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多措并举壮大生态环保产业。...邯郸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4月18日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
、能源转型、政策优化与能力提升、绿色金融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的有效路径与模式。
日前,东营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方案项目发布中标结果公告,中标单位为山东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119万元。...据悉,方案要求2025年5月31日前,完成《东营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印发。2027年12月31日前完成试点工作跟踪服务。
全面落实碳达峰各项任务,协同推动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和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深化白银市、酒泉市、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乐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绿色园区建设引领发展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的产业园区。...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
参考国内碳普惠经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项目减碳量本地化研究,开展南湖区减碳量消纳机制,将减排量供应方和碳中和消费方渠道打通,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减污降碳协同领域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生态环境局创造性开展工作,深度融合全市“7+20+n”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等多试点联建共创,主动帮扶汽车制造、纺织印染、超低能耗建筑等产业健康发展
2025年3月9日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化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到2025年培育建设减污降碳协同项目10个,到2030年培育建设50个。
2025年3月9日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2025年3月9日洛阳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安徽: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
持续推进“低电价、低能耗、零排放”绿电园区和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酒泉市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
对创建完成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园区等国家、省级试点任务的园区,分别再给予不超过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补。
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使用,5个地方和园区开展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2024年,天津经开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面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形势,天津经开区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三废”协同控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
为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征集了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旨在展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通过对油脂、沼气等资源的回收利用、实施光伏发电技术等节能减排举措,可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抵消效益约38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园区每年综合处理能力将超过300万吨,绿色电力供应能力将超过6亿度,助推园区打造成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重要典范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推动“大院、大校、大企业”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道路运输、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试点工作。加快新(改)建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
加强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建立完善“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成果巩固提升行动。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发展节水产业。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启动第二批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建筑光伏一体化。...2024年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诊断和升级改造,实行新上项目差异化用能管理。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均完成循环化改造。
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国家试点任务有序推进。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6个、绿色工厂1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推进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减存量,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建设,开展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城市、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支持湄洲岛争创部省共建“近零碳岛屿”。
产业园管理局履职范围包括南沙枢纽区块、庆盛枢纽区块、南沙湾区块、海港区块等区块,产业结构特点突出,减污降碳基础扎实,政策要素保障有力,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具备探索建立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