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低电价、低能耗、零排放”绿电园区和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酒泉市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
同时措施明确,到2027年培育7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原文如下: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加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力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2个,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落实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本次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的申报推荐工作一体进行,包括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即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设计产品;2025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即国家级绿色工厂
深化上海碳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绿色工厂、零碳园区。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继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推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8家以上。力争建立贵州首个“碳中和”旅游景区。
报告提到,2024年落实落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一企一策”节能诊断30家、节能降碳改造30家、能效评价90家,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安庆经开区、安庆高新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原文如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一、张文杰市长牵头重点工作总负责。二、王军常务副市长牵头重点工作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资促进局9.开展产业平台“特色立园、项目满园”行动,推动温州湾新区做大做强,提速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新一轮创建,支持乐清、瑞安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加快推进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厂等项目建设,为区域能源保供提供支撑。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60万千瓦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90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获批省级以上智能工厂5个。...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发挥“虚拟电厂”调峰稳供作用,探索建设“近零碳”园区、工厂,鼓励秦邮特钢等企业建设用户侧储能电站。创建绿色工厂3家,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8个。
这是继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未来工厂试点”后,正泰新能在智造领域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再获认可。...海宁基地四期工厂此次获评浙江省智能工厂,是对正泰新能智造实力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起点。
天合光能盐城基地获得多项荣誉,其中 “盐城天合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天合光能科技(盐城)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智能工厂、2024年度盐城市民营企业100强第一名;“天合光能科技(盐城
推动京津冀协同,支持工厂在津冀地区的在京总部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分级评价共分为四级,其中工厂绿色评级达到二级水平视为达标,入围市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绿色评级应达到三级水平,推荐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应达到四级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绿色诊断单位近700家。
对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称号的企业,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等称号的企业,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15万元。
五是加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力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2个,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落实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加强衡水湖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更高标准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拓展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成效,选树一批领跑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鼓励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绿色诊断服务。年底前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提质100家。详情如下:
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4个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建成100个绿色工厂、10个超级能效工厂。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电直供。
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国家级碳计量中心。...着眼产业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绿色工厂、零碳园区建设,健全产业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均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88万千瓦,陕电入皖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
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气候投融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国家试点任务有序推进。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6个、绿色工厂17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
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能效对标、能效“领跑者”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其中,对项目实施或服务主体达到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含下属企业),以及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标准,或空气重污染应急绩效评级b级及以上(含绩效引领)的,按不超过项目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30%
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41.9%,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越煤电,1—11月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强度下降8.9%。
培育30个省级和国家级绿色工厂,打造以绿电为主的零碳、低碳园区。...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国家级碳计量中心。