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腊月,年也就近了,在务川的大山深处,仡佬族人正忙着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做"过年"的准备。在大坪镇山坑村白果组,村民们在老银杏树旁支起的临时灶吐着红红的火苗,灶上大铁锅里的水来回翻滚。距银杏树不远处的一户村民家的门口,五六个村民将一头猪按在地上捆好后,抬上了案桌。在"嗷嗷"的猪叫声中,年越来越近。银杏树下,一群孩子口嚼麻糖,正相互追逐嬉戏打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大坪供电所线路维护员李波终于来到了白果组,从邹圣祥手里接手白果组的线路维护和抄表后,这是李波第三次来到白果组,这次前来不仅是看看仡佬族同胞春节用电

首页 > 农电 > 人物 > 正文

贵州务川仡佬族同胞:幸福山后幸福年

2014-01-24 15:38 来源:贵州省遵义供电局 作者: 杨彬 李畅

进腊月,年也就近了,在务川的大山深处,仡佬族人正忙着杀年猪、熬麻糖、煮米酒,做"过年"的准备。

在大坪镇山坑村白果组,村民们在老银杏树旁支起的临时灶吐着红红的火苗,灶上大铁锅里的水来回翻滚。距银杏树不远处的一户村民家的门口,五六个村民将一头猪按在地上捆好后,抬上了案桌。在"嗷嗷"的猪叫声中,年越来越近。银杏树下,一群孩子口嚼麻糖,正相互追逐嬉戏打闹。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大坪供电所线路维护员李波终于来到了白果组,从邹圣祥手里接手白果组的线路维护和抄表后,这是李波第三次来到白果组,这次前来不仅是看看仡佬族同胞春节用电有没有问题,还要看看寨子里20几个空巢老人。

"变压器是去年春节前才新安的,容量有50千伏安,线路状况也不错,白果组的仡佬族乡亲们今年过年用电应该没问题。"一进寨子,李波立即检查了线路状况,接着又对寨子里的负荷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都没有问题后,李波径直向寨子里的空巢老人家走去。

52个月的相处 一辈子的亲人

李波的前任邹圣祥干这一行已有13个年头。40出头的他,留着大平头,宽阔的国字脸黑里透红。眼神坚定,不善言谈。白果组的抄表、收费、线路维护他负责了整整4年多,52个月。邹圣祥说:"这个村民组一个季度的用电量最高时只有105度,用最多的是组长曾芝银,一个月也才20多度。"

尽管寨子里用电不多,但四年多来的每个月,他都要挎着二三十斤重的电工包,肩扛一根拉闸杆,穿行在这他认为"闭着眼睛都认识"的山路上。"不光是埋着头走,还要随时检查电杆和线路的情况。"邹圣祥说,每回来到曾芝银家门口,他家养的那只大黄狗就会老远地摇着尾巴。

和村民们熟络了,邹圣祥也担起了白果组的联络员,村民们日常需要的锅碗、纸张、农具等物品,每月他都能义务捎带来。面对家庭困难的"空巢"老人,他会自掏腰包买点油盐给老人送去。一个月电费才几度的困难老人,邹圣祥就拿着电费单子自己给垫上。

由于这里除了亲人之间的来往,平时几乎没有其他人进入,老人们每见邹圣祥来,就会热情地邀他到家里坐坐,拿出自家炒的花生、瓜子塞到他手里。每到秋季,白果树组的那棵老银杏树就挂满了白果,村民们会拿着竹竿挥打,果实像雨点纷纷掉落。这个时节到来的邹圣祥还会帮老人们摘果子,老人们也会抓出一把把白果,把邹圣祥的工具包塞得鼓鼓囊囊。正是这52个月的相处,使他们成了一辈子的亲人。

攻坚克难送电 点亮仡佬山乡

通电前,白果组住着9户人家,因为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的都是煤油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年轻人远赴他乡打工谋生活,小孩子长年求学于山下,因此,深山里实际上只住着25位"空巢"老人。当时,54岁的曾芝银算是这里的"年轻人"了。他每周翻山到镇上赶场,是这里和外界联系最多的人。其他老人腿脚不便,半年、一两载没有出过山。

为早日把光明送进白果组,务川供电局多次派人到现场勘察,设计送电方案。在后来的立杆架线工作中,原大坪供电所副所长钱康带着所里员工出发了,走到务川县甘溪村,因为车辆上不了山,大家就把电杆一根根抬上山顶。再翻山,顺着陡坡把电杆滑落到700多米远的山脚下。然而,当变压器抬到山顶时,却没办法从山上抬到村寨所在的峡谷中去,又不能像电杆那样滑下去。大家想办法借来吊重物用的滑轮,将其固定在山顶的石头上,再将变压器"五花大绑",从直线距离400多米的山上吊到了山下。

接下来就是下户线的安装。当时正是三伏天,火球一般的艳阳炙烤着大地。

而这人迹罕至的山谷中,到处都是齐腰身的灌木丛,想架线,就得靠血肉之躯闯出一条路。烈阳下,电力人时而穿梭在杂草丛中,牵引着电线往前走;时而擦把汗水,攀爬在电杆上安装固定线路。

村民的房屋不够住,累了困了,他们就在这凉爽的白果树下,挨着树脚,搭个板凳打个盹儿。古银杏不是独独的一棵,在大树周围还挨靠有三棵矮小一些的银杏树。夏夜里,浓密的树影分不出彼此,紧挨着连成一片,寂静中相互依偎。

翌日,天刚蒙蒙亮,队员们就又投入了战斗,将一条条线路扯到9户村民家的屋里屋外,再装上崭新的电表,接上明晃晃的灯泡。18时,第一盏灯从曾芝银家亮起,接着第二盏、第三盏……至此,务川县实现了户户通电。

走了亲人 来的还是亲人

常言道: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在素有中国仡佬族发祥地之称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千百年来,散居在大山里的仡佬族人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新婚时吃"鸡卦酒",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新娘离家出嫁时,双手紧紧拉着门枋不肯离去要"把门枋", 新年要"送银水"、"送柴(财)"、"送春帖"者,挨户说"吉利",讨"打发"。有些村寨还要玩板凳龙、耍高台狮子、打蔑鸡蛋、唱花灯。

"以前小邹在这里,每逢过节,他如果刚好来碰上,我们都会请他参加,以后你分管我们这里,希望你也和他一样。"在村民曾芝银家堂屋里,屋顶那盏明亮的100瓦白炽灯,使整个堂屋显得灯火通明。在堂屋中间的桌子上,一台49寸的彩电把浓浓的现代气息带给了这个古老的村落。

"以前这里没有通电,不光点的是煤油灯,买了手机,每个星期还要到镇上去充电。现在就方便了,家里一天到晚都亮堂堂的,打手机也不用老是长话短说担心电不够用了。"曾芝银说,是电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是邹圣祥让他们感到,供电的服务做得像亲人一样。

"刚接手不到一个月就来我们寨子三次,你和我们一定也合得来。"虽然刚接手工作不久,但李波的工作还是得到了白果组仡佬族同胞的肯定。李波说,他不只希望走进寨子里搞服务,抄表。他更希望自己的服务能深入到仡佬族同胞的心里,和他们成为一家人。

从白果组往回走,李波又徒步翻越着在白果组门口的那座高山上,遇到的有放寒假回家的学子,也有在外打工赶回家过年的人。白果组的老人说:白果组门口的这座山就叫幸福山,不论进山还是出山,只要翻过就能得到幸福。李波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使住在山那边的白果组仡佬族同胞过好幸福年。

作者: 杨彬 李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