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修订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重构绿色工厂“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五化内涵,突出绩效导向,以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资源消耗强度及利用效率等量化指标定义绿色工厂标杆
3.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
但若主产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偏高,为增强主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未来二氧化碳核算规则修改,副产氢的碳排放强度会随之增加。...《能源法》明确“国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这将倒逼炼化行业加快淘汰高碳排放生产装置,增加风光可再生能源及电解水制氢供给。
我国主要有高炉-转炉长流程、废钢-电弧炉短流程两种炼钢工艺路线,长短流程的粗钢产量占比分别为90%、10%,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0、0吨二氧化碳/吨钢。...钢铁领域我国钢铁年产量近11亿吨,碳排放量约18亿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
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 建立市、市(县)区两级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
“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统计核算。力争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部分区域在碳中和领域取得进展。
2024年,在欧盟船舶燃料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国际船东对绿色燃料需求持续增长,丹麦和德国等航运业主导企业相继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企业签订绿色甲醇长期承购合同。
但由于煤电机组低负荷时燃烧效率下降,导致深度调峰期间机组运行效率下降,推高了机组发电煤耗与碳排放强度,也增加了机组运营成本,对煤电行业整体的绿色低碳转型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满足电力平衡与频率调节需求而参与深度调峰,长期、频繁地在较低负荷下运行,期间通常伴随锅炉燃烧不稳定与传热恶化,以及汽轮机与辅机设备偏离设计点运行等现象,导致机组效率下降、供电煤耗增加,进而提高机组在深度调峰时段的碳排放强度
完善近零碳交通设施建设技术要求等系列标准,开展氢气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等促进新能源应用等标准制定,推动营运车船碳排放强度等级及评定方法等标准修订。研究建立交通运输国家碳计量中心。...开展铁路低碳发展标准体系、铁路碳排放核算、监测研究,提升铁路绿色施工建造水平。(五)积极推进航空减污降碳。完成年度民航飞行活动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加强“双碳机场”评价机制建设。
预计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比达10%,非化石能源装机500万千瓦,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交通新质生产力培育是交通领域面临的发展问题。
利用碳排放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制度,可将国家碳减排目标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减排责任,通过精准核算碳排放、科学设置碳排放目标、灵活选择碳减排手段,实现覆盖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有效控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指南》将建设指标分为三类:一类指标:必须达到的关键指标(如碳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等);二类指标:重要参考性指标(如绿色建筑比例、资源循环利用率);三类指标:激励性指标(如碳抵消量、技术创新应用),以此明确零碳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在环境价值创造维度,通威通过清洁生产体系优化实现组织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16%,碳足迹及epd认证增至68项;依托智慧环保管理系统,推动废水/废气/固废污染物排放系统性下降超过20%;可再生能源电力应用量突破
其中,节碳因子是通过对比同一里程下传统燃油车与电动车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单位电量所带来的碳排放减量。此次活动中的节碳因子为0.6571千克二氧化碳/度。...政策要点:通过“智能充电+碳减积分+消费激励”模式,根据用户充电桩使用时间及电量,按节碳排放因子核算减排量,每减少1千克碳排放可获得相应积分(绿电碳积分=充电量×节碳因子×时段系数)
全市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97%以上,为“十五五”高质量完成碳达峰目标打好基础。一、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1.高质量编制我市“十五五”碳排放分析展望报告,向上争取有利于我市发展的碳排放目标任务。
全市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97%以上,为“十五五”高质量完成碳达峰目标打好基础。一、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1.高质量编制我市“十五五”碳排放分析展望报告,向上争取有利于我市发展的碳排放目标任务。
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强化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生产与消费互动能力,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双轮驱动、两手发力。
在碳排放双控形势下,嘉兴市通过建立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双碳”工作载体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力求在碳排放强度降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体系完善、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强化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生产与消费互动能力,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双轮驱动、两手发力。
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强化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生产与消费互动能力,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双轮驱动、两手发力。
过去一年,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中国电力系统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发电碳排放强度同比减少5%,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也在引领着全球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贯彻落实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有关政策要求,加强能耗指标分析、监督检查和异常跟踪,推动碳排放强度稳中有降。注重投资质量,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各污染物达标排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监督新建项目环境治理,确保依法合规组织施工。
控制室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环保数据,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关键设备升级等一系列举措,显著降低单位发电煤耗和碳排放强度,树立了行业新标杆。...通过这些创新变革,提高了一次能源使用效率,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也为电厂降本增效。在减排增效的同时,资源循环利用成为绿色转型的新亮点。
“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统计核算。力争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部分区域在碳中和领域取得进展。
,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推动试点单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内部碳排放管理经验和典型做法,为全面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建立长效碳排放管理机制、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探索有效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