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成长于“寡头垄断”的国内市场,中国核电巨头们是否能像久经沙场的日本财团那样形成合力?广受关注的英国欣克利角的核电项目,无疑是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中国核电业首次投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中国核电业第一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拓展,和此前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援建”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对于雄心勃勃的核电巨头来说,信心获取和技术提升同等重要。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核电民用的发达国家,能参与其核电项目的兴建,无疑是一次最好的信心获取之战。尤其对未来的国内核电兴建热潮来说,

首页 > 核电 > 核电建设与运行 > 市场 > 正文

中国核电业试水“出海”(图)

2013-11-21 13:49 来源:南风窗网 

同样是成长于“寡头垄断”的国内市场,中国核电巨头们是否能像久经沙场的日本财团那样形成合力?

广受关注的英国欣克利角的核电项目,无疑是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里程碑。一方面,这是中国核电业首次投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中国核电业第一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拓展,和此前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援建”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对于雄心勃勃的核电巨头来说,信心获取和技术提升同等重要。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核电民用的发达国家,能参与其核电项目的兴建,无疑是一次最好的信心获取之战。尤其对未来的国内核电兴建热潮来说,这无疑会产生极其正面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作为核电巨头,更应该肩负起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大国策略,而不是一味国内逐利。显然,专注国内市场的“寡头垄断”与同海外对手在亚非拉核电技术市场的厮杀相比,后者对提高技术水准的作用会更大。 

如果足够乐观,当一个个中国出品的反应堆在全球各地拔地而起,广受诟病的“中国制造”必将得以洗刷种种质疑,乃至耻辱。但路还很长,对手更强大。乔治-奥斯本的“礼包”只是开始。

品牌之战

10月17日中午,笑容可掬的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出现在了广东台山核电站的员工食堂,他熟练地拿起筷子,吃了辣味十足的四川水煮牛肉,让一起用餐的核电工作人员惊叹不已。

显然,不论是财相本人还是其访问团队,都为本次中国之行做足了功课。在参观期间,奥斯本抛出了“大礼包”:他宣布,英国将允许中国企业参与投资英国核电项目。他还说,在合作初期,中企参股量可能是少数,但日后可以增持。甚至,还可以控股英国的新一代核电站。

奥斯本所指的是欣克利角C核电站。奥斯本返回英国后的10月21日,英国政府便与法国电力(EDF)就修建该核电站一事达成协议。媒体称,根据协议,以法国电力牵头的财团将向项目投资160亿英镑,中国核电企业有望持股30%至40%,其中包括了法国电力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广核集团。台山核电站是中广核最新兴建的项目,而奥斯本台山之行,其“力挺”之意已很明显。

对于持股及后续经营事宜,中广核相关人士显得较为谨慎,对记者表示,以公司网站公告为准,也并未透露其他信息。实际上,在这个“大礼包”中,法国人依旧唱主角,但中企投资发达国家核电项目却是第一次。1991年,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核电项目—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中国真正意义的核电技术输出只有一单,即1993年开工,2000年并网发电的巴基斯坦的恰西玛项目。而在发达国家,中国核电业从未有所斩获。

不过,投资欣克利角项目的意义,并不仅在于中国核电业首入发达市场。北京一位接近核电业高层的消息人士分析,某种程度上说,巴基斯坦项目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出口行为,因此,中国核电的出口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检验。相比而言,英国项目尽管也有双方政府推动的因素在其中,但因为有其他国家的竞争,同时也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竞标,故而更富有“市场味”,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核电“出海”。

此外,本次投资也并非一次旨在赚钱的行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认为,核电站的设计寿命在40年至60年,成本收回约需15至20年。同时,英国的建设成本较高,而该国电价也有严格“封顶”。因此,短期投资回报未必乐观。但换个角度来看,该项目的“长期收益”更为意义重大。

“中国需要一次这样的核电输出。”李宁曾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担任终身研究员,该实验室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作为行业的顶尖科学家,他还是中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调组美方副组长。他分析,中国企业在项目中应该不仅仅限于资本输出,而是会参与到核电站的建设当中。同时,中国的零部件也会有出口的机会。因此,项目的成功将为中国核电业赢得良好的口碑,这是一次产业信誉的“放大”,这会为中国核电产业未来的全球扩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全球核电商机无疑是巨大的。目前,发达国家核电发电量已占到全部发电量约20%,而发展中国家仅为2%,而中国略超过2%。“落差”即意味着商机。这些年来,中国核电巨头也一直在尝试“出海”。2012年,中国核电企业试图参股英国另一核电项目“地平线”(Horizon Nuclear Power),但败给了日本对手。而在东南亚、非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法、俄、日、韩等国的对手时常捷足先登。至今,中国核电业的“走出去”战略在海外鲜有斩获。

北京一位核电业观察人士对记者说,作为中国的核电三巨头之一,中广核一直在尝试和非洲国家的合作。如果欣克利角项目顺利推进,那么对其在非洲的核电拓展计划必然产生正面影响。因此,项目可以看作国内核电业的一次品牌之战。

引进和输出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核电民用的国家。1969年以前,其核电装机总量世界第一。但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因为发现大型油田,加之其核电技术路线的“选择错误”,英国核电产业被法、日等国超越。目前,英国又重启核电建设,这被称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的核能复兴”。其中,计划于2023年建成的欣克利角项目,其装机容量将占全英电力供应量的7%。

最初,中国企业参与该项目并非英方的“首选方案”。有报道称,欣克利角项目原计划由法国和英国本土企业合资建设。但今年年初,英方一家财团突然宣布无力承担先期巨额投资,这才给了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以机会。

但实际上,中国核电产业也并非光是有钱。李宁表示,核电业的核心技术是反应堆,主要是堆芯的设计和控制。在这方面,中国曾是“消化吸收”了别国技术,但这些年来,中国核产业的原创性也不断在加强。以美国西屋公司对中国进行技术转移的第三代AP1000技术为例,其部件的80%中国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支撑。而在合同中,既包括了“再开发”部分,也包括了“技术转移”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第三代AP1000技术的自主化将更加容易。相比而言,之前所吸收的“法版”或者“俄版”核电技术,中国必须把“国产版”和“原版”的差异做到足够大才算自主知识产权,才可以单独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出口。

就核电出海的策略而言,引进“美版”核电技术是相对明智的。原因在于,美国核电业格局在全球独一无二,其没有纵向垄断的核能巨头。其技术提供商西屋公司并不从事核电站运营,没有在产业链上纵向垄断。而其他发达国家的核电巨头多属于全产业链巨头,和中国核电企业类似。如果引进后者的技术,即意味着在产业链所有环节,中国都可能和技术输出方竞争。“你的师父是你的对手,你怎么办?”北京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形容。

引进加消化的技术革新策略看似美好,却容易忽略中国业界一直以来的技术标准不统一难题。目前,我国约有30个核电站在建或新建成,其中至少有3个国家的技术。除了正在加紧自主化的第三代AP1000技术外,在这些核电站中,既有法国的EPR技术,也有俄罗斯的VVER技术。与此同时,部分核电站还采用了中国在原有核电站基础上自主研发和改进的“二代半”技术。

对此,一位核电业人士告诉记者,原因很大程度是核电站建设周期长,国内很多项目急着上马,等不及。而更有观点指出,技术的不统一在于核能行业被少数利益集团左右。各家利益主体各自为政,为做大资产“盘子”,纷纷不计成本引进国外技术。这样的结果,将可能导致原本为统一技术标准而进行的第三轮核电技术革新愿望落空。还有业内人士说,在国外竞标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中国公司用不同的技术来竞标,但人家却只知道你们都来自中国。这种现象对中国核电产业的“出海”必然会有负面影响。

巨头出征

1988年,国家核工业部被撤销,其原有职能划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从此开启了中国核电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历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核电产业已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资源雄厚的企业巨头。目前,中国核电运营商主要是中核集团、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另一种说法是,“三大核电集团”包括了中核集团、中广核和国核技,三大集团在产业链上拥有较大发言权,被认为是左右着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业内对中国核电业的企业化改革基本持正面态度,但对企业主体的“寡头式竞争”却不断有着讨论。以上消息人士透露,这几年,一些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高层都在反思中国核电业的市场格局问题。最开始,中核集团一家独大,而改革之后,有了中广核、国核技和中电投等巨头。从部件供应、研发设计再到运营,大家在不少产业环节都有着竞争,颇有市场化的味道。

“这个行业太特殊,究竟竞争好,还是一家垄断好,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定论。”该人士认为,竞争有竞争的好处,市场会发挥其激励作用;但垄断也有垄断的好处,特别在攻占海外市场时,背靠国家力量的巨头单独出击,反而有更大胜算。

目前,世界核电产业采取“一家独大”模式的主要是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作为核电输出大国,俄罗斯如今只有一家全产业链的巨头即俄罗斯原子能公司(ROSATOM)。一旦遇到海外机会,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便会出面斡旋。在近年的国际核电出口市场,其他国家的出口机组是个位数,而俄罗斯却以两位数的出口量独占鳌头。伊朗、土耳其、越南、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都是俄罗斯原子能公司的客户。

同样,韩国电力公社也在韩国独占鳌头,甚至还垄断了水电、火电、风电等领域。2009年,在时任韩国总统的李明博斡旋下,该企业拿下了阿联酋200多亿的核电大单。

但对一个国家的核电技术输出而言,“一家独大”也有风险。李宁认为,巨头垄断意味着风险集中。一旦该企业出现安全事故或其他负面信息,整个国家的核电产业声誉将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相比而言,中国核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这种布局有其合理性。实际上,韩国近期的核电丑闻的确把韩国核电业害得够呛。2012年下半年开始,韩国电力公社的数名高层卷入供应商文件伪造丑闻,这直接引发了国际能源署的警告。因此,韩国电力公社在亚非拉的宏伟核电扩张计划遭受重创。

李宁认为,日本是制造业大国,其电力需求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核电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建设了50多座核电站。中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对廉价能源的需求必然巨大,而核能至今还是世界最清洁和廉价的能源。因此,中国成为核电大国和输出大国是未来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核电业的原创性技术输出还极少,但今后并非没有可能。与此同时,从大亚湾等核电站几十年来的平稳运行来看,中国核电站的运营水平更处在世界前列,这种运营经验也不排除输出的可能。

接受采访的数位人士都认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日本。福岛事故后,日本国内反核声音高涨,前首相小泉甚至提出日本要“零核电”。但日本核电产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强大的“三巨头”:三井财团的东芝、三菱财团的三菱重工和三和财团的日立制作所。一方面是国内反核,一方面是财团利益诉求和就业需要,日本核电业的海外输出是必然。事实上,安倍担任新一任首相后,其对新兴国家的每一次出访,基本上都怀揣着日本的“核电意图”。

2012年,在英国地平线核电项目争夺中,日立出价之高让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对手颇感意外。对日本来说,其核电输出的策略必然和中国大同小异:如果一国的核电业能抢占世界上最早将核电民用化的大英帝国,那么其品牌在广袤的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必然极具说服力。

同样是成长于“寡头垄断”的国内市场,中国核电巨头们是否能像久经沙场的日本财团那样形成合力?这将是技术水平提升之外,中国核电业“出海”征途中的另一个筹码。在未来的亚非拉核电市场争夺战中,中国企业面对的将不再是奥斯本的笑容,而是虎视眈眈的百年财团和俄法等老牌劲旅。中国巨头们都准备好了吗?(谭保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