平类似。因此在已探明储量、资源开发有利的区块,要强化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高产高效的煤层气生产基地。

同时,要根据我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坚定不移依靠科技进步和持续创新,有针对性地清除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主要技术障碍和瓶颈,为煤层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铺路。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家史无前例的对煤层气产业的科技支持,应当抓住机遇,调整聚焦,统一认识,集中攻关,继续深入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占我国煤层气资源多数的难采资源,比如构造煤、超低渗、深部及低阶煤资源,我国应重点攻克可供经济有效开发煤层气的系列性、关键性技术与核心装备,形成适宜我国资源条件的系列性技术与工艺。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项目,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攻关,充分发挥企业和示范工程项目的主导作用。煤层气科研项目的立项、评估、考核、鉴定,要高度注重攻关效果和推广价值。

我国煤矿井下瓦斯预防与治理科技发展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煤层气地面开发和煤矿井下抽采技术应互相学习、借鉴、联合提高。我国要加强煤层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煤矿瓦斯预防治理等项目和工程的结合,从有利于突出攻关重点和煤层气地面、煤矿下抽采项目相结合出发,加强煤层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统一协调和领导。

我国煤层气产业具有资源、市场和政策的优势,也具有其他非常规油气无可比拟的综合效益和社会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全社会的支持和业内的努力拼搏下,一定能够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清除各种障碍,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最短的时期内,建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成熟的煤层气产业。

(孙茂远 作者: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原标题:煤层气产业曲折中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