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年,变电容量由82万千伏安增加到447万千伏安,供电能力由40万千瓦提升到240万千瓦,电压等级由220千伏跃至500千伏,售电量由20亿千瓦时攀升到近50亿千瓦时。电网的华丽“变身”,大大提升了济源供电公司的综合实力,更成为济源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举发展大旗,奏发展强音,攀发展高峰。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发展、大建设,济源地区已形成以500千伏为电源支撑,以220千伏和110千伏等为输电网络的坚强电网格局,成为济源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强力保障。
盘点“十一五”:华彩绽放谱新篇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银线闪烁,华彩绽放。踏着时代节拍,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济源电网快速崛起。
济源是全省最小的省辖市,面积1931平方千米,人口68万,2003年列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列入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十五”末,济源公司拥有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5座,35千伏1座,变电容量82万千伏安,年售电量20亿千瓦时。随着工业经济的强势发展和城乡建设力度的加大,济源电网供电能力不强、网架结构薄弱日益显现,高峰期用电紧张的局面时有发生。
在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济源公司站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科学绘制发展蓝图,随后两次优化修订“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全面启动电网建设里程碑计划。2006年,220千伏黄荆线、220千伏荆花变二期、110千伏星光变等顺利投运,实现了济源电网与豫北豫中电网开环、并入豫西电网运行。2007年,户户通电工程告竣,深山区1298名群众的用电难题彻底解决。2008年,220千伏荆花变三期、110千伏中心变、思礼变等投运。2009年,220千伏裴苑变、黄裴线,110千伏祥云变、银河变等建成投产,济源地区高峰期电力供需矛盾得到了一定缓解。
2010年10月30日0时59分,这一刻将注定被载入济源电网发展史册:河南电网“十一五”期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收官之作、济源电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500千伏济源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该工程为省“1811”电网提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变电站占地69.7亩,远景规模为安装120万千伏安主变4台,500千伏出线8回,220千伏出线14回;本期安装主变压器两台,新建500千伏出线两回,220千伏出线5回,不论建设规模还是变电容量,均为我省目前投运的同等级变电站之最。投运后,不仅可有效解决洛(阳)济(源)220千伏断面受电受损问题,降低洛阳地区220千伏短路电流水平,更使济源地区的电压等级和电网承载能力跃上了新台阶,供电能力达到了240万千瓦,是2005年的6倍,预计可满足济源地区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济源市委书记赵素萍称这是“济源电力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跨越”,并对近年来的电网发展成就给予了积极评价。
辉煌“十一五”,电建谱新篇。目前,济源公司已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10座,35千伏11座,与50余条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百余条10千伏配网线路,共同构成了坚强的电网格局,济源地区也成为全省平均电力容量密度最大的区域。
聚焦“先行官”:发挥电网大效益
日益坚强的电网,科学精益的管理,为落实服务宗旨、彰显企业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济源供电公司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企业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可靠的电力供应,优质的供电服务,是做大做强市场蛋糕的一个关键。”豫光金铅集团分管动力的赵乐忠经理说。从作坊式的小车间加工,到如今的上市企业、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他说企业的发展与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济源是新兴工业城市,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近90%。近年来,随着钢铁、冶炼等主导产业的有序扩张和三大产业集聚区的相继建成,电力负荷增长迅速,最高负荷达74.7万千瓦。
该公司在加快推进电网协调发展的同时,把保电力有序供应、助工业经济腾飞作为重中之重,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在技改、扩建、新项目建设投产等方面,提前介入、超前服务,高效做好临时用电、客户增容、线路改造等工作,为企业发展构筑起强力引擎。今年前三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14.1%,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较2005年的305亿元增长了3.3倍。
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近年来,济源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新型社区的理念规划新农村建设,已完成3万多山区群众的迁建任务。济源供电公司在实施大规模配网建设的同时,以新型社区的标准服务新农村建设,参照城市小区配套标准,10千伏架空线路全部绝缘,400伏线路为电缆地埋,220伏直接入墙进户,居民入住前包括一户一表安装全部到位。预留容量、线径走向空间,满足长期发展需要,并全程服务农业产业项目用电。同时,成立流动服务小分队,用人性化、规范化和个性化服务,进村入户满足居民用电需求。目前,该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程度达76%,居全省第2位;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前500位村中,济源进入125个,占1/4。
“服务大局排头兵,经济发展先行官”,是市委政府的客观评价;“电力保障到位,服务高效优质”,是广大客户的由衷赞誉。电网作用的发挥,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树立了公司良好形象,同时也提高了自身效益,售电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2005年,该公司售电量为20亿千瓦时,2007年突破30亿千瓦时,2009年突破40亿千瓦时,今年尽管存在节能减排、部分企业兼并重组等不确定因素,预计全年售电量仍将接近50亿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超过7300千瓦时,是五年前的2.5倍。
面向“十二五”:奏响发展最强音
今年8月10日,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河南省电力公司与济源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济源电网发展框架协议签署。按照框架协议,今年起至2013年,省公司将投入16亿元,全面加快济源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济源电网将再次实现华丽变身,绽放绚丽光彩。
“‘十二五’是济源电网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公司创新超越的关键阶段,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再铸辉煌。”面对发展前景,该公司决策层踌躇满志,并就优化“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电网协调发展达成了新的共识,把奏响电网发展的最强音、谱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作为新的战略起点。
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日益坚强的电网格局,以及今后强大的电建资金注入,成为济源市委政府实现新一轮宏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砝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济源市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驾马车”,引领济源经济社会攀越新的高峰。
支持电网建设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围绕这一理念,济源市把“为电力发展让路、为电网建设服务”作为着力点,开辟电建“绿色走廊”,把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电网建设和电力设施保规范性文件,积极做好输电线路走廊、变电站站址预留和保护工作。把11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用地划拨使用。建立电力设施保护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妥善处理10千伏线路入地建设等事宜,为电网发展全程护航。
面向“十二五”,迈步再跨越。今后,济源公司将用更加坚强的电网格局,更加和谐的电力通道,更加有效的服务举措,更好地助力济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