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混合动力还是纯电动?是换电模式,还是充电模式?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自主?新能源汽车发展自启动以来,与其相关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1月5日至6日,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在京举行。数百名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的专家代表齐聚盛会,共议“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与中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未出台之前,针对发展“走向”的争论仍没有停止,但是业界基本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参与的各方,尤其是车企,“先行先试”,先把市场做起来。
充电标准“水落石出”
“充电标准的出台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个重大利好,标准统一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制造成本。”河南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针对新近业界热议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标准出台一事如此表示。
在各界的翘首企盼中,纠结了3年之久的充电接口国家标准终于“水落石出”。2011年12月22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以及《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4项标准正式公布,并将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
面对新标准的出台,业内也有一些质疑,会不会对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此,李中东给予了否认:“之前没有标准,相当于有很多标准,企业需要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专业化研发设计。以后标准统一了,企业需要根据一个标准来组织研发生产,成本将大大降低。”
政策导向是关注焦点
在会上,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导向是业界关注的一大焦点。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受关注度最高。《规划》经过两年准备、多次修订,仍未能在2011年底的国务院办公会上获得通过,此事被解读为业界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线尚未达成共识,利益博弈尚未达到均衡。据悉,《规划》将在修改和完善之后,于2012年“两会”前再度提交国务院常务会审议。
中国电源工业协会秘书长孙京伟的指出,当前节能与新能源电动汽车正处在规模化进入市场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不要重点押宝电动汽车、如何制定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和规划、电动车是否过热以及有关新能源技术路径的种种争议等一系列问题,都与迟迟未出台的《规划》有关。
谈到规划及标准,李中东代表电池企业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电池性能技术标准,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平台,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足发展。
商业模式应该市场说了算
众泰集团董事长吴建中在会上提醒,新能源汽车行业层面技术的完善程度、价格的控制程度以及社会层面配套的完善程度、政策的扶植力度等方面还存在太多的未知因素,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但是,车企还是需要“先行先试”。
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要求参与的各界,特别是车企,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只图眼前利益。面对当下行业争论不休的现状,一位专家激动地说:“不管现在国网的商业模式还是整车厂的商业模式,不是国网说了算,不是整车厂说了算,也不是专家学者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
对于国内汽车企业来说,受传统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萎缩以及汽车限购政策影响,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新能源汽车成为很多车企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外资车企也是“马不停蹄”。例如,大众提出了自己的电池标准,并联合其他6家欧美重大车企巨头提出了自己的充电标准。有专业机构预计,未来5年,印度和中国将是电动汽车发展最快的市场。
“虽然飞跃式发展没有如期到来,但值得庆幸的是从2012年开始,可喜地看到行业内的概念炒作期已经过去了,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沉下心做基础工作。”英国欧瑞基金投资总监葛原表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3~5年的技术磨合期后,将迎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到时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打破区域壁垒,整个行业将进入一轮良性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