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低碳浪潮下,中国绿色认证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2030年中国绿色认证服务行业全景评估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0—2024年中国绿色认证市场规模从28亿元激增至1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7%,远超全球平均水平,预计2030年将突破800亿元。本文将深入梳理南方电网公司绿色低碳评价认证的现状,分析绿色低碳评价认证发展路径,希翼在能源领域绿色转型上作一些探索。
01
南网绿色低碳评价认证的坚实根基
从萌芽到渐成体系。南方电网公司在标准制定领域成果显著,牵头编制的《近零碳园区电力碳排放核算与评价》团体标准,首次明确零碳、近零碳及低碳园区概念,规范电力评价标准。在绿色电网建设方面,覆盖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从设计源头到设备能效,全方位落实绿色低碳理念,确保电网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在“绿色节拍”上。
在项目实践上,多点开花结硕果。南方电网公司已成功打造36个近零碳示范区,涵盖办公、工业等5大类别,涉及楼宇、数据中心等十余种场景。其中25个示范区获碳中和认证,通过集成“风、光、储、充”设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成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窗口”与“标杆旗帜”。广州500千伏科北变电站获美国LEED金级认证、国家近零能耗建筑认证等多项荣誉,配套出台的《绿色低碳智能变电站设计标准》等规范,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南方电网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擎。在碳排放监测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创新数据验证方法,提升监测精度;建立电碳市场协同仿真模型,为市场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规模新能源调控、5G+数字电网等技术加速应用,柔性构网技术增强新能源调控能力,为认证工作筑牢技术根基。
南方电网公司持续完善绿电绿证市场,计划2025年底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推进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优化跨省交易功能,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绿色能源高效配置,为认证服务创造市场环境。
02
前行道路上的荆棘与挑战
在认证标准方面,统一完善的迫切需求。尽管南方电网公司在绿色低碳标准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但仍存在部分标准精细度不足、全面性不够的问题。现有标准难以覆盖新兴技术和复杂场景,且不同地区、项目间执行差异明显,导致认证结果可比性差,影响认证公信力和行业协同发展。
在认证体系方面,专业化程度亟待提升。电网工程建设领域缺乏专属认证体系,导致电网项目在认证时常常被迫“借衣遮体”,采用建筑通用认证、国外认证或其他行业标准,致使认证结果专业性与针对性缺失,无法精准反映电网项目在节能减排、生态友好方面的真实技术水平。此外,在认证体系规划的前瞻性布局、实施路径的精细研究、管理办法的科学制定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短板,亟待补强。
在认证范围方面,全面覆盖的征程漫漫。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绿色低碳评价认证主要集中在近零碳示范区、ESG等部分重点亮点项目与领域,对于庞大的电网工程建设环节、日常运营环节、数量众多的电力用户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而言,覆盖广度远远不够。制约了绿色低碳理念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渗透与扎根,限制了协同减排效应的充分释放。
在技术应用方面,成本与协同的双重枷锁。一方面南方电网公司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上虽投入巨大,但部分新技术在迈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途中,被高昂的成本“绊住脚步”。例如,一些先进的碳排放监测设备、新能源储能技术,初期投入与运维费用居高不下,使得经济可行性成为横亘在眼前的一道难题,让众多项目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不同技术之间的兼容性与协同性差。例如新能源与电网调度协同不稳定,让技术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实际效能。
在数据监测方面,精准获取的艰难跋涉。精确评估工程项目的绿色低碳水平,离不开海量、翔实的数据支撑,涵盖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等多维度信息。然而,在实际项目操作中,数据监测手段的滞后、数据采集的不及时与不准确等问题频发。一些小型分布式能源项目受限于专业监测设备的匮乏与专业人员的短缺,关键数据如发电量、能耗等难以精准捕捉,使得绿色低碳认证失去可靠依据,陷入困境。
03
破茧成蝶的发展良策
在标准优化方面,协调统一的精耕细作。一是结合南方电网公司工程项目的独特“基因”与实际诉求,细化认证标准,制定量化指标,明确每一项认证指标的量化边界与评估的精准方法。二是组建标准协调工作小组,对现有标准进行全面“体检”与评估。深入剖析不同标准间的细微差异与内在联系,制定统一的标准框架与原则,确保核心指标、核算方法、评价流程等关键要素高度一致。三是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对标准内容进行修订与完善,使其时刻保持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适配南方电网公司的量身定制。一是强化与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的接轨融合,借鉴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LEED绿色建筑认证标准等成熟经验,构建贴合南方电网公司特色的认证标准体系,提升南方电网公司认证标准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二是打造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明确南方电网公司认证的申请准入条件、详细流程步骤、费用收取细则、证书有效期限定等关键要素,为认证工作的全流程套上“规范枷锁”。三是搭建权威专家库,广泛吸纳电力领域、绿建领域、科研机构、咨询院所等多方精英,为认证工作提供高水准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把关。
在范围拓展方面,全产业链的绿色覆盖。一是将绿色低碳评价认证的触角延伸至电网建设、运营环节,针对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设施等制定专属评价认证指标与方法,精准衡量其在能源损耗、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绿色低碳表现。二是加强对电力用户的绿色低碳引导与管理,依据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与需求,量身定制评价认证体系,激励用户主动应用节能设备、优化用电模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聚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严格的绿色供应商评价标准,通过合同管理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形成全链条低碳发展格局。
在技术创新方面,降低成本与提升效能并举。一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搭建内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桥梁,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新能源储能、智能电网调控、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瓶颈,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为新技术提供试点“试验田”,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优化方案,将成功经验与成熟技术迅速纳入标准设计体系,借助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三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结合南方电网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双提升”。
在数据管理方面,精准监测与高效利用并行。一是构建健全的数据监测体系,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的初始阶段前瞻性布局数据监测需求,合理安装智能电表、环境监测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实现对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质、噪声等关键环境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与精准采集。二是强化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搭建专门的数据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整理、深度分析与安全存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可追溯性,让数据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智慧大脑”。
南方电网公司绿色低碳认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需直面标准、技术等多方面挑战。通过系统化改革,有望突破发展瓶颈,引领能源行业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南网能源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